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山关东 » 第三十章 刁难

第三十章 刁难

    闲话到此,我再说一说失意的人。

    “三合永”还有一个外柜——刘买头。刘买头和孙二爷各自负责一个区域的蚕茧而采购工作,也是厂里的老人儿了。从老东家在的时候,刘买头就兢兢业业的在厂里做事。

    其实“三合永”不一定需要两个外柜,之前也有过一个大掌柜带着几个茧把头收茧的时期,但是现在这种任用两个外柜的模式,也有出自东家自身的考虑。

    说到明处,两个人分区负责收购事宜,可以更好的保证原材料供应充足,而且有竞争才有压力,俩人儿较着劲才能把工作干好了。私下来说,这么安排也是一种制约手段,因为外柜的权利太大,让一个人做风险太高,要是有个自家人参与,相互比较之下也能防止有人从中牟利,不然孙家派二爷到这旮嗒受罪是图个啥?

    刘买头原本就是行家里手,做起事来老成稳重,生意上也相当精明,孙大老板对于刘买头也是非常倚重的。可是,“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刘买头有个侄子叫刘凤安,在家排行老三,小名儿叫刘三儿。这小子是因为刘买头的关系,才来到丝厂做事,而且工作内容和兆盛一样,是跟着刘买头跑前跑后的。此番孙二爷回家养病去了,由兆盛接替了孙二爷的工作,刘三儿一听这事,当时眼就红了。

    这小子暗地里合计,东家这事做的也太偏心了。那么大一片区域,要是孙二爷负责那也没什么可说的,谁让人家姓孙呢,咱也惹不起人家啊?可是孙二爷这一走,东家怎么就让一个三十岁不到、还没干几年的毛头小伙子当了外柜呢?按理说,二爷走了,这大买头的差事应该轮到自己叔叔才对啊,咱是论资历还是论能力还是论什么吧!就说这些年咱们叔侄在厂里兢兢业业的做事,过手的钱财无数,不该拿的钱也没往兜里揣过一个子儿,就是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啊?可他由兆盛又算个神马玩意呢?就因为跟他师父学了一手绝活,这小子就混到孙二爷身边吃香的喝辣的去了,这回二爷一走,更行了!摇身一变当上外柜了!这算哪门子呢!

    刘三儿这小子,心术不正。按照他的设想,孙二爷走了,他叔叔刘买头才应该理所当然的接手二爷的区域。那么刘买头自己的区域呢?这小子打理了这么多年,自然是他刘三儿理所当然的接手才对。至于由兆盛,不就是会验个茧儿吗,那你回去验茧儿不就好了,你那个师父卢把头不也蹦跶不了几天儿了?如此一来,外柜的差事就能牢牢的把持在他们刘家叔侄的手中,这小子以后要是动点什么手脚也就方便了。哪像现在,稍微多花俩钱儿,他叔叔刘买头就唠唠叨叨的。

    这小子越想越憋气,可是现在木已成舟,他又不能拿由兆盛怎么样,见了面还要叫一声由掌柜。怎么办呢?这小子眉头一皱、计上心来。

    从此以后,他就开始在刘买头跟前煽阴风点鬼火儿,时不时就说东家处事不公,叔叔您劳苦功高,东家却识人不明、处事不公一类的话。还说那由兆盛看上去一团和气,表面上对叔叔您很尊敬,实际上是人前一面、人后一面。他年纪轻轻就当上了外柜,自己负责那么大一片区域,尾巴早就翘到天上去了,根本就没把叔叔您放在眼里。

    而刘买头这个人呢,其实刘买头是很有自知之明的,如果说“三合永”只需要一个外柜的话,那么这个人必然是孙二爷。对于孙二爷,刘买头是于公于私都服气的,孙二爷是什么人啊?那是东家的本家兄弟,还是商贾世家从小就培养出来的商业精英,自己没有资本也没有资格去跟孙二爷争什么。

    可是由兆盛当上外柜,刘买头心里也有点疙瘩。平心而论,自己的能力和资历,即便是跟孙二爷比,所差的也就是个出身。可是比你由兆盛,那就自然是要高出一筹的。唉!东家这事办的,多多少少有点差强人意。

    就在这个节骨眼儿上,自己的侄子也开始在边上拱火儿了。起初的时候,刘买头还压着火气训斥刘三儿几句。可是时间长了,坏话听多了,刘买头也越来越不是味儿。逐渐的,老刘就把这股无名之火撒到由兆盛身上了。

    从此之后,刘三儿经常打探由兆盛的所作所为,不管有的没有的,都到刘买头那儿说三道四。刘买头呢?就越看由兆盛越不顺眼,俩人见了面以后,刘买头经常摆出一副倚老卖老的姿态对由兆盛指手画脚,还对由兆盛的工作横挑鼻子竖挑眼,更是少不了在东家的面前痛心疾首的指摘由兆盛的不是。

    刘家叔侄这事儿,做的有点儿太明了,只要不是瞎子就能看的出来。不,就连“王瞎子”都看出来了。所以由兆盛也看出来了,起初的时候,兆盛没当回事。刘买头是老前辈、老油条了,他说的话都是经验、都是教诲、都是金玉良言。自己要是真的做错了,那么错了就是错了,人家指出来了,那就改正。自己要是没错,那么对了也是错了,也没有必要去辩解什么,受点气而已,忍一忍就过去了。

    直到有一回,由兆盛收完茧儿回来向东家报账,恰逢刘买头叔侄、卢把头、吴管事、还有小王先生等人都在场。刘三儿无意之中听到了由兆盛报账的数额,与自己的账面两厢一对比,觉得由兆盛的收茧的成本比自己高出不少。

    这小子一下就来精神儿,立刻意识到这里面大有文章可作,说不定就能把兆盛扳倒。随即拱拱刘买头,示意叔叔千万不要放弃这个机会。刘买头也真拉的下脸来,竟然当着东家和大家伙儿的面就向由兆盛发难,质问兆盛为什么收茧儿价格偏高,话里话外的意思还在暗示东家应该查查兆盛的账目,看看兆盛是不是从中做了什么手脚。

    这一回兆盛实在是忍不住了,心说自从我当上外柜以后,你们爷儿俩就处处与我为难。我敬你是老前辈,忍着你让着你也就罢了,可是你也得差不多点儿啊。你在东家那儿说小话儿我可以装不知道,如今你都当着大家伙儿的面儿往我身上扣屎盆子了,那可就是可忍孰不可忍了!

    刘买头说由兆盛收茧的价格有点高,究竟是不是呢?实话实说,刘买头说的一点都不错,由兆盛收茧儿的价格确实是高了点,而且开销也大。刘买头也是老江湖了,要是没有相当的把握他也不会当着东家的面儿说这种伪君子、真小人的话。但是这件事的背后是有原因的,归根结底还是着落在孙二爷身上。

    原来,孙二爷当外柜的时候开销就大。先前我给大家介绍过,身为外柜,衣食住行的费用都是算在采购成本里的。孙二爷这个人,精明强干、做生意也老道,就是抽大烟这个毛病把他给毁了。而且孙二爷是大户人家的少爷出身,从小到大,享福是享惯了的,罪可是一点都不受。

    孙二爷把收购站设在熊岳,不仅仅是因为熊岳的贸易资源丰富,还有很大的原因是因为熊岳是大城镇,繁华、热闹、档次高。档次高花销自然就大,孙二爷又贪图享受,吃的喝的穿的住的一点都不将就,就连抽大烟的钱也都是摊在采购成本里的。再加上孙二爷吃肉,由兆盛和下面的伙计还跟着喝汤呢,结果必然是导致采购的成本比别人高出很多。

    可是有的人问了,由兆盛又不是孙二爷,人家二爷可以作,你由兆盛也跟着作啊?不,兆盛一点都没有作,此事还另有隐情。

    孙二爷是在上半年收完春茧儿之后提出回家休养的,选在这个时机,也是为了能让兆盛顺利的接手自己的工作。于是开始收购秋茧儿的时候,二爷跟兆盛一起到了熊岳。一者是二爷带着兆盛和经纪人之间还有一些善后工作要交接;再者二爷怕兆盛首次出任外柜,办事上难免有点差池什么的,就帮着兆盛把秋茧儿的收购数量和价格都说定了,就连应付的款项都付的七七八八了。

    所以秋茧儿的收购工作,开头都是二爷打的底儿。二爷合计着这样一来,兆盛就算遇到点儿小麻烦也不会弄出什么大乱子,把这头一遭干好了,以后自然就轻车熟路了。

    但是因为辽南沿海地区的冬天湿冷,孙二爷身子骨又单薄,秋茧儿还没收完,二爷就赶在天气转凉之前回烟台了。所以由兆盛此时虽然已经当上了外柜,但是这一季采购秋茧儿的一应的事宜都不是兆盛亲力亲为的,而是孙二爷临走之前就已经安排好了的。

    其实孙二爷也是一番好意,奈何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孙二爷这么一安排,由兆盛是平稳过渡了,可是却给刘买头叔侄落下了话把儿。

    刘买头叔侄不知内情,一见由兆盛的采购成本还是这么高,还以为由兆盛也跟孙二爷一样吃香的喝辣的呢,刘买头叔侄这心里就有点不平衡了,于是乎他就故意当着众人的面质问起由兆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