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都市言情 » 对话古今:从采访炎黄开始 » 第四十二章:大明有严律,书名《大诰》

第四十二章:大明有严律,书名《大诰》

    若说“空印案”只是明太祖对于官员贪污腐败的行为所表达出来的一个态度。

    那接下来发生的“郭桓案”...

    就彻底展现出了明太祖反贪的决心!

    在后人的眼中。

    只道听途说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巩固霸权,斩尽开国功臣...

    却没人去深思。

    明太祖这么做。

    难道除了为后人铺路之外,当真没有其他的原因?!

    ...

    林夏三言两语的功夫,直接就将众人心里那根深蒂固的观念给撬出了一丝缝隙。

    接着。

    没再去补充“空印案”的收场,林夏转而又为屏幕前的观众们说起了“郭恒案”的始末。

    ...

    “洪武十八年。”

    ...

    “御史余敏、丁延举告发北平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官吏赵全德与户部侍郎郭桓合谋贪污。”

    “明太祖闻讯,立即派人彻查此案。”

    “随后...”

    “明太祖将涉事官员全部斩首!”

    ...

    事实上。

    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维系国家的稳定,制订了严厉典章制度来管控官员,整顿吏治。

    换句话说。

    明太祖用了近乎苛刻的刑罚,以此来规范官员们的行为。

    同时。

    为了达到有效的监督。

    直属于皇权的“东厂”“锦衣卫”应运而生。

    如此一来。

    明太祖对官员的控制不仅有书面条文的约束,而且还上升到了有实体密切的监控机构。

    如此举动。

    眼光不可谓不超远。

    然而。

    官员位于君的严密控制之下,艰难喘息生存。从表象来看,这种重典治吏的手段是对臣子人性的压迫,极不可取。

    但...

    历史的复杂真的允许我们对一个朝代的举措一言蔽之吗?

    林夏之所以认明太祖为“明君”。

    就是要接着这个机会问问无数华夏后人。

    暴君的评判标准。

    难道只能以杀人多寡来衡量?!

    ...

    “唐律疏议中有这样的记载...”

    “人为称首。莫不凭黎元而树司宰,因政教而施刑法。其有情恣庸愚,识沈愆戾,大则乱其区宇,小则睽其品式,不立制度,则未之前闻。”

    “故曰。”

    “以刑止刑,以杀止杀!”

    ...

    “由此可见。”

    “早在唐代之期,就已经有法典出现来约定社会规则了。”

    “它们维护了社会的秩序,规范了百姓的行为,可从另一方面上来说,刑罚是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的。”

    “唐律约束了百姓的同时,律法同样也制约着官员的种种行为。律法之下,官吏们便不可能具有滥杀无辜,为所欲为的权力。”

    “而后人评议明太祖种种暴行。”

    “吾以为...”

    “明太祖不过是将法律对官员的制约作用发展到了极致而已。”

    ...

    林夏以“唐律”为引。

    循循渐进的铺垫出大明律对当代社会以及后世的深远影响。

    如此一来。

    直播间里,刚才还信誓旦旦的史学大佬们全都开始动摇了!

    不错!

    明太祖虽采用了极为严苛的刑罚来治吏,但其中又不乏科学性所在。

    鉴于明朝的社会背景。

    法律的严格程度自然也要受到一定的影响。

    ...

    明朝初期。

    官员大肆贪墨,腐败成风。

    其中最为著名的。

    便是兵部侍郎“王志勾”捕逃军等事。

    受赃二十万(贯)!

    此事的真相倒也简单。

    兵部侍郎王志凭借自己的职务之便,在追捕逃兵或处理军务的过程中贪赃枉法,连一国之本的兵部都贪婪成性...

    可见!

    大明官吏的贪污风气已经严重到了何种地步?

    ...

    说到这。

    林夏稍微迟疑了片刻,像是在顾虑着什么。

    但很快。

    犹豫的神色从林夏的脸上一闪而逝,继续自顾自地说道。

    ...

    “试问。”

    “可有人曾想过,官员如此腐败,那这财从何而敛?!就只是达官显贵吗?!”

    ...

    “我看未必!”

    ...

    “归根结底,他们腐败的资本还是来源于百姓!”

    ...

    “对民众的欺压;剥削百姓已经是贪官污吏们心照不宣的默契,而无辜百姓被剥削的没有生存的成本。”

    ...

    “民脂民膏?!”

    “依我看。”

    “说是民血民肉也不为过!”

    ...

    林夏这番“打抱不平”的话说出来,直播间里的人顿时全都沉默了。

    是啊!

    官员贪污成风,腐败成性。

    听起来倒是轻巧,可隐藏在事情背后的东西呢?!

    说了一大通话。

    让屏幕前的无数观众知晓了大明官场的黑暗程度之后,林夏再次回归主题,跟众人详解起了“郭恒案”。

    ...

    “郭恒案后。”

    “明太祖还特意编写了《大诰》一书,在书中,详细地列举了郭桓贪污的方式和数量。”

    ...

    “产部官郭桓等收受浙西秋粮,合上仓四百五十万石。”

    ...

    “其郭桓等止收陆拾万石上仓,钞八十万锭入库。以当时折算,可抵二百万石,余有—百九十万未曾上仓。”

    ...

    “郭桓等受要浙西等府钞五十万贯,致使府县官黄文等,通同刁顽人吏沈原等作弊,各分入已。”

    ...

    如此胆大包天的贪赃枉法行径,叫明太祖如何能忍?!

    斩首?!

    斩一万次都不亏!

    ...

    除此之外;大诰·谕官无作非为第四十三篇提到过。

    ...

    “诸衙门官到任,朕尝开谕,无作非为......”

    ...

    “去后曾几人依朕所谕?”

    ...

    “到任之际,掌钱谷者盗钱谷,掌刑名者出入刑名。……朕尝闻,谕之际,甚是明白,往往不依朕言,反自取祸!”

    ...

    简而言之。

    这些话的大致意思便是,明太祖未尝不是没有告诫过那些官员。

    可最后呢?

    不过只是化为耳旁风罢了。

    既然如此。

    那明太祖又何必再浪费口舌?!

    也正是因此。

    在重典治吏方面,明太祖比“以刑杀为威”的始皇帝还要猛上不少。

    当然。

    两人的下场倒也出奇的相似,皆是被不明所以的后人冠以了“暴君”之称。

    至于《大诰》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