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历史那些事儿 » 23.晋灵公: 扶不起的阿斗

23.晋灵公: 扶不起的阿斗

    我在《半生蹉跎的晋文霸业》中提到,晋献公“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晋文公重修政治,鼓励农耕,改革军队,任人唯贤,从而成为继齐桓公之后,中原地区第二个真正的霸主。这两代国君的励精图治和开疆拓土,为晋国的子孙后代打下了深厚的基业。虽然晋文公去世了,但晋国继续称霸中原,直到它灭亡,都是响当当的大国。但由于国君是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这种世袭制的弊端在于,继任者有可能是个昏君,即便是强国,也不能保证代代出贤君,晋国也是如此。晋文公去世后,直到韩赵魏“三家分晋”,200多年内,晋国出了不少昏君,其中晋灵公便是典型的代表。此君虽然有贤德之臣尽力辅佐,奈何烂泥扶不上墙,天生不是当君主的料。对于鞠躬尽瘁辅佐他的忠臣赵盾,他非但不知感激,反而欲除之而后快!所以,晋灵公堪称春秋时期的阿斗。

    先交代一下人物关系吧,晋灵公其实是晋文公的孙子,晋襄公的儿子。而赵盾是晋文公流亡期间始终追随左右的五贤人之一赵衰的儿子。赵衰是个忠臣,重耳流亡19年,他始终不离不弃,忠心侍奉左右。晋文公即位后,又尽心竭力地辅佐他,最终成就霸业。很显然,赵盾深受乃父赵衰的影响,也是个忠心事主之人。

    相比之下,晋灵公却“子不类父”。因为晋灵公的父亲晋襄公堪称继晋文公之后的又一任有为之君。他即位后不久,就遇到秦军伐郑。晋襄公深知秦国有东出之志,伐郑便是它向东发展的一次试探。但秦国东出,势必会大大损害晋国的利益。

    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国与国之间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真正的“友情”。伐郑,虽然当时秦晋两国世代互为婚姻之国,有“秦晋之好”的美称,但晋襄公为了国家大计,决定利用这次机会。因为秦国伐郑,必须借道晋国。于是,晋襄公便在秦军必经之路的崤山峡谷中埋伏重兵,待秦军经过时,将其重重包围,最后将秦军杀得片甲不留,两万秦军就此埋骨他乡,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崤山之战”,也是春秋历史上最惨烈的一场战役。

    秦国有东出之志,楚国也有北进之心。楚国时任国军为楚成王,当年在“城濮之战”中败于晋国,令楚国元气大伤。但楚成王也有一颗称霸诸侯的雄心,所以他不甘心霸权始终握在晋国手中。正好晋文公新丧,楚国便趁晋国人心未定之机出动大军攻击陈国和蔡国,一具将两国吞并。接着,楚国又携余威挥军攻击郑国。

    楚国这一系列大动作,自然会引起晋国的注意。作为现任霸主,晋国不允许有谁敢挑战它的霸权,于是派阳处父领兵进攻刚被楚国收服的蔡国。楚国见晋军攻蔡,便命子上率兵来救,两军在泜水相遇,但并未立刻开战。阳处父对子上说:“我们是来打仗的,这样磨磨蹭蹭,不会有什么结果。如果你楚军有种,就放马过来,我们打上一架。如果你没种,就向后退,让我们过河,然后再战,你认为如何?”子上的谋士劝子上不要过河,因为晋军不讲信用,可能趁楚军渡河到一半时就发动攻击,还是让他们过河来战吧。

    于是,楚军稍稍后退,但这正中阳处父的下怀,只见他高声喊道:“楚军逃跑啦,楚军逃跑啦!”喊完之后,晋军竟然原地调头走了,楚军将士一脸蒙圈,但也只能班师而还。楚军回国后,楚国太子认为子上不战而退,有通敌卖国之嫌,这招致楚成王的猜忌,于是子上被杀。晋军不费一兵一卒,让楚国损失了一员大将,这就是历史上比较搞笑的一仗:“泜水之战”。

    晋襄公即位之后,赵衰(后其子赵盾接位)执政,先且治军。赵衰、赵盾和先且都是春秋历史上有名的贤臣,而且晋襄公本人性格温和大度,一切全部照搬父亲晋文公在位时的政策,可谓春秋版的“萧规曹随”。晋襄公垂拱而治,赵衰(赵盾)执政有方,先且治军严明,晋国君贤臣能,这也是晋国霸权在晋文公去世后得以延续的根本原因。相比之下,管仲死后,齐桓公再无贤人辅佐,而齐桓公死后,诸子争位而发生内乱,以至于国家元气大伤,从此再也没有能力争当霸主。所以,晋国能够有晋襄公这样的明君,又有赵衰、赵盾和先且这样的能臣,实乃国之幸事。

    只可惜,天不假年,晋襄公在位仅6年便英年早逝,不禁令人扼腕叹息。但在他执政的短短6年内,北伐狄人,南略楚国,东征卫国,西征秦国,重组六卿,因此近现代著名史学家吕思勉、先秦史著名史学家童书业、先秦史及著名考古学家李伯谦等学者均认为晋襄公为当时的霸主,可见他功业之高,不亚于其父。

    晋襄公临死之前,将大臣赵盾召到跟前,紧紧抓住他的手再三叮嘱道:“晋国的一切寡人都托付于卿,先王创业艰难,请卿务必替寡人守好晋国的家业。太子年幼,卿要好生教育,辅佐于他。如果太子能成材,寡人泉下有知,也会感谢卿的;如果他不能成材,就是卿有负于寡人。”赵盾面对君王的临终托孤,含着热泪答应了下来。

    其实,晋襄公所谓的“太子”此时不过是个尚在襁褓的婴儿。所以赵盾心里也犯嘀咕,老朽一把年纪了,能盼到太子长大的一天吗?晋文公和晋襄公两代霸主辛苦创下的基业,应该由年长者继承,这样才对国家有利。所以,赵盾左思右想,决定背弃晋襄公的临终嘱托,另立一个年龄较大的公子为君。

    恰好,晋文公还有个名叫雍的小儿子,由于他是秦国宗室之女所生,所以现居秦国。公子雍已届成年,而且素有贤名,所以赵盾便有了立公子雍为君的想法。我在《秦晋之好:农夫与蛇的翻版》中提到,晋襄公伏击秦军,致其全军覆没;秦穆公三年之后兴兵复仇,夺了晋国三座城邑。维持数十年的“秦晋之好”就此破裂。所以,立公子雍为君不但可以稳定晋国的局势,而且还有助于改善秦晋两国的关系。大臣们也都认为赵盾言之有理,纷纷表示同意。于是,赵盾派人去秦国,准备迎回公子雍。

    此时秦穆公也已谢世,其子秦康公在位,秦康公也想缓和两国之间紧张的关系。因此听闻晋国准备迎立公子雍即位,心里也十分高兴,便立刻派出军队,护送公子雍回国。有人可能认为赵盾擅行废立之举,有负晋襄公重托,实乃不忠不义。但有道是国赖长君,赵盾此举完全是为了国家考虑,如果他真的有不臣之心,直接遵从晋襄公的临终托孤,将襁褓中的孩子抱到王座之上即可,那样晋国的大权实际上就完全归他一人掌控了。

    但令赵盾始料未及的是,太子的母亲听闻晋国大臣要另立他人为君,立刻抱着孩子,跑到朝堂之上放声痛哭,而且边哭边骂道:“先君视尔等如手足,如今他尸骨未寒,你们就欺负我孤儿寡母,难道你们的良心都被狗吃了吗?”大臣们见状,面面相觑,不敢应对。

    晋夫人知道痛骂这些大臣也无济于事,真正能够左右局势的是赵盾,所以她又跑到赵盾府上,见到赵盾倒头便拜,边哭边说:“先君临终所托之事,言犹在耳,您不会忘得那么快吧?我的孩子是生是死,就全在于您一念之间,现在我替先君恳求您了!”说完,晋夫人又叩头不止。

    赵盾见主母对自己行如此大礼,也连忙跪倒在地,想起先君在世时对他的种种恩遇,又想起先君临终时的再三嘱托,不由得潸然泪下。既然晋夫人都已经把话说到了这个份上,如果他执意立公子雍为君,晋夫人和太子可能就真的没有活路了。思虑再三,赵盾便答应了立太子为君,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庸主之一晋灵公。

    然而,晋国此前已经知会秦国,要立公子雍为君,如今秦国护送公子雍的部队马上就要进入晋国边境了,这该如何是好?赵盾也是个狠人,斩钉截铁地说道:“既然不立公子雍,那么秦军护送公子雍来晋便是敌人。”于是,晋国派出军队迎击秦军。秦军做梦也没想到,原来是一件美差,却冷不丁地挨了一顿痛打,这算怎么回事?秦康公听闻晋国“旧病复发”,又像晋惠公当年那样出尔反尔,气得暴跳如雷。别说是秦康公,就连去秦国迎接公子雍的大臣也直骂赵盾缺德,骂完了还不解气,干脆直接投靠了秦国。这样不讲信义的一个国家,老子不伺候了!!

    襁褓之中的晋灵公顺利即位,这场即位风波总算画上了一个句号。国君年幼,国中之事,无论大小,皆决于赵盾。赵盾只恨自己没有长三头六臂,整日忙得焦头烂额,看着嗷嗷待哺的国君,又只能拖着疲惫的身体勉强支撑,只希望国君能够快快长大,好替他分担重任。

    就这样,在赵盾的日夜期盼之下,晋灵公总算长大了。但这孩子生性顽皮,每天爬高上低,让人心惊胆战;他还弹弓不离手,见人就来上一发。但谁让他是国君呢,所以被打之人只能左右躲闪,晋灵公倒好,看到大臣滑稽的样子,开笑得前仰后合。

    再长大些,晋灵公觉得弹弓太小儿科了,开始摆起阔来,吃穿用度,一切都要用最好的。晋灵公自幼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国家大事又全交于赵盾一人,所以他逐渐养成了贪图享乐、骄奢淫逸、残忍弑杀的性格。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他对百姓大加盘剥,导致民怨沸腾。有一次,厨师没有将熊掌煮透,他一怒之下,竟然将厨师处死,并将其尸体扔进一个箩筐里,让宫女抬着丢到外面。宫女们经过朝堂门口时,正好撞见赵盾等一众大臣。赵盾见箩筐里露出一只人手,便向宫女询问缘由。得知事情的经过,赵盾满脸愁容。

    其实,赵盾等大臣此前没少劝谏晋灵公,希望他能有所收敛,但晋灵公却置若罔闻。但晋灵公已经残暴到随意杀人的程度了,赵盾认为不能再放任不管,便决定再次进谏。然而,另一个大臣随会说道“如果国君连您的话都不听,那么其他人再去进谏也是枉然。还是让我先去,如果他不肯听从,您再去也不迟。”

    随会来寝宫门口,来来回回走了三次,晋灵公才肯抬头瞧上一眼,并说道:“我已经知道错了,以后改正就是了。”随会叩头,答道:“人没有不犯错误的,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如果您能始终坚持向善,臣子们就有了依靠,国家也就有了保障。国君如果能够弥补过失,就不会丧失君位。”但晋灵公表面答应改正,但仍然我行我素,甚至变本加厉。

    赵盾一边为国君胡作非为而伤心,一边又为自己因忙于朝政而对国君疏于教导而后悔。所以,他只能一次次地规劝,希望国君能够迷途知返。然后这个大小子正值叛逆的年龄,见老头每天如此喋喋不休,开始对赵盾心生厌恶,继而由缘生恨,最后竟然动了杀心。

    晋灵公别的事情“不灵”,但却是个行动派,他说干就干,于是派一个名叫“鉏麑”的大力士去刺杀赵盾。鉏麑一大早就来到了赵盾府上,只见赵盾的居室十分简陋,而且门户大开。当时赵盾正在穿戴朝服,准备上朝。由于天色尚早,所以赵盾便和衣端坐,等待朝会的时辰。

    鉏麑是个明理之人,见一国之相竟然如此廉洁奉公,不忍杀之,便退了出来,感叹道:“这种时候还不忘恭敬事君,赵盾真是百姓的依靠啊。如果我杀了他,百姓就没有了依靠,是为不忠。但如果我背弃了国君的命令,是为不信。这两条当中哪一条都是大罪,看来我终究要做个不忠不义之人了,唯有一死,才能保全我的名节。”鉏麑见赵盾庭院中有一颗大槐树,便卯足力气一头撞去,死在了槐树之下。孔子说,春秋无义战,此话是否正确暂且不论,但春秋时候的个人义举,可谓数不胜数,鉏麑宁可自杀也不愿意戕害国家栋梁,可见时人对气节和名誉的看重。

    晋灵公见鉏麑刺杀失败,便又生一计。他养了一条大狗,每天训练它,准备找个机会用这只狗攻击赵盾。有一天,晋灵公假意请赵盾喝酒,并事先在幕帐内埋伏兵士,准备借机除掉赵盾。赵盾的马夫看出了端倪,怕赵盾酒醉之后出事,便快步走上朝堂,说道:“如果臣子陪国君饮酒,喝了三杯还不告退,便是失礼。”于是,马夫便扶起赵盾,走下朝堂。晋灵公见赵盾要走,但埋伏的士兵还没有会合,便放出那只猛犬,去攻击赵盾。马夫见状,徒手与狗搏斗,并将其杀死。赵盾见君王竟然对自己起了杀心,便说道:“你自弃于贤人,恶狗虽然凶猛,又有什么用处?”

    此时士兵已经会合,将赵盾主仆二人团团围住。马夫英勇无敌,一边护着主人,一边与士兵做殊死搏斗,二人且战且退。但他孤身一人,终究寡不敌众,被士兵所杀。赵盾趁着马夫和士兵搏斗之机,急忙向外逃去,晋灵公便派兵追赶。然而赵盾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士,所以士兵很快就追到了眼前。就在赵盾以为自己就要命丧于此的时候,追兵突然自乱起来。

    原来队伍之中有个叫灵辄的人。当年赵盾经常去首阳山打猎,住在翳桑。有一天,他看到有个人躺在一颗桑树之下,便上前询问,才知道此人名叫灵辄,已经三天没有进食了。于是,赵盾拿来食物给灵辄吃,但他只吃了一半。赵盾问为什么不吃完,灵辄答道:“我在别人家做奴仆已经三年,不知道家中老母是否还活着。这里离我家已经不远了,请让我把食物留下,给母亲吃。”赵盾听后大为感动,便让灵辄将食物吃完,又给他准备了一些饭和肉,让他带回家。后来,灵辄入宫当了晋灵公的卫兵,二人就在机缘巧合之下再次相遇。灵辄认出了当年的恩人,便临阵倒戈,用长枪拦住了追兵,舍身救下了赵盾的性命。

    赵盾在灵辄的帮助下成功逃过追杀,然而天下之大,他又能逃到哪里去呢?但赵盾知道,晋国已经没有自己的容身之地,所以只能先逃离晋国,再做打算。想到自己要叛晋而去,赵盾心中万般委屈,自己含辛茹苦将晋灵公抚养长大,他非但不知感恩,反而要加害自己。自己一生鞠躬尽瘁,最后却背上了“叛贼”的骂名。赵盾越想越伤心,越想越悔恨。

    就在赵盾伤心悔恨之际,忽然看到后面烟尘大起,一队人马朝自己疾驰而来。赵盾此时早已精疲力竭,便站在原地,准备接受命运的安排。但当马队来到跟前时,赵盾才发现领头人竟然是自己的弟弟赵穿。原来,晋灵公胡作非为,倒行逆施,滥杀大臣,横征暴敛,早已引起全国上下的不满。所以赵穿便率领敢死之士,在桃园设下埋伏,将晋灵公诛杀。赵盾听说晋灵公已死,心里五味杂陈,回想自己这几十年来的辛勤付出,泪流满面。

    赵盾回到朝中之后,拥立晋文公的另一个儿子为君,他则继续辅政。然而,史官对于赵盾的行为颇有微词,便在史书上写下了“赵盾弑君”几个字。赵盾闻之大惊失色,急忙跑去为自己辩解。然而史官却说:“有人弑君,你却没有惩罚此人,说明你是主谋。你虽然逃跑,但没有越境,所以仍然是晋国的大臣,国君之死自然由你负责!”赵盾闻言,泪如泉涌,却一个字也说不出口。

    前几章提到,赵衰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先祖,赵氏一直都在晋国担任高官,长期执掌国政,这自然会令某些人不满。后来,赵氏差点因此灭门,这个故事前几年还被拍成了电影,叫《赵氏孤儿》。那么,历史上真的有“赵氏孤儿”吗?请看下一章:《迷雾重重的“赵氏孤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