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山关东 » 第二十八章 过年

第二十八章 过年

    在端肆的太爷爷由兆盛离家的这六年里,中国都发生了什么?

    扶清灭洋的义和团运动遭到了残酷镇压了,充当刽子手这个角色的居然是曾经仰仗义和团清政府。

    大清帝国跟列强国家签订了《辛丑条约》,使我们中国彻底的沦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光是给各国列强的赔款达到了数亿两之巨。

    在中国历经千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了。

    列强对我们中国的瓜分却更加的变本加厉,我们土地被割让,我们的同胞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万人敌’他们一干人等早已没了消息,也不知道是死是活。

    所幸家中的一切安好,老太爷的身子骨还算硬朗,大哥由兆选一家的日子也说的过去。

    全家人坐在一起吃团圆饭的时候,虽然这几年中兆盛时常有报平安的家书说明情况,但兆盛还是把这几年的经历和见闻一点一滴的说给家里人听。这一说就说到了后半夜,说的王大丫眼神儿都幽怨了,兆盛还在滔滔不绝。但是老太爷听了很是欣慰,大哥由兆选也真心替自己兄弟高兴。至少现在看来,当初被逼无奈走出‘闯关东’这一步也不算是错,真应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那句话了。

    转过天就是腊月二十三小年儿,这一天在中国人的传统习俗中是祭灶、扫尘的日子。旧时老百姓的心目中,灶神有着超然的地位,每家每户的灶台上都会摆放一个神龛,用来供奉“灶神”。

    “灶神”俗称“灶王爷”,也正是因此,有好多人都认为“灶王爷”是鳏寡孤独的一个人,其实真正注意过的人都知道,“灶神”像大多都是两个人,除了“灶王爷”还有“灶王奶奶”,老两口身着吉服并肩端坐,或者是并肩站立的,左右还各有一对童年童女。

    相传二十三这天,是灶王爷和灶王奶奶回天庭述职的日子。老两口子工作了一年,也该放个长假休息休息了。老百姓在这天祭灶,用的祭品是糖瓜儿,糖瓜儿就是把麦芽糖做成小南瓜的样子。由于麦芽糖粘性大,入口就粘牙,这样一来,灶王爷和灶王奶奶吃了以后就张不开嘴了,回到天上述职的时候就不能说你家的坏话了。

    以前出门在外的人都愿意赶着回家过小年儿,而且从这一天开始,其实就意味着已经开始过年了。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九十年;腊八粥你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儿粘,灶王老爷要上天;二十四、写福字;二十五、扫尘土;二十六、割大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熬一宿。

    这两年家里的生活好了很多,自从由兆盛吃“劳金”的那天开始,隔三差五的就会往家里寄钱。兆盛的薪水可不低,开玩笑呐?人家是蓝领好不好?何况兆盛每年过手的钱可不是小数,不高薪怎么养廉?而且兆盛回家的时候还拿回来一大笔奖金,可谓是衣锦还乡。

    从二十三开始,老太爷家里该添的添、该置的置,操办了很多的年货,还杀了一头年猪。这已经是多年未有的景儿了,今年老太爷着实是奢侈了一回,所以这个年过的格外喜庆。

    山东老家传统,除夕夜交子的时候,“由氏”家族中所有的人都要祭祖,就是把“影”悬挂在祠堂里让后人参拜这个仪式。仪式是由由氏家族的族长和宿老主持的,但是祭祖需要供品,供品则是由每家每户轮流负责,今年是你家,明年是他家。

    家里富裕的,供品就要说的过去,这是有面子的事儿。家境不好的,摆不起三牲,怎么也得弄几个白面馍吧。

    往年日子不好过的时候,后人可没少糊弄老祖宗。出不起白面馍,经常用夹心儿的代替,就是挺大个儿的馒头,里面都是柳条子编好了撑起来的,表面蒙上一层纸,然后在外皮儿糊上一层薄薄的白面。赶上闹粮荒的时候,干脆就是纸儿糊的了,连那层薄薄的面皮子都省了。自己家里都揭不开锅了,谁还顾得上老祖宗呢?况且家家都是如此,谁笑话谁啊!

    今年祭祖的供品原本不该轮到老太爷家操办,可是老太爷得知儿子过年能回家,就特意跟别人家商量今年换他来搞定。早早的,老太爷就命长子由兆选准备好了三牲贡品和五色点心呈了上去,心说这回咱好好给祖宗们找补找补,希望他们在天有灵,继续保佑由家、保佑兆盛在外平安无事、工作顺利。

    到了祭祖的时候,宗亲们一看,嘿!兆盛“闯关东”这几年真是出息了,这是在关外挣了大钱了,祭祖用的都是真家伙。这些祭品,祭拜过之后就给各家各户分了,所以宗亲们乐的嘴丫子开到后脑勺儿了。看到宗亲们的反应,老太爷心里别提有多痛快了。

    过年期间,就是走亲戚、串门子,吃吃喝喝。由兆盛如今可以说是成家立业了,买点礼物去亲戚家走一圈孝敬孝敬长辈是免不了的了。家里的条件好起来后,上门走动的人也比往年要多了,很多常年不来往的亲戚都安排了后辈来给老太爷拜年,老太爷自然又是老怀大慰。

    除了初二回门的时候,兆盛遇到了些许麻烦。

    兆盛的媳妇儿王家大丫,跟兆盛就算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吧。王家是郭家庄子的外来户,不在刘、周、满、由这“四大家族”之内。外来户根基浅,遇事难免受欺负,所以老王头儿早早的就跟老太爷攀了亲家,这才算有了靠山。

    老王头算计的挺好,特别是兆盛赎人露了脸以后,王家在村里的地位也跟着水涨船高。奈何好景不长,自家闺女刚过门儿没俩月,兆盛就跑路了。兆盛一走,家里就剩下老太爷和儿媳妇了,为了避嫌,王家大丫儿就只能挎着包袱回娘家住了。

    这下子可把二老给愁坏了,大丫儿她娘心疼闺女,隔三岔五儿的就唠叨,说大丫儿刚度完蜜月就守活寡,都怪老王头儿把闺女推到火坑里了。老王头儿也是哑巴吃黄连,心里有苦说不出。俗话说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本来就是个赔钱货,没卖几个彩礼钱。好不容易出了门子,这才几天,又回来了?没得上济不说还得白给人家养着,这算哪回子的事儿呢?

    兆盛一走就是六年,起初除了来封信报个平安,毛儿都没捎回一根。后来给家里寄钱了,老太爷才拿出一部分给大丫儿家,可也就相当于生活费而已。直到兆盛前几天风风光光的回了家,大丫儿才回的婆家,这次老王头儿可是打定主意要好好儿的跟姑爷算算帐了。

    对于大丫儿,兆盛也是心存愧疚的。回家这几天,大丫儿也没少了吹枕头风儿。所以兆盛初二一早儿,就大包小裹的跟着媳妇儿回娘家拜年去了。

    老王头儿也是一早儿就起来准备了,左等不来、右等不来,可把老王头儿等的犹如热锅上的蚂蚁一般团团转磨。好不容易等到小夫妻俩进门了,老王头儿才回到堂屋里坐稳当了。

    其实兆盛来的一点儿都不晚,老王头儿也没等多长时间。都怪他心里有事儿,起的太早了,天还不亮就开始自己折腾自己。

    进门之后,凉水都没给一碗,老王头儿俩眼珠子乱转,也不拿正眼儿瞧他。兆盛一看岳父老泰山这副嘴脸,就知道没个说法儿肯定是无法善终了。光有觉悟不行,还得有表现,好在准备的充分,东西拿的出手。兆盛先把礼物往桌子上一撂,然后规规矩矩的给堂上端坐的二老磕头拜年,再把自己犯的错误深刻反省了一遍。一边自我批判的额同时,一边还在观察二老的脸色。

    其实看在礼物和兆盛的态度这两样儿上,二老得气儿已经消了不少,只是觉得一拳打在棉花上,无处着力得感觉着实难受。可是这些天费尽心思准备好的说辞,说吧,人家自己都已经自我检讨了,杀人不过头点地,怎么说也是自己挑的姑爷,当老家儿的也不能太较真儿;不说吧,冤点儿了,白耽误好几天功夫儿琢磨的话,还搭上几亿脑细胞,又有点儿不甘心。

    由兆盛现在是什么人,天天跟经纪人打交道,察言观色是基本功之一,学的就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一看二老这骨鲠在喉的表情,就知道还得出大招。于是伸手往兜里一套,把事先准备好的二十银元恭恭敬敬的摆在了桌上,心说爸爸吔,这还堵不住您老的嘴吗!

    果然,说一千道一万也不如拿真金白银好使。老王头一看怎么意思?拿钱砸我?那你应该砸的更猛烈一些啊?这刚砸出包来,还没见血呐?不过看在闺女的份儿上,这回就放你一马,咱啥也不说了。

    转念一想,不行!有话说不出来,堵在心里难受,我还是得嚷嚷两句。于是一偏头儿转向老婆子喊道:“还愣着干啥!姑爷都进门儿了,上菜啊!”

    “哎……哎哎!都准备好了,姑爷稍待。”

    大丫儿他娘心说不就是二十元钱吗,你瞅你那个没见过世面得样子?你冲我嚷嚷什么啊?我招你惹你了?

    抱怨归抱怨,动作可不慢,一双小脚儿撒开了紧挛,不一会儿酒菜就摆满了一大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