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医治大唐 » 第七十六章:一天事儿还挺多

第七十六章:一天事儿还挺多

    装填弹药再简单也需要些时间,孙老太监带着武卓趁空档去了匠作局。

    匠作局内,武卓拿出血压计的散件组装好,给几个老工匠仔细的讲解了工作原理。

    然后,眼看着一名老匠人小心的拆开臂带和打气装置。

    两个装置结构都很简单,臂带是两层绸布中间夹了一个薄皮缝的气囊。武卓之前打开时感觉到的碎裂声,是粘黏气囊和绸布的胶硬化所发出的。

    打气装置保存的挺好,只是里面起到密封作用的皮垫老化了。

    几个老工匠凑一起闷头研究了一番,又商量了一阵,告诉孙老太监仿制没有问题,而且以现在的工艺可以做的更为精致牢靠,只是烧制如此匀称的玻璃管成品率太低,需要些时间。

    老太监虽然总嫌弃这帮工匠太闲了,但遇到正事时还是比较人性化的,直接给出了五天的时限。

    几个工匠相互看了看,领头的大匠面色慎重的应下。

    武卓又叮嘱说:“显示水银柱的玻璃管,还有容纳水银的盒子,定型后一定要保留精确数据,以后生产出来的都要一模一样。”

    “这个老朽醒得。”大匠点头说:“我们会按照温度计的工艺制作。”

    “那就辛苦诸位了。”武卓恭敬的施礼,跟着孙老太监回到宫城卫卫所。

    郭掌固的公事房内,三十二颗装填完成的子弹整齐的摆放在软木盒子里。为了防止走火,每一颗子弹的底火处都套上了硬纸帽儿。

    见孙老太监和武卓回来,郭掌固指着子弹说:“一些底火放置太久受潮反碱,还能用的都装填好了。”

    “有劳啦。”武卓赶忙客气了一句。

    郭掌固有些难为情的说:“刚刚我有些手痒,试放了两枪,还请武大人不要见怪。”

    “威力如何?”武卓来了兴致。

    “大约三十步可穿薄甲,威力着实不错。最机巧的是一次装填能够连射六发,只是弹壳击发后因为热涨,不太容易取出。”

    “不好取出?”孙老太监拿起一枚子弹看了看,说道:“那把这铜壳子造小一些不就好了。”

    “少监有所不知,这弹壳做小固然好取出,但也容易漏气。一来影响威力,二来露出的热气还容易伤到手。”郭掌固陪着小心解释。

    “嗨,瑞是麻烦,远不如手弩好用。”孙老太监嫌弃的把子弹放回原位。

    不过动作很轻,显然是被之前那次走火给吓到了。

    郭掌固心里不屑老太监的说法,但面上不敢露。干笑两声问武卓:“敢问武大人,这轮式手炮,是何人所制啊?”

    孙老太监可不想让人知道他管辖的内库出了纰漏,板着脸插言道:“这是以前的工匠进献给先皇的,陛下见小武大人喜欢,就赏给他玩了。”

    “哦,哦~”郭掌固连连点头,再看向武卓时,眼神已经有了变化。

    在他想来,手炮可是火器,管制比弓弩严多了。陛下居然说赏就赏,足可见这位小武大人是多么的受宠。

    这种简在帝心的人,不论年纪几何又是什么品级,都万不敢轻视怠慢。

    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他们那天就会忽然间的一飞冲天。

    “郭掌固,跟您打听一下。”武卓看出了对方眼神的变化,但还是保持着谦虚,客气的问:“不知这底火哪里可以制作?”

    “这个啊……兵部匠作营就能造,不过……”郭掌固看向孙老太监,赔笑说:“得需要您写个条子才行。”

    说是批条子,除了制作的合法性意外,还涉及到钱谁来出。

    孙老太监自然懂这些,丁点儿没有犹豫的说:“我回头便使人给你送来,先定个二三百发。”

    “得咧,您批条子,后面的就交给我了。制好了就给武大人送过去。”郭掌固愿意交好武卓,更愿意交好孙老太监这个内库总管,直接把活儿揽在了自己身上。

    “行了,那辛苦你啦。”孙老太监摆了摆手,等武卓收拾好东西,又带着他去了内库衙门。

    内库衙门是孙老太监自己的地盘,一会去就把几个管事大太监全部召集到公事房。

    先把武卓介绍给一帮人认识,而后叮嘱道:“如果小武大人哪天有什么急需我又不在,只要不是犯忌讳的东西,你们就先紧着他用,回过头给我补张条子就行。都听命明白了吗”

    能混成大太监的哪个不是伶俐人,只听话头儿就知道眼前这个小武大人绝不一般。

    一时间谄媚的笑,露骨的夸赞大起,一个劲儿的灌向武卓,把武卓搞的脸上尬笑连连,身上起了一层鸡皮疙瘩。

    “行啦行啦,那个……小王留下,其他人都散了吧。”孙老太监一声令下,满屋子太监纷纷退下,只有主管巴蜀产业的王姓太监躬着腰等着听吩咐。

    “小王啊,那个什么锰酸什么的……”

    “高锰酸钾。”武卓小声提醒。

    “对,那个高锰酸钾,是你们巴蜀的产业出的吧?”孙老太监发问。

    “回少监的话,是巴蜀渝州矿料精炼厂出的。”王太监赶忙回话。

    “嗯~”孙老太监对王太监的业务能力非常满意。

    巴蜀富饶产出极多,高锰酸钾这种冷门的东西一提他便知道,足可见平日没少用功。

    满意的点了点头,挥手说:“去,到库里提出三五斤,出处记在药研院的账上。”

    “啊?三…五斤?”王太监腮帮子都抽了,小心的解释说:“少监,这高锰酸钾一年的产出还不足六百斤,眼下库里一共可能还剩不到十斤。”

    “这么少?”孙老太监坐直了身体。

    “您有所不知。”王太监赶忙解释:“这高猛酸钾的主料是软锰矿,挖掘困难煅烧需要极猛的火力。

    另主要辅料是东海那面作坊产出的贝壳粉,纯度要求高不说,还得从海边运进蜀地,既耗时又耗力……”

    “行了行了。”孙老太监对东西是如何制作的一点儿兴趣都没有,不过也听出来了,造起来好像真的非常复杂。

    武卓见这种情况,赶忙说:“孙老,给我一两二两的就够了。毕竟只是实验,多了浪费。”

    “提半斤出来吧。”孙老太监思量一下,改了之前的命令。

    王太监躬身应声,扭身就跑了。

    武卓在老太监的公事房里喝了一会儿茶水,话还没说上几句呢,王太监就满脸是汗的回来,同时带回来的,还有装在木盒中的半斤高锰酸钾。

    事情办差不多了,武卓跟着孙老太监混了顿中午饭,便拎着东西出宫。

    本来准备去一趟魏国公府,看下李令贞恢复的怎么样。但一想似乎按规矩应该先递拜帖,便改主意回宣风坊去安国寺捐钱。

    拎着东西出了永康门,见新买的马车在,可杨安达不见了。向宫门卫问了一嘴才知道,老杨不知道武卓什么时候能出来,自己去找吃的了。

    当班的校尉知道武卓是跟着孙老太监一起进的宫,很给面子的让他在城门内的小屋里休息。

    等了一阵杨安达回来,上了马车一溜儿回了宣风坊。

    马车驶过两个街口,杨安达看到前面围了不少人,仔细一看赶紧喊武卓:“哎,快看!”

    “看什么?”武卓纳闷的掀开帘子。

    “你看前面,是不是围着你家呢。”杨安达用鞭子指向前方的人群。

    “什么我家,不也是你家。”武卓嘴里纠正了一句,放眼往前看去。

    盯着看了两秒,眼珠子一下就瞪了起来:“我擦,真是围着咱家呢!赶紧的,瞅瞅什么情况。”

    武卓催促,杨安达却勒停了马车。

    警惕的叮嘱:“你车里待着,我先过去看看。”

    “怕什么,还有人敢大白天在城里杀我?”武卓嘴里不在乎,手上却麻利的打来脚边的木头箱子。

    拿出左轮枪拨开弹巢,上满六发子弹后插进后腰腰带。感觉不得劲儿,又塞进了怀里。

    沉甸甸的还是不太得劲儿,可实在没别处放了,只能调整一下位置,想着一旦有事能快点儿拔出来。

    武卓鼓弄左轮枪的功夫,杨安达已经下车往前走了一段,混进了看热闹的人群。

    踮着脚往里看了一眼,又向身边的人打听了两句,转身快步回来。

    站在马车旁低声说:“几个喇嘛被荷茶两位姑娘挡在门外,应该是在等你呢。”

    “等我?喇嘛?”武卓皱皱着脸满脑袋问好。

    他自问和喇嘛没有任何交集,唯一的一点间接接触,就是高家的那个梅毒公子。

    不过,他虽然点出了喇嘛的药有问题,但话说的很公正啊。

    想到这里,武卓下了马车直奔人群走去。

    刚刚杨安达在外围打听,便有人注意到了不远处的马车。

    这会儿武卓一露头,马上就有一个年轻巡捕凑过来提醒:“小武大人,瞅着几个喇嘛来者不善,您小心着点儿。”

    “咱又没做亏心事,怕他们干嘛。”武卓不在乎的说。

    “嗯,不用怕他们!”年轻巡捕叮嘱道:“哥几个就在周围守着,巡长已经打发人去知会刑部了。真要有事儿我们上,您只管往后退,千万别硬顶。”

    年轻巡捕说话的时候,四周守着的其它几个巡捕同时对武卓点头示意。

    意思很明显,有他们在尽管放心。

    不止几个巡捕,人群外围一帮青壮后生虽然没开口说话,但从跃跃欲试的眼神里就能看出来,只要武卓招呼一声,他们肯定不会袖手旁观。

    其实喇嘛和尚道士这些人,普通百姓都不太愿意招惹。

    巡捕向着武卓,是因为巡长有交代。青壮们则是因为武卓送礼送的大方。

    大伙儿救了一场火,得了皇后的褒奖奖励,又得了武卓给的谢礼,可以说收获颇丰。

    现在武家又有事,就算对方是喇嘛,大伙儿也好意思干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