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宋:开业 » 第02章 决心已定赴沙场

第02章 决心已定赴沙场

    第二天清晨,赵匡胤便早早的起床,连早饭都没吃就骑着赤褐马一路飞奔出了城,径直来到洛水边。

    洛水岸边一片郁郁葱葱,在晨光的照射下,河面显得格外美丽。赵匡胤松开缰绳,任由马儿闲逛吃草,自己则在草地上躺了下来,仰望着蔚蓝的天空。

    空气是如此的清新,背下的青草软绵,传来一阵阵沁人的芳香,但是赵匡胤的心神却难以宁静。

    昨天晚上思考了很久的问题又浮上大脑,到底是经商,还是从军?他必须尽快作出抉择,再这样继续游手好闲下去是绝对不行了。

    显然,经商是一条相对稳定且符合常规人生的路,它能把人导向一种安定富裕的生活。而从军则是充满了凶险和不可知的因素,但也正因如此,它给人提供了无限的机会,也许会把人导向死亡,也许将把人导向辉煌的顶峰。

    赵匡胤心中纷乱,站起身来,放眼望去,只见晨雾之中,河水滔滔东去。他猛吸一口气,胸中豪情油然而生,高声喊道:“人生苦短!当于少年!效命沙场!我怎能舍鸿鹄之志,作燕雀之生!”

    决心已经定下来,赵匡胤如同卸掉了心上的千斤重担,浑身不禁觉得轻松起来。赤褐马听到喊叫,以为是在呼唤,也飞快的跑了过来。赵匡胤伸手在它头上拍了拍,仿佛在对多年老友倾诉一样,说到:“我决定了,投身沙场,建功立业!”赤褐马好像听懂了一样,竟仰头发出一声嘶鸣。

    时光飞快,不知不觉已经到了寒冬,这年冬天,朝廷要北征契丹的消息终于得到了证实。洛阳城中不断有朝廷筹集粮草的军队往北而去,闹得城内沸沸扬扬。

    自后晋石敬瑭割出燕云十六州给契丹以来,中原地区就不断遭受契丹的骚扰。听到天雄军节度使杜重威受晋帝之命,率领朝廷兵马与天平军节度使李守贞汇合,准备讨伐契丹,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消息后,洛阳城内的年轻人,大多慷慨从军。

    赵匡胤看着他们身穿戎装,满脸神气的样子,心里十分羡慕,无奈父亲征战至今未归,消息不通,家中又全是妇孺,自己身为家中长子,又怎能弃家不顾,只好暗暗惆怅。

    没料到,不久便有消息传来。杜重威的军队刚刚抵达瀛州,便中了契丹的埋伏,损兵折将,锐气大挫,不得已撤回至虚沱河,与契丹军队隔河对峙。杜重威初战则败,心生怯意,不敢主动进攻,又以为有河水为险,能抵御契丹进攻。谁想到,契丹军偷渡虚沱河,切断了晋军的粮草要道。杜重威忍饥挨饿,直到年底也不见援兵。

    此时,契丹皇帝耶律德光又派人找到杜重威,向他许诺,若是他肯效命契丹,则让他成为中原之主。杜重威见状,竟然下令投降契丹。可怜晋军数万士兵,空有一片报国之心。

    晋军战败投降的消息传到中原,朝野震惊,人心惶惶。洛阳城中的一些达官贵人纷纷收拾金银细软准备逃难。赵匡胤听到这消息时,正在城东一家酒肆中与朋友饮酒,众人气的大骂杜重威匹夫误国,朝廷用人不当。

    赵匡胤满腔愤恨的回到家中,只见厅堂里烟雾缭绕,母亲杜氏双手合于胸前,跪在蒲团之上,双眼微闭,口中喃喃祈祷着:“求佛祖保佑我夫逢凶化吉......”

    赵匡胤缓缓近前,将母亲搀起,又将在外边听到的情形向母亲讲了一番。杜氏双眉紧蹙,长长的叹了口气。“杜重威这一投降,朝廷就没有实力继续与契丹抗衡了,恐怕契丹不久就会大举进攻中原。”

    赵匡胤听到母亲的话,急忙说道:“母亲,不如我们也去南方避避吧。”杜氏顿了一下,略作沉思,接着说道:“胤儿,我和绮云都是妇人,你的弟弟妹妹又都年纪尚小,怎么经得起长路舟劳。况且若是契丹攻入中原,那南方也安定不了多久。”

    赵匡胤意识到,眼下父亲在外征战,自己便是家中唯一的顶梁柱,就算母亲平常精明能干,但遇到大事,只有自己能承担这不可推卸的责任。思虑许久,赵匡胤开口说道:“母亲所言有理,我们就暂且留在洛阳,毕竟洛阳乃朝廷西京,契丹应该有所顾忌,而且父亲若是回来,也能找到我们。”

    时局正如人们所预料的一样,刚刚过了年,契丹皇帝耶律德光就亲自统率大军,攻破开封,废晋帝为负义侯,流放至黄龙府。后晋这个短寿的小帝国自石敬瑭称帝到开封城破,仅仅十一年。

    耶律德光易如反掌的占领了开封,改国号为大辽,改元大同。虽然入主中原,但辽国兵将掠夺成性,再加上游牧民族,民风本就彪悍,根本无法约束。辽军士兵以放马为名,四处劫掠百姓,不但如此,还公开淫虐妇女,无恶不作。洛阳一带数百里的百姓几乎都被洗劫一空,中原男儿自古血性,岂能容忍异族入侵。各地豪杰纷纷揭竿而起,有的组织队伍截杀辽军小型兵马,有的偷袭辽军城外营寨。

    一时之间,闹得辽人也是头痛不已,却也无可奈何。辽太宗耶律德光虽然凶残暴戾,但却又十分信仰佛教,无论军机如何繁琐,他每月必然要去城外的寺庙烧香。

    这一天,又到了他上香的日子。由于汉人的反抗越发严重,耶律德光外出时戒备极其森严。大概刚刚出城一里,突然从道路左右的树林中冲出十多个黑衣人,直扑耶律德光而去。其中为首的一个大汉,手持双刀,几个箭步紧逼过来,几个侍卫陆续被他斩杀。耶律德光不由得心中一阵发凉,背上冷汗直冒。

    此大汉朝着耶律德光飞出一刀,却被他闪身躲过,见一击不中,正要冲杀过去,却发现身后不少侍卫已经赶来。而耶律德光也趁机打马而走,逃回城内。

    回到城中,耶律德光立刻派人四处张贴告示,捉拿刺客。据说后来他突然离开开封,不久又在沙胡林暴死,都和这次刺杀受到的惊吓有关。

    辽兵入城近两个月,整日烧杀抢掠不断,昔日繁华的洛阳城已经变得冷清萧条,人烟稀少。不久之后,城内爆发粮荒,幸好杜氏早就在地窖中囤下粮食,不至于全家挨饿。虽然说屯粮可顶一时,但日日消耗下去,早晚有吃空的一天。赵匡胤也不禁为此发愁,唯一的办法就是去城外的大黄庄买些粮食。那里有洛阳城附近最大的粮仓,如今一定备有不少粮食。

    赵匡胤身为家中长子,自然要替母亲分忧,于是便和母亲商议买粮之事。杜氏一听,不免有些担心,城内四处都是辽军的兵马,难免会发生危险。可是全家人要想生活,粮食也是必不可少的。

    左右思量一番,还是同意了买粮的想法。杜氏反复叮嘱他路上小心,千万不可招惹辽兵。

    赵匡胤牵着赤褐马,顺着冷清的街道出了城,远远看见城墙上贴着一张告示,有几个人正在围观,他连忙走上前去查看。

    原来是辽国通缉刺客的告示,上面还附有刺客的画像。若是有人活捉刺客,赏赐白银五千两,杀死刺客者赏赐白银三千两。赵匡胤知道这画像之人,就是前些日刺杀耶律德光的大汉,心中又是敬佩,又是惋惜。

    大黄庄在洛阳东南三十里的玉泉山下,一路上田园荒芜,几乎看不到有人出现。赵匡胤一路打马前行,大概走了十余里,突然听到路旁树林中传来隐约打斗声,心中一紧,赶紧下马,悄悄走进树林。声音越来越清晰,刀剑碰撞的声音和呼喊声、喘息声夹杂着。赵匡胤听声音越来越大,便将赤褐马拴在树上,自己蹑手蹑脚的继续靠近,只见二三十个辽兵正在围攻一个壮汉,赵匡胤急忙躲在一棵大树后,悄悄窥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