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历史那些事儿 » 22.秦晋之好不过是春秋版农夫与蛇

22.秦晋之好不过是春秋版农夫与蛇

    前几章提到,中国大多数成语都诞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秦晋之好”也不例外,它原指秦国和晋国互通婚姻,两国之间始终保持着友好关系。直到今天,我们仍然用“秦晋之好”来表示两家联姻。但如果我们通读秦晋之间的交往历史,就会发现,所谓的“秦晋之好”,只不过是剃头挑子一头热,秦对晋的确很好,然而晋非但不投桃报李,有时反而恩将仇报!所以秦国与晋国的关系,是农夫与蛇的翻版。

    春秋初期,无论是国力、爵位还是威望,秦国远不如晋国。晋国国君是周天子的近支宗室,所以占据了膏腴之地,再加上几代国君的持续努力,比如史料记载,晋献公“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其子晋文公更是成为继齐桓公之后的第二位霸主(宋襄公那个霸主是司马迁送的,所以要打个引号)。因此,晋国很快成为中原地区能够比肩齐楚的诸侯国。

    相比之下,秦国先祖最初因为养马有功,被周天子赏识,封为“西陲大夫”,封地在秦,毗邻西戎,土地贫瘠,难以耕种,而且时刻面临着戎狄来犯的危机。所以秦国虽然不乏有为之君,但奈何起点太低,地理位置不好,所以从周朝建国到西周灭亡,秦国一直籍籍无名,连个最低等的男爵都没捞到。

    后来,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失信于天下,又因废黜申后和太子引发申侯不满,于是联合犬戎攻入镐京。秦国时任国君秦襄公抓住这个机会,起兵勤王,立有战功;拥立周平王即位,又有拥立之功;平王东迁时,秦襄公更是一路殷勤护送。周天子由是感激,遂封秦国为伯爵,秦国这才跻身诸侯行列。但由于秦人地处西陲,整日与戎狄打交道,所以中原诸侯对其多有鄙视。

    爵位是有了,但周天子手中已经无地可封,只好对秦襄公说:“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这等于给秦襄公开了张口头支票,意思是你秦国要是有本事,能够将犬戎占的岐、丰之地夺回来,那块地就是你的了!虽然没有捞到实质性的好处,但秦襄公已经感到心满意足,因为周天子的话等于赐予秦国一把尚方宝剑,以后秦国出兵便师出有名了。到了秦穆公在位时,任用百里奚为相,打着天子的旗号对戎狄大施征伐,拓地千里,遂霸西戎,也为秦国一统天下奠定了基础。

    虽然秦穆公在西戎开地千里,但西部蛮荒之地,无论如何也不能与中原沃土相比。所以秦国一直渴望向东发展,但由上图可知,秦国的东出之路被三个国家堵死了,这三国分别是东北的晋国、中正的周王室和东南的楚国。楚国还好说,它的统治中心在长江流域,而秦国的志向是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

    周天子它是动不得,虽然已经是个“人老珠黄的弃妇”,但他名义上仍然是天下共主。在诸侯争霸时代,霸主们都是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去讨伐不听话的诸侯。如果谁敢动周天子,那么他必然成为天下公敌。所以秦国东出的最大障碍,还是在于晋国。晋国占据现在的山西、河北和河南部分地区,这些地区沃野千里,物产丰饶,远非黄土高原和西北草原可比。所以,历代秦君都以东出为志向。

    想要实现东出的愿望,就要搬开晋国这块巨大的绊脚石。为此,秦穆公制定了与晋国睦邻友好的政策,比如秦穆公与晋献公联姻,迎娶了他的女儿,此女便是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和夷吾的姐姐。“秦晋之好”由此发端。

    我在《半生蹉跎的晋文霸业》中提到,晋献公有个宠妃叫骊姬,为他生了几个儿子。为了扶自己的儿子上位,骊姬便不断地在晋献公面前出馊主意,吹枕边风,甚至下毒,可谓机关算尽。晋献公虽然是个治国理政的好手,但耳根子软,心肠又硬,听信了骊姬的谗言,结果逼死了太子申生,公子夷吾和重耳也被迫踏上了逃亡之路。

    后来骊姬的儿子如愿以偿地当上了太子,并且在晋献公死后即位为君,但由于不少大臣反对,新君的王座还没暖热,就被一刀砍死。骊姬又扶立自己的另一个儿子即位,也被大臣诛杀,骊姬本人也被鞭打至死。

    国不可一日无君,大臣们决定迎回躲在翟国的公子重耳即位,但重耳却百般推辞,称自己违背君父之命逃亡在外,君父去世又没有尽孝,不敢奢望国君之位。无奈之下,大臣只好去梁国,迎回公子夷吾。但夷吾的随从认为,国内尚有好几位公子,他们舍近求远,必定居心不良。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夷吾派人联络秦国,称如果秦能够帮助他重返晋国,登上大位,他便许之以河西之地8座城池。

    秦穆公觉得这个买卖可以做,便答应了他的请求,派兵护送夷吾归晋,并即位为君,是为晋惠公。然而晋惠公刚一即位,就反悔了,因为河西之地并不算小,晋惠公觉得就这样拱手让人,实在有点肉疼。所以,晋惠公派人对秦穆公说:“我与大臣商量割让河西之地的事,但他们都持反对意见,说这是祖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不能随便送人。所以我只好给您说声抱歉。”秦穆公知道这些话只是托词,气得吹胡子瞪眼,又不好发作,毕竟他必须为秦国东出的大局考虑,不能因此开罪晋国。

    晋惠公也是个倒霉蛋,刚即位不久,就遇上了旱灾,粮食歉收,百姓饿殍遍野。要知道,历朝历代农民起义大多都是因为天灾导致吃不饱肚子。所以,晋国这次遇到了空前的危机。晋惠公掰着指头开始算,谁能够借给自己粮食,齐国那时候还没从齐桓公死后引发的诸子争位之乱中恢复元气,楚国根本不与中原诸侯打交道,能够借粮的大国之中,就只有秦国了。

    但晋惠公之前因割让河西之地的事情出尔反尔,已经令秦穆公大为光火。他能答应借粮吗?但面子很显然没有里子重要,所以晋惠公只好厚着脸皮,去求秦穆公,一口一个姐夫地叫着,希望秦国施以援手。见晋惠公如此厚颜无耻,秦国大臣十分愤慨,纷纷表示不同意借粮。

    但百里奚却说:“夷吾这家伙的确是个食言而肥的混蛋,但老百姓有什么错啊!如果不借粮帮助晋国度过此次危机,不知道有多少人要饿死啊。”秦穆公采纳了百里奚的意见,在全国范围内征集粮食,水陆两路同时出发,将粮食源源不断地输往晋国。就这样,晋国的一场亡国危机在秦穆公的帮助下成功化解。

    但过了几年,秦国也遇到了饥荒,这时秦人都很庆幸,幸亏国君当年英明,借粮给晋国,现在是他们报恩的时候了。所以,秦穆公派人去晋国借粮,但晋惠公的无耻令秦穆公始料不及,晋国非但没有出借一粒粮食,反而趁你病要你命,竟然派兵进攻秦国。晋惠公还为自己的无耻行经找了个冠冕堂皇的借口,称:“当年晋国遇到天灾,秦国没有发兵攻晋,是违背了天意。现在,天灾降临到了秦国头上,我可不违背天意啊!”

    这一回,秦穆公算是被这个小舅子彻底激怒了。所谓再一再二不再三,你晋惠公做人也太不厚道了!于是,秦穆公亲自率兵御敌。由于晋国一再背盟,言而无信,出尔反尔,恩将仇报,所以秦国上下同仇敌忾,恨不得争上前去将晋惠公生吞活剥。而晋国自知理亏,所以晋军士兵根本不愿意打这一仗。因此,这场战争还没有开打,就能预料到结果了。两军刚一交战,士气低落的晋军便败下阵来,晋惠公本人也被活捉,做了秦国的阶下囚,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韩原之战”。

    秦人决定新仇旧恨一块算,将晋惠公宰了,以谢天下。但晋国是周天子的近支宗室,而且又是个大国,所以周天子不能对此置之不理,便派使者前来求情。而晋惠公的姐姐又是秦穆公的夫人,听说弟弟即将被杀,痛哭流涕地为他求情。秦穆公考虑到国家的宏图伟业,顺便卖个人情给周天子和夫人,就咬咬牙,忍了下来,决定释放晋惠公。

    晋惠公屡次受恩于秦,反而恩将仇报,秦国一再宽仁大度,终于唤起了晋惠公的羞耻之心。两国重新盟誓,晋惠公答应,回国之后便向秦国交割河西之地。为了表诚意,他还派太子到秦国做人质。为了进一步巩固秦晋之间的关系,秦穆公将宗室之女嫁给了晋太子,算是二结“秦晋之好”。

    晋太子为质期间,秦国对其礼遇有加,但龙生龙,凤生凤,这小子也像他爹一样,是个混不吝。后来晋惠公病重,这家伙竟然连个招呼也不打,老婆也不要,一路飞奔,赶回晋国,生怕谁抢先一步占了位置。这位晋太子便是后来的晋怀公。其实作为秦国的女婿,晋怀公大可以求秦穆公派兵护送自己回国,这样既有面子,又能够起到震慑作用,实为上策。但晋太子却偏偏选择下策,秦穆公对此既失望又愤怒。

    后来,秦穆公听说公子重耳在楚国借住,便力邀他去秦国,因为秦穆公知道重耳素有贤名,而且他的随从也多为王佐之才,所以有意帮助他回国。此时重耳已经在外流亡了整整19年,自然也思念家乡,更希望能够借助秦国的力量登上大位。所以双方一拍即合,重耳从楚国来到秦国,而秦穆公则派军队护送他回国。自骊姬乱政以来,晋国上下一片混乱,几任国君都死于非命,而晋惠公父子对外失信于秦,对内失信于民,所以国人都盼望着能够有一位贤明的君主,将国家重新带回正确的轨道上。

    听闻重耳归来,晋国人夹道欢迎。重耳来到曲沃,祭祀祖庙之后便登基为君,是为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晋文公。大臣们听说重耳已在曲沃即位,便纷纷来朝拜,晋怀公瞬间成了孤家寡人,只得逃往高梁,后被晋文公诛杀。其余党作乱不成,逃到了黄河边,被秦穆公诱杀。秦穆公这次果然没看走眼,晋文公是为贤明之主,他在位期间,两国始终保持着有好的关系,真正做到了“秦晋之好”。

    只可惜,晋文公即位时已经62岁,在位仅7年,便驾鹤而去,其子晋襄公即位。晋文公刚死,秦晋两国的关系就发生了变化。秦穆公始终不忘东出之志,所以他借着秦晋友好的机会,便想向东发展,这次秦国的目标是郑国。但要想攻击郑国,必须借道晋国,秦穆公心想,自己与晋国睦邻友好多年,晋国不至于连这点请求都不答应,所以秦军经过晋国时,丝毫没有防备。但晋襄公却觉得这是削弱秦国的好机会,便在郩山的峡谷地带埋伏重兵。秦军伐郑,此地是必经之路,所以待秦军经过时,晋军伏兵四起,秦军进退不能,最后全军覆没,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崤山之战”。可怜秦国两万将士,就此埋骨他乡,崤山之战是春秋历史上最惨烈的一场战役。

    战前,秦穆公亲送将士出征,但未见一人归来,后悔无及,自己当初真该听百里奚和蹇叔的话。因为此次出征,领兵将领便是百里奚和蹇叔的儿子孟明视、西乞术和白乙丙。百里奚和蹇叔反对此次用兵,蹇叔说:“郑国距秦千里之遥,劳师远征很难获胜”但秦穆公决心已定,所以当秦军出征时,百里奚和蹇叔在道旁哭送,秦穆公大怒,呵斥道:“大军出征,你们却在这里嚎哭,这是要诅咒我军失败吗?”二人答道:“我们哪有此意,只是年龄大了,儿子们这次出征,恐怕再也回不来了,所以才哭。”两个老头私下对儿子们说:“你们一定会败在崤山。”

    秦军刚走到滑国,遇到了郑国的一个牛贩子,此人听说秦军伐郑,便假意说道:“我们国君听说秦军要来,特意派我送上20头牛来慰劳贵军。”三位将领闻听此言,认为郑国已有防备,便放弃了攻打郑国的念头。但大军兴师动众,总不能空手而归吧,于是他们顺手就把滑国灭了。

    滑国是晋国的小弟,此时晋文公新丧,晋襄公刚即位,听说秦军灭了滑国,大怒道:“秦国欺人太甚,趁我国丧期间发动攻击。”于是,晋襄公将白孝服染成黑色,布置重兵于崤山,一举全歼两万秦军,并俘虏了三位将领。

    晋文公的夫人是秦穆公的女儿,也就是晋襄公的母后,她出面替三位将领求情道“秦军打了败仗,将领是要军法从事的,不如把他们送回秦国,到时候我父亲肯定会杀了他们。”晋襄公打了胜仗,这三个人杀与不杀已无关紧要,见母亲求情,便将他们释放回国。

    三位将领回到秦国后,秦穆公披麻戴孝,亲自到郊外迎接。秦穆公见到三人,失声痛哭道:“这一切都怪我,没有听百里奚和蹇叔的话,以致全军覆没,三位将军受辱。”秦穆公非但没有治他们的败军之罪,反而对其更加器重。秦穆公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没有责怪带兵的将领,而是将全部罪责归结到自己身上,足见雄主的气度。

    崤山之战后,秦穆公痛下决心,养精蓄锐,伺机复仇。三年之后,新军练成,秦穆公亲率大军,渡过黄河,直扑晋国而去。大军渡河以后,秦穆公下令焚毁所有船只,以此表示有去无回之意。人说项羽不读书,我怎么感觉他“破釜沉舟”这一招是偷学了秦穆公呢?

    秦穆公蓄势已久,再加上崤山败军之辱,所以秦军上下同仇敌忾,一路过关斩将,所向披靡。晋军见秦军兵锋正盛,只能龟缩在城中,不敢出战。秦军夺了晋国三座城池之后,便班师回国,算是报了上崤山之辱。

    班师途中,秦军再次经过崤山战场,虽然已经过去三年,但战场上仍然是遍地白骨,让人看了心惊胆寒。大军在此驻留,嚎哭三日,然后将白骨收敛埋葬,并立碑纪念。秦穆公伐晋,代表维持了几十年的“秦晋之好”局面正式破裂。

    其实,晋国对秦以怨报德是有原因的,因为晋国知道秦国有东出之志。秦国东出,必然损害晋国的利益,试想谁愿意与一个强大的敌人为邻呢?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国与国之间从来没有真正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按照孔子的那套说辞,晋人的确行事卑鄙,为人所不齿,但他们同样是为了维护国家的利益。秦国的东出之路被晋国堵死,秦穆公去世后,直到秦孝公即位,数百年来,秦国再未出过一位雄主,所以“东出”也只能存在秦人的梦想里了。

    晋献公和晋文公两代国君励精图治,开疆拓土,为子孙后代打下了一个稳固的江山,所以晋文公去世以后,晋国作为中原霸主,持续强盛了二百多年。但晋国强盛并不代表继任者都是贤明之主,相反,晋国后期倒是出了不少庸主,其中晋灵公就是最典型的一个。

    晋灵公为大臣赵盾所拥立,而且在其即位之后竭尽全力地辅佐他,希望他能够成为一代英主。奈何晋灵公是扶不起的阿斗,对于赵盾的鞠躬尽瘁非但不知感激,反而欲置之于死地而后快。请看下一章《晋灵公:扶不起的阿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