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都市言情 » 猎场风云 » 关于本书的真实性

关于本书的真实性

    以前说过这部书是好久以前就想写的,而且业内、家人、朋友很多人也都劝我动笔。

    本打算六十岁再写,后来看了《猎某》就忍不住了,觉得那样个东西都能拍,居然还以为代表了猎头行业?

    好吧,那我写个真实、不同的给他们看看。

    开始动笔是打算写得如教科书一般,让任何想做猎头或想了解猎头的人看我的书就可以。

    但是后来发现这条路走不通。为什么呢?

    因为作品是要给广大读者来观赏的,所以不能写成专业教材,那就与小说的初衷背道而驰。

    因此就有了前两年一遍遍修改的事。

    进入2022年开始找到感觉了,书的故事性、情节化不断加强。这时新的问题又不断出现,在夏初那段时间困扰我很久。

    不可否认地,我在驾驭长篇作品的能力上还有欠缺。对人物性格的刻画也还缺乏深度,这些有待后期更新、改善。

    但整个故事的大框架成功地树立起来,让我了解到大型长篇以及网络作品和自己以往作品之间的不同。

    可以说,写作的同时就是思考、学习、实践和再思考,这样循环往复的、不断的过程。

    有人喜欢和期待,就会有人对作品提出异议。

    于是便听到了些不同声音,有人说:你写的这些东西不错,编的还可以好。这算褒奖的。

    还有人干脆说:瞎掰,现实生活里哪有这么多故事情节?

    在这里,我可以负责地讲,绝大部分故事及人物都有其来源,也就是说在我过去的职业生涯中看到的事、遇到的人是这部书的源泉。

    但它不是传记或者日记,它是被艺术化加工过的产品。有些事实痕迹比较浅,有些则相反。

    这就像我们欣赏水墨画,看着它是我们熟悉的山山水水,但你能告诉我们它是表现的哪里吗?

    我认为书的妙趣就在这里,似是而非,神似才是作品的好处。如果都能对号入座,那就不成小说了。

    所以有些红学爱好者喜欢对号入座,我认为大可不必!

    就像书中陈兰这个角色,这个人物的形象、故事,乃是多个人的组合,很难区分我到底写的是现实中的谁!

    画家用的是手中的画笔,作家用的是文字。两者工具不同、表现手法不同,但艺术的目的是相同的。

    只要浓淡相宜,能引起读者对职场的共鸣或感悟,那这作品就是成功。至于说故事借用了谁的事迹、谁的形象,有那么重要吗?

    追究这些而不是探寻作品本身的意义、内涵,不是学习知识、陶冶情操,那就违背了读书的原旨,走到错误的方向去了。

    我之所以强调故事和人物的真实,主要是想告诉大家:书中描写的东西其实离我们不远,只是你注意观察或体悟没有的区别。

    像娄大胜所说的:馒头对饥饿的人是食材,对饱腹者是负担。

    二十余年职场生涯的积累,别人没注意或未当回事就丢掉的有很多。而我则细心捡拾起来准备做未来自己书中的砖瓦使用。

    不同之处仅此而已!

    在我十岁的时候有位老作家告诉我:

    想写东西你就得细致、耐心,要能发现字面以下的内容,懂得笑容背后的人心,还要看到其他人以为寻常不足道的事物。

    几十年来我循着这条路前行,至今还在实践中。

    未成功,就要继续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