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邺城令 » 第十六章 赠马

第十六章 赠马

    此时,场中比赛正进行得激烈。一名骑手倒坐马背,自腰间取出一支羽箭,弯弓射出正中靶心。

    另一人不甘示弱,右手紧提丝缰,身子平躺贴上马身,左手也取出弓箭来,随后左脚用力将弓拉满,“嗖”的一声如流星飞过,中靶!

    “哗!”场边再次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好!”赵貆高声叫道:“好骑术,好箭法!”

    高破虏正全神贯注观看,听得耳边声音甚是熟悉,转头一看,原来是太子赵貆,忙上前见礼。

    高破虏道:“不知太子殿下在此,臣失礼了,见过殿下。”

    赵貆一笑:“原来是高将军,今日怎么有兴趣到这上林苑来?”

    “臣是路过此地,顺便过来看看。”

    赵貆一副恍然大悟的模样:“原来如此,本宫还曾记得,高将军不但好马,相马同样是行家,既来上林苑,自不会错过。”

    “太子谬赞,殿下驾前,臣如何敢当‘行家’二字。”

    “诶,高将军不必谦虚,我等行伍之人遇良马岂能交臂失之。”

    “对了,本宫近日偶得一匹好马,性子甚烈,我宫中竟无一人能够驯服。今天正好遇见将军,可否一展神威降了此马。”

    “这……”高破虏仓促间猜不透赵貆打什么主意,客气道:“殿下府中高手众多,他们都未能降服,臣只怕也是无能为力。”

    “哈哈哈哈,高将军过谦了,军中谁不知你天生神力,武功高强,区区一匹马何足道哉!”

    “既然太子殿下如此抬爱,臣尽力一试。”高破虏推辞不过,只得答应。

    “好,痛快!周兴,牵马来!”

    高破虏一见这匹马,顿时眼前一亮,心中便先有了三分喜爱。

    高破虏甩掉大氅,将衣襟掖在腰带上,稍微活动几下感觉并无累赘。

    迈大步走入场中,围着马转了两圈,伸出手轻轻理着马鬃,飘身跃上马背,双腿用力一夹。

    那马吃痛,“嗒嗒嗒”原地踏了七八步,仰天“咴儿咴儿”叫了两声,前蹄腾空,后蹄站立,打算把高破虏摔下马背。

    高破虏早有防备,握紧丝缰,腿上又加了三层气力。惹得这马四蹄窜动,不住地腾挪跳跃。

    高破虏愈发的喜爱,若是平常马匹,经此一夹,只怕早已散了架瘫倒在地。

    僵持之下,高破虏起了好胜之心,心道若连一匹马都不能降服,岂不是当众出丑,更折了堂堂朝廷将军的颜面。

    高破虏伸手往马屁股上重重击了一掌,双腿用力一夹。那马负痛难忍,口中不住嘶鸣,突然甩开四蹄,如一道白光往下奔了出去。

    赵貆在场外认真观赏,望着眼前矫健勇武的高破虏,脸上现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得意之色。

    约过了一盏茶功夫,只见远处蹄声急促,播土扬尘,高破虏已打马而回,看来他已经彻底降服了这匹万中无一的宝马。

    高破虏跳下马来,冲赵貆抱拳道:“殿下,臣幸不辱命。”

    赵貆抚掌大笑:“将军果然神勇,不愧为朝廷栋梁,本宫便将这匹汗血宝马赠与将军。”

    高破虏大惊:“殿下,不可!无功不受禄,臣万万不敢接受如此贵重之物!”

    赵貆道:“将军莫要推辞,一则良马认主,你既已将之驯服,它便不会再认别的主人。”

    “二则,本宫也不止为你,更是为了朝廷。只有在将军手中,方不至于辱没了它的威名。”

    高破虏见赵貆说的真切,心中又对这匹马甚是喜爱,便不再推辞。谢道:“多谢太子殿下,臣愧领了。”

    正说着,有几匹快马径往上林苑疾驰而来,一名武官模样穿着的人快步走到赵貆面前,拱手说道:“微臣参见太子殿下。”

    此人乃是皇城司侍卫统领虞少卿,皇帝亲随。此时出现在这里,看来有大事发生。

    赵貆道:“虞统领请起,你怎么来了?”

    虞少卿大口喘着气:“太子殿下,朝廷有变,陛下宣召即刻入宫。”又对高破虏说道:“正好高将军也在,陛下请您也一同前去。”

    高破虏回府更换朝服,急匆匆入宫见驾。

    一进大殿,高破虏便感到气氛不对。

    赵琬高坐龙椅之上,脸色铁青,正破口大骂:“该死的慕容老儿,朕一向不曾讨伐于他,如今竟敢先来惹朕,真是岂有此理!我若擒之,定将你碎尸万段!”

    话音刚落,大殿内一阵骚动,众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相互之间议论纷纷。

    有大臣说:“三国联军二十五万,阵势不小,若不谨慎处之,后果不堪设想!”

    也有人说:“敌人来势汹汹,此战在所难免,朝廷应尽快选派将领,出兵迎敌。”

    还有几位老成持重的大臣,认为战端不可轻开,当从长计议。

    赵琬看着下面大臣们呜呜泱泱,几乎乱成一锅粥,瞬间感觉头皮发麻,大脑一阵眩晕。

    他不耐烦地猛敲龙案,大声呵斥道:“肃静!肃静!朕叫你们来是商议对策,不是逛菜场,有什么主意尽管直说!”

    众人见皇帝发怒,都不敢再说话,整个大殿顿时安静了下来。

    赵琬怒气更盛,心道尽是些没用的东西,平日里能说会道,口若悬河,关键时候竟无一策定国。

    但是,不满归不满,也只能耐着性子,都是朝廷重臣,又怎能当真当殿责骂。

    尹从象环顾左右无人答言,只好站了出来。他执掌兵部,其他大臣可以不说话,尹从象却无处可躲。

    尹从象道:“启奏陛下,我朝与北境诸国数年来算得上相安无事,此次突然举重兵来犯,定是早有预谋。”

    “微臣以为此战在所难免,否则势必会助长敌之气焰。陛下可诏能征惯战之将领,率大军开赴北境,击而破之。”

    赵琬连连点头,表示赞许:“这个自然,贼寇如此猖狂,是可忍孰不可忍!”

    众臣受到鼓舞,瞬间来了精神,一个个摩拳擦掌,纷纷表态:

    “臣附议!”

    “臣赞同尹大人所言,当兴兵讨伐之。”

    “臣也同意。”

    ……

    高破虏感到好笑,这些个大臣们,起哄架秧子个个是把好手,到了让他们出主意的时候,却都成了哑巴。

    有主战的,自然就有主和的。

    有几个老成持重的大臣认为,眼下国库空虚,百姓疲敝,天下亟待休养生息。况战端一开,所耗兵甲钱粮甚巨,届时更是雪上加霜。

    赵琬此时也已渐渐恢复了理智,不似方才那般愤怒。

    毕竟两国交兵非同一般,胜了自不待言,但若输了,北燕骑兵直入中原,兵临京师,朝廷将再无宁日。

    赵琬左思右想,难以定夺。

    面对此情此景,李弘真是感慨万千:“想当年,皇帝何等英雄气概,纵横疆场,杀伐决断,天下无不侧目,哪知如今却这般为难。”

    李弘心中一阵难过,出班奏道:“陛下,臣有一计,应当可行。”

    “哦?”赵琬眼前一亮,“爱卿有何妙计?”

    “臣以为,当此朝廷危难之际,不可不战,亦不可仓促求战,非分化瓦解之策不可破敌。”

    赵琬频频点头,说道:“嗯,有理,说下去。”

    李弘道:“臣之依据有三:一则,敌军虽号称二十五万,其实至多十余万众,我大赵有精兵数十万,战将千员,陛下不必忧心。”

    “二则敌军并非铁板一块,东桓与我朝并无接壤,此次定是受北燕裹挟而来。因此陛下只需派一能臣干吏。赴东桓晓以利害,其师自退。”

    “三则西凉自去年凉州之战后,元气尚未恢复,不足为虑。我军如应对得当,定可一举破之!”

    赵琬龙颜大悦,以手拍案:“李爱卿不愧为朝廷柱石,果然妙计,朕看此计甚是稳妥。”

    众臣见皇帝认可,都松了一口气,提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齐声高呼陛下圣明。

    赵琬心情大好,也就懒得再与他们计较,毕竟伸手不打笑脸人,千穿万穿马屁不穿。

    一直没有发言的赵貆突然站了出来,奏道:“父皇,儿臣愿亲自领兵退敌,恳请父皇恩准!”

    其实,依赵貆往日性情,早已按捺不住请战,满朝众将无一人敢与之相争。

    然而自永丰案后,赵貆感觉皇帝对他已有所猜疑,隔三差五召入宫中敲打训斥一番。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赵貆处处小心谨慎,沉稳谦和,礼贤下士,深恐再被皇帝抓住小辫子。

    但赵貆毕竟是赵貆,沙场鼓角是他永远的向往,烽火狼烟是他不变的追求。

    但有战事,那颗好战之心便无法抑制,故此他思索再三,还是决定奏请率军出征。

    太子请战,赵琬比不意外,于是笑道:“太子心怀社稷,想着为朕分忧,这很好。”

    然而接下来话锋一转:“不过么,你刚刚自凉州归来,还没有好好休息。如今再要出征,父皇心中不忍。此次领兵,朕看还是另派他人。”

    赵貆一愣,继续说道:“谢父皇垂爱,既是如此,可否容儿臣举荐一人?”

    “左卫将军孙伏都乃沙场宿将,智勇双全,曾随儿臣征战多年,战功卓著。父皇若委以重任,孙将军定不辱命。”

    出乎意料的是,赵琬再一次委婉地拒绝了:“孙爱卿的确是难得的将才,朕正准备重用。”

    孙伏都喜出望外,赶紧上前回奏道:“谢陛下天恩,凉州一战乃陛下运筹帷幄,太子殿下统御有方,微臣不敢居功。”

    赵琬赞许地说道:“你也不必自谦,朕一向赏罚分明,凉州大胜你居功至伟。”

    “特赐爵新亭侯,任兵部侍郎,协助尹爱卿坐镇兵部,统筹保障此次与北燕作战等一应事项,待有功时再加封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