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历史那些事儿 » 21.秦国的霸主不好当

21.秦国的霸主不好当

    上一章讲道,楚庄王“三年不鸣,一鸣惊人”,凭借其强大的国力和个人优秀的政治和军事才华,成为继齐桓公和晋文公之后的又一霸主。我在前文多次提到,周初封的800诸侯里有四个国家较为特殊,它们便是姜子牙的齐国、唐叔虞的晋国、熊绎的楚国和嬴非子的秦国。巧合的是,它们全部是春秋五霸之一。

    齐国地域广袤,有鱼盐之利,商贾云集,经济繁荣,因此国力强盛,这为齐国称霸诸侯积累了雄厚的资本。晋国是周王室近支,爵位很高,再加上其出了几位有为之君,比如晋献公“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晋文公改革军制,鼓励农耕,发展生产,遂霸诸侯。楚国地处南蛮,本来只是个子爵之国,但由于受到周王室和中原诸侯的排挤,所以历代楚君都以开疆拓土为己任,到了春秋时期,楚国已经成为面积最大的诸侯国,这为楚庄王称霸诸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比之下,秦国最为“悲惨”,其先祖只是周部落的马夫,因为养马“技术过硬”,受到了周君的赏识,就给了他小小的一块地,并赐姓嬴(表示“有余”)。即便是没有爵位,秦国先祖也心满意足了,毕竟自己出身寒微,能够为自己挣一块地盘,何其不易!只是这块地并非膏腴之土,而是毗邻西戎。但秦人“因祸得福”,由于他们整日与戎狄为伍,所以秦人尚武,能征善战,民风强悍,后来山东六国将其称为“虎狼之秦”也是因为如此。

    直到西周末年,周幽王昏庸无道,贪恋女色,为博美人一笑而导演了一场“烽火戏诸侯”的游戏,直接将西周送进了历史的坟墓。秦国抓住这个机会,起兵勤王,并拥立周平王即位,立有大功,所以周平王始封秦君为伯爵,从此秦国才正式跻身诸侯的行列。可以说,秦国是大国之中开国最艰难,地位最卑微,被中原诸侯承认最晚的一个诸侯国。但就是这样一个国家,却最后统一了华夏,建立了一个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为中国后世两千多年的历史走向,打下了基本的格局。

    言归正传,秦穆公是春秋五霸中的最后一任霸主,但他的称霸之路与其他四位(实际上是三位,宋襄公那个霸主,是司马迁赠送的)截然不同,因为它的主要目标并不是中原诸侯,而是西陲辽阔的草原地带,那里是少数民族戎狄的活动区域。

    《史记》记载,秦的祖先是三皇五帝之一颛顼的后代,名叫伯益。此人生活在大禹时代,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舜便赏赐给他一面黑色的旌旗,以保佑其后世繁荣昌盛,所以秦人尚黑。而这个尚黑的传统一直持续到西汉初年,所以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和汉武帝早期基本上也都穿黑色的服饰,直到汉武帝改制,皇帝的服饰才由尚黑改为尚黄,并影响了后世2000多年。

    大禹曾推举伯益作为自己的继承人,但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开始出现,所以禅让制已然跟不上时代的潮流,帝位最终被大禹的儿子启继承,从此开启了“父传子,家天下”的传位模式。正因为如此,伯益的后代对夏朝始终心怀不满,因此在商汤灭夏时积极响应。数百年后,武王灭商,秦的先祖又叛商归周。由此观之,秦人的先祖总是押错宝,站错队,这可能也是秦在上千年的时间内都没能兴旺发达的原因吧。

    秦人从尧舜时代一直到西周末年,都是个默默无闻的小部族,甚至连自己的姓氏都没有。正所谓否极泰来,估计连秦人自己也没想到,他们的兴起竟然是因为养马。到了周宣王时期,秦非子为周王室养马,成绩出色,天子一高兴,便任命他为西陲大夫。众所周知,周朝实行的是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制,大夫不在其列,所以秦直到周宣王时连个最低级的诸侯都没有捞着,着实让人感到憋屈。

    秦襄公即位后,戎狄的势力十分强大,直接威胁到了秦的生存。另一方面,秦仅得了个“大夫”的头衔。所以秦只能一边精心侍奉周王室,一边小心防范戎狄。秦襄公深知,秦在周王朝和戎狄的夹缝中求生存,稍有不慎便可招来灭族之祸。所以他审时度势,准备来个“和亲”,将自己的妹妹嫁给了西戎王为妻,以此来缓和双方的关系。由此观之,秦襄公是一位具有敏锐判断力和高超战略眼光的人物。

    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周幽王的一把火将西周烧成了“上周”。由于屡次被周幽王戏弄,所以当申侯联合犬戎攻入镐京时,中原诸侯无一来救。这可是上天赐予秦的好机会,秦襄公也把握住了这次机会,率兵勤王。虽然来得晚了点,周幽王已被犬戎所杀,但周王室的祭祀并没断绝。秦襄公和其他诸侯便拥立周幽王之子姬宜臼即位,是为周平王。为躲避犬戎之祸,周平王决定便将都城迁至洛邑,秦襄公又抓住这次机会,派兵一路护送。这令周平王十分感动,于是封秦襄公为伯爵,从此秦正式加入了诸侯行列。

    然而此时的周王室已经无地可封,所以周平王便“大方”地对秦襄公说:“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这等于给秦国开了一张空头支票,意思是你秦国要是有本事,就去和戎狄作战,他们侵占了周王室的岐、丰之地,只要你能打下来,那片土地便是你的。即便如此,秦襄公已经相当高兴了,因为周平王这句话等于赐给了秦国一把征伐西戎的尚方宝剑。所以拉虎皮做大旗,秦以后出兵便师出有名了。

    自秦襄公开始,至秦穆公即位,共10代,历代国君都以开疆拓土为己任,不断与戎狄作战。秦人愈战愈勇,终于从戎狄手中夺下了大片土地,秦国也一跃从一个连名分都没有的小部落,成为一个地阔千里、车骑万乘的强国。

    秦国是强大起来了,但由于它封爵时间太晚,而且地处西陲,因此秦国享受到了楚国的“待遇”。楚国被中原诸侯视为蛮夷,因为它地处南蛮;秦国被中原诸侯视为戎狄,因为它与戎狄为邻。所以,即便秦国已经是一个响当当的大国,秦穆公也有争强图霸之志,但由于不受中原诸侯待见,所以它的称霸之路只能另辟蹊径了。

    前文提到,一个国家要想称霸,除了有强大的国力支持和奋发有为的君主,还少不了人才的辅佐。齐桓公有鲍叔和管仲打理朝政;晋文公有五贤人始终不离不弃;楚庄王有孙叔敖、子反、伍参等。所以,秦国称霸同样需要人才襄助。

    纵观中国历史,但凡盖世英主,身边总是人才辈出。秦穆公思贤若渴,人才便自动送上门来了。有一天,有个大臣向秦穆公推荐了百里奚。百里奚何许人也?原来百里奚本是虞国大夫,后来晋献公假途灭虢之后,又吞并了虞国,百里奚就这样成为了晋国的俘虏。秦国和晋国是姻亲关系,秦穆公的夫人便来自晋国。秦夫人出嫁时,百里奚作为陪嫁的奴隶,一并来到了秦国。从大夫到阶下囚,再到奴隶,百里奚的地位可谓一落千丈,他自然不甘心,于是便逃离了秦国,投奔了楚国,在楚国放牛牧羊,日子过得相当凄苦。

    秦穆公思贤若渴,听说百里奚有王佐之才,自然想收归己用。所以,秦穆公就准备花重金聘用百里奚,将其从楚国迎回。但秦穆公转念一想,人才谁都想用,自己此举恐怕会引起楚国警觉。万一楚国不肯放人,自己便与这位旷世奇才失之交臂了。于是,秦穆公便按照普通奴隶的价格,用五张黑羊皮从市井之中将百里奚买了回来。百里奚二次来到秦国之后,被秦穆公立即任命为大夫。由于他是用五张羊皮换来的,所以人送外号“五羖大夫”。秦穆公与百里奚就国家大事与“国际局势”连谈了三天三夜,非常高兴,便决定将国政委托于他。

    史书记载,百里奚“谋无不当,举必有功”。他在民间广施教化,实行“重施于民”的政策,对内帮助秦穆公明修国政,对外帮助秦国逐渐实现王图霸业,开地千里,称霸西戎,将周平王开的那张空头支票变成了现实。后来,秦孝公将百里奚为政的这段时期称为“甚光美”的时代。史书还记载,百里奚“三置晋国之君”、“救荆州之祸”、“发教封内,而巴人致贡;施德诸侯,而八戎来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百里奚之政为秦国崛起并最终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堪称一代名相。

    除了延揽人才,秦穆公同样善于笼络人心。有一次,秦穆公丢失了一匹骏马,被岐山下的农夫捡到。农夫哪里认得这是国君之马,便将其杀掉吃了。后来官府追究下来,共抓获300多人,并准备按律治罪。但秦穆公却说:“马就算再金贵,也不如人。”于是,秦穆公下令赦免了他们。农夫们对国君的大度感激涕零,但秦穆公又说道:“我听说如果吃了马肉不喝酒,会伤身体。”于是,秦穆公又命人拿酒给众人喝,这下农夫们更加感动了,纷纷下拜,向如此开明的国君致敬。

    后来,秦晋之间爆发了一场大战,秦穆公陷入晋军的重围之中。就在危急关头,忽然有几百名农夫,手持各种各样的农具,奋勇而来,杀出一条血路,将秦穆公救了出来。这些人就是当年秦穆公赦免的那群农夫。

    秦穆公内修国政,外攘夷狄,励精图治,开疆拓土,秦国在他的治理下日渐强盛,有了称霸诸侯的资本。但秦穆公的称霸之路却十分曲折。最初,秦穆公很希望能够向东发展,因为东部地区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物产丰饶,而且中原文化灿烂多彩,这都是秦国所缺少的。然而,当时的“国际形势”对秦国相当不利,它的正东是实力强劲的晋国,东南是问鼎中原的楚国。秦国要想东出,必须先要过晋国和楚国这一关,尤其是晋国,因为它直接挡住了秦国东出的道路。

    为了实现东出的目的,秦穆公采取了睦邻友好的政策,频频示好于晋,还经常与晋国联姻,比如秦穆公的夫人来自晋国,晋文公的夫人来自秦国。此外,夷吾和重耳之所以能够登基为君,也完全仰赖秦国的扶持。但面对秦国的频频示好,晋国却并不买账。例如,夷吾当年在外流亡时,曾联络秦国,称如果秦国能够帮助他登上大位,便以河西之地作为酬谢。没想到这家伙出尔反尔,即位之后便违约背盟,甚至恩将仇报。

    公元前648年,晋国大旱,民不聊生,于是向秦国借粮。有人劝秦穆公拒绝晋国的请求,但百里奚却劝道:“夷吾得罪于君,其百姓何罪?”秦穆公采纳了百里奚的建议,借粮于晋。但两年之后,秦国发生饥荒,便向晋国借粮,但晋惠公夷吾非但不帮助秦国度过粮食危机,反而趁机出兵伐秦。面对如此无信、无义、无耻之徒,秦穆公终于忍无可忍,亲自率军迎战。由于秦国上下同仇敌忾,而晋国无理在先,所以秦军大败晋军,并俘虏了这个不知廉耻为何物的晋惠公,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韩原之战”。

    由于晋惠公一再背盟毁约、忘恩负义,秦穆公本打算处死晋惠公。但处死一国之君毕竟不是小事,所以周天子派使者前来求情,而且秦穆公的夫人又是晋惠公的姐姐,听说弟弟即将被处死,也在秦穆公面前痛哭流涕。秦穆公动了恻隐之心,最终释放了晋惠公,并与之再度盟誓。晋惠公这次履行了诺言,将河西之地割让给了秦国,并派太子赴秦为质。

    但得益于晋文公的励精图治,晋国直到解体一直都是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所以秦晋之间经常谈谈打打,打打谈谈,但秦国始终无法搬开晋国这块绊脚石。见东出无望,秦穆公只得将目光投向西方,那里是广阔的草原,住着马背上的民族。

    其实,西戎只是中原对西北少数民族的统称,那里生活着很多小部落。相较于富庶的华夏大地,西戎之地生产力相当落后,他们以放牧为业,逐水草而居,没有固定的城邑,而且部落之间互不统属,整个西戎就像是一盘散沙。所以,到了秦穆公时期,秦国的强大国力足以使它征服西戎。

    当时,锦诸是西戎诸部落中实力最强的一个。有意思的是,时任锦诸王的谋士却是个晋国人,名叫由余。由此可见,所谓的“夷夏之防”根本就不值一驳,因为中华民族自部落文明时期以来,从来都不是以血统辨亲疏,而是以文化促进各民族互相交流与融合。所以几千年来,中国历经王朝更迭,多次经历外族入侵,非但没有亡国灭种,反而文化灿然,国家虽然偶尔分裂,但总会分久必合。所以,“中国”不是一个狭义上的国家,而是一个“文明”。

    言归正传,既然秦国与戎狄毗邻,所以两者之间自然互有交通。有一次,锦诸王命由余出使秦国,秦穆公接见了他,与之交谈之后发现,如果秦国想称霸西戎,由余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秦穆公深知人才的宝贵,所以想方设法留住了由余。由余在西戎生活多年,所以对当地的情况了如指掌,因此他为秦穆公进献了很多好计策。

    上文提到,西戎生产力相当落后,物资匮乏,根本没有见过华夏的富庶。所以秦穆公利用这一点,多次向锦诸王赠送大量的珠宝、美女、好酒、绸缎等物,以麻痹其神经,腐蚀其心志。茹毛饮血的西戎人见到如此珍贵的宝物、如此美丽的女子、如此华贵的服饰、如此美味的佳酿,很快便腐朽堕落下来。秦穆公见时机已到,便发动突然袭击,不费吹灰之力便拿下了锦诸部落。

    其他小部落闻之大惊,实力最强大的锦诸在秦国面前都不堪一击,何况是我等,于是纷纷归降。就这样,秦国采取“擒贼先擒王”的策略,迅速平定了西戎,开疆拓土千余里,使秦国的面积和人口大大增加,秦国一跃成为西部霸主,令中原诸侯再也不敢小觑。

    由于西周亡于西戎,听到秦国平定了西戎之地,周天子也感到非常高兴,特地派召公(周天子这次派出的使者级别很高,足见其对秦穆公的敬佩)向秦穆公表示祝贺,并赐予他金鼓等物,正式承认了秦穆公的霸主地位。

    秦穆公采取迂回战术称霸诸侯,平定西戎,拓地千里,为秦国后来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秦穆公本人也为促进中国民族大融合做出了重大贡献。

    虽然秦国称霸西戎,但它始终不忘东出之志,只是自秦穆公到秦孝公之间两百年多来,再未出过一位雄主。前文提到,秦国要想东出,就必须面对东边强大的晋国,所以秦晋之间注定会发生一系列故事。请看下一章:《秦晋之好:剃头挑子一头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