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玄幻奇幻 » 渭南档案 » 渭南档案-(十九)神秘的玛雅(五)民以食为天

渭南档案-(十九)神秘的玛雅(五)民以食为天

    渭南档案-(十九)神秘的玛雅(五)民以食为天

    2016年4月6日

    询问人:周

    被询问人:孙

    询问地点:市局招待所X房间

    询问内容:

    问:孙先生,看一些资料,玛雅人是以玉米为主食的。

    答:是的,他们的主食就是玉米,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豆类和蔬菜,比如南瓜等,但平时的主食就是玉米,和中国北方主要以小麦为主食一样。

    问:现在有一种说法,说玉米可能不是起源于美洲,那您认为呢?

    答:关于玉米的起源问题,毋庸置疑是起源于美洲的,这个问题也没什么可讨论的。这个就好像现在有些人说,中国的黄帝和炎帝是古巴比伦人一样,是别有用心的人在扰乱视听,而无知的人又在人云亦云。有些已经确定的事情就不要再讨论了,否则耽误时间不说,反而让话题变的更加的无趣和繁琐。

    问:玉米我知道,吃的方法不是很多,而且吃多了会腻,反正我个人不是很喜欢吃。

    答: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你让玛雅人天天吃小麦做的馒头,他们也会烦。你吃小麦吃习惯了,他们吃玉米吃习惯了。说到玛雅人以玉米为主食,我想问你一个问题。

    问:您请问。

    答:你对“刀耕火种”的理解有多少?

    问:“刀耕火种”么,把树林砍倒烧掉,然后种地,种几年再换一片地重新开始。玛雅人就过着刀耕火种的日子,很原始的耕作方法。

    答:差不多,但是你考虑过没有,玛雅人为什么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

    问:生产工具落后呗,他们一直没有金属工具,所以只能这样。

    答:只是因为没有金属工具吗?还有没有别的原因呢?

    问:还有别的原因吗?因为他们没有铁矿石啊。

    答:不是,我是问,玛雅人的刀耕火种的原因,除过没有金属工具外,还有别的原因吗?因为定居的生活明显有利于生活的稳定,而刀耕火种是一种相对不稳定的生活状态,这意味着过一段时间就需要迁徙。

    问:这个真没考虑过,应该没有了吧。

    答:那我换种问法,如果玛雅人拥有了金属工具,他们还会刀耕火种吗?

    问:这个肯定不会了。因为有了金属工具,就可以把土地深翻,土地的肥力就可以充分发挥出来,反正好处很多,那肯定就可以不用刀耕火种了。

    答:那么问题来了。西班牙人殖民了玛雅人之后,也带来了金属工具,同时也带来了冶炼技术,玛雅人也运用了金属工具,可他们依旧过着刀耕火种的日子,这是为什么呢?

    问:是吗?有了金属工具还是过着刀耕火种的日子,这是为什么呢?那看来不是金属工具的问题。可是我们早上不是说,玛雅人因为没有铁矿石从而文明被锁死的吗?怎么又不是金属工具的问题?

    答:金属工具的应用是文明发展的必要途径,不能掌握冶炼技术的文明,消亡是必然的。玛雅文明就是因为没有掌握冶炼技术,最终走向消亡,这个是没有错的。再说了,金属的应用可不单单有助于农业发展,还有军事方面的应用。早上我们谈到的是资源问题,我说的是玛雅没有铁矿石资源,铁矿石和冶炼也是息息相关的。当然,对于玛雅人而言,即使拥有大量的铁矿,即使他们拥有了冶炼技术,铁器也不会对农业产生革命性的改变。不是工具问题,那肯定就是土地问题了。

    问:您的意思是说,制约玛雅农业发展的,不但有工具问题,还有土地问题。

    答:玛雅的商业是很发达的,玛雅城邦的设立地址,首先是设立在商道上,这是为什么么?因为农业的落后,需要商业来补足短板。农业发达的民族或者文明,生活的必需品一般都可以自给自足的,比如中国,几千年来一直是“小农经济”的模式,商业虽然发达,可是是作为农业的补充而存在的。玛雅人占据的地区,一般都土地贫瘠,很多地方石灰岩直接裸露在地面,而且土壤很薄,根本无法深耕,所以刀耕火种也就成了最好的耕作方式。当然,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也为玛雅文明里各城邦拥有辉宏的建筑提供了时间条件。

    问:这个我就不懂了,您仔细的分析分析。

    答:从哪里先谈起?

    问:就从玛雅农业的生产方式谈起吧。

    答:好的。我就主要说说玛雅人种植玉米的过程。

    问:好的。

    答:这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即砍伐森林、焚烧干枯的树木、种植玉米以及每隔几年开垦新的玉米地。事实上,即使在今天这仍然是美洲潮湿的热带地区唯一的农耕活动,而且对于生活在像尤卡坦半岛北部那样树木繁茂、岩石多、土壤浅地区的原始民族来说,不能使用犁,也没有牲畜,这种方式确实是唯一可行的方法。

    问:这就是习惯上说的“刀耕火种”吧?

    答:学术上有个说法叫:米尔帕农业体系。

    问:什么意思?“米尔帕”就是“刀耕火种”吗?

    答:不是。“米尔帕”是阿兹特克语,意思就是“玉米地”的意思。尤卡坦玛雅语中的玉米地发音是“柯尔”,当然各地玛雅语发音也不一样;就跟中国各地的方言一样,同样的东西,各地方言的叫法和发音都不一样,但都是一个东西。

    问:这么多方言,那他们平时交流有障碍吗?

    答:周先生,你这个问题真是把我问的不知道怎么回答了。

    问:为什么啊,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吗?他们能不能正常交流,很难回答吗?

    答:我是说,在汉语这么复杂的语言系统里,你平时都能正常交流,更何况玛雅语相对汉语来讲简单到再也不能简单的语言系统了。

    问:汉语复杂吗?哈哈,我怎么没感觉到汉语复杂啊?

    答:且不说汉语复杂的方言系统了,单单你们所谓的标准的语言系统:普通话,就足够让初学者一头雾水了。

    问:普通话有什么难的,还“一头雾水”,言过其实了吧。

    答:好,我打个比方。比如,哦,你现在在吸烟。

    问:是啊,我在吸烟,怎么了,这个有什么问题?

    答:可是对外人来讲,“吸烟”还有一个意思就是趴到烟筒上——你懂吧?

    问:趴到烟——哈哈哈哈哈哈哈,孙先生,您太逗了,您是怎么想的,吸烟居然还能这么解释,哈哈哈哈哈哈,笑死我了。

    答:还有,如果我说你在抽烟,是不是也是在表示你在吸烟?

    问:哈哈哈哈,是是是,吸烟也是抽烟,哈哈哈哈,没问题,一样的。

    答:烟犯了什么错,你们要抽它?

    问:哈哈哈哈哈,笑死我了,哈哈哈哈,我怎么没想到呢,哈哈哈哈。是啊,烟又没犯错,为什么要抽,哈哈哈哈。

    答:还有,你吸的是什么烟?香烟吗?

    问:是是是,是香烟。

    答:如果没错,香烟还有一个名字,叫:纸烟。

    问:是,是有这么叫的。

    答:而你们平时直接简称为:烟,就一个字。

    问:是啊,都这样啊。

    答:一件事情或者一个东西,好几种叫法,感觉好复杂。我感觉一个东西就一个名字,挺好的。哦哦哦,想起来了,你们把土豆叫好些个名字:土豆、马铃薯、洋芋,这还是标准的普通话的叫法,如果加上方言,哦,你一个同事把土豆叫:洋芋蛋蛋!

    问:哈哈哈哈哈,是是是,他是陕北人,平时是这么叫的,哈哈哈哈。

    答:哦,你刚才说了一个字:叫。

    问:是啊,我说了。

    答:你们在定义一个东西的时候用到这个字,比如把汽车“叫”汽车,把钢笔“叫”钢笔。

    问:是,平时是这么说话的。

    答:可是一个人大声说话,你们也会说:“你叫什么叫!”

    问:哈哈哈哈,孙先生,您真是细心啊,我平时都没注意。

    答:刚才只是两种情况,一个东西多个名字和多个名字一个东西,还有一种情况就更难理解了。

    问:还有更难理解的吗?

    答:明明是反义词,可说到一句话里却成了一个意思。

    问:有这样的情况吗?没有吧。我天天说汉语,我怎么没有发现。

    答:“中国队大胜日本队”和“中国队大败日本队”,胜和败不是反义词吗?这两句怎么是一个意思。

    问:这个,唉,还真别说,真是一个意思啊。

    答:还有数词量用。“一两豆腐两块钱,分两块装。”听着都头疼,太复杂了,汉语系统。这么复杂的语言系统,而且歧义这么多的,几千年来不但没有消亡,居然还能生机勃勃的。哦,还有一种情况更气人,比如同样一句话,字都是一样的,反复说出来意思却不一样。

    问:有这样的吗?没有吧。

    答:“你如果在意我的话,就应该在意我的话”!“在意我的话”,字都一样,可是先后说出来,意思就不一样了。哦,就你这句:“有这样的。”和“有这样的?”

    问:好吧,好吧,孙先生,我知道汉语复杂到哪里了。我们汉语呢,是个开放性的语言,而且是单音节文字,所以呢,组合就多样了。不过我们平时都能互相无障碍的交流,主要是因为:约定俗成。

    答:当别人第一次在你面前用一个你没听过的名字时,你为什么能听懂?

    问:这就是文化的力量,因为我们同属于一种文明,虽然叫法不一样,但是对一件物品或者一件事情的理解角度是一样的,所以我们都懂。好了,不聊这个了,我们继续聊玛雅人种玉米吧,好吗?我知道玛雅人虽然有很多方言,但是他们都能无障碍交流了。

    答:好吧,还是说正题吧。我刚才要说什么了?哦,该说工具了吧。

    问:是啊,玛雅人种地的工具是什么?

    答:其实很简单,耐火的栽植标桩,石头斧子,搬运用的编织袋,就这三样工具,没了。

    问:栽植标桩是什么东西?

    答:把一根棍子,一头削尖,播种的时候在地上可以扎个洞出来,这个就是栽植标桩。

    问:哦,明白了,小时候种地的时候,父母也用过这个东西,不过不经常用,偶尔一两次。

    答:你们的农业铁制工具已经广泛应用了,你们可以用更高效的工具把土地深翻,而且可以疏松土质——算了,我还是别打岔了。我还是给你说说玛雅人种玉米的仔细步骤吧,免得你出去再给别人吹牛说到“刀耕火种”还是刚才那一套。

    问:好的,您给我说说步骤吧。

    答:玛雅人种玉米,完整的步骤,一共是十个步骤。

    问:十个步骤,好复杂的样子。

    答:第一步,确定田地的位置。并不是看见一片树立就放火烧掉的,而是要选择田地的位置。首先呢,要根据树木来判断土地的种类,树越高林子越密,证明肥力越好,适合耕种。其次是要选在水源附近,比如天然的井或者池塘周边,灌溉方便。第三就是离家不要太远,一般在一两里距离内,当然最远也有十公里距离的,这个是特殊情况。

    问:是挺麻烦的,第一步就这么复杂。您要是不说,我根本就考虑不到这一层。

    答:第一步还没完。

    问:第一步还没完?

    答:这不是两句字一样,但是意思不一样的话吗?嗯嗯嗯,我们继续。选定玉米地后,要测量出需要耕种的范围。一般情况下,他们会用二十米左右的绳子,先量出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四个角放四块石头作为标记。当然,有些地方的绳子可能长一点,比如长个一点五米。

    问:哦,这样做可以更好的规划土地的使用,挺好。

    答:第二步是砍伐树林。一般需要砍伐一百个正方形的面积,也就是二十乘二十乘一百,等于四万平方米的面积,玛雅人用的是石制的工具,比如石刀石斧,所以砍伐时间很漫长。一般他们会选择八月进行砍伐,因为八月是雨季,树木水分多,容易砍伐。另外他们会在早上太阳刚出来就开始砍伐,下午早些时候会结束工作。砍伐的时候先砍伐小的灌木和藤蔓,然后是大树,因为工具的原因,这项工作是件很麻烦的工作。他们一天需要砍伐至少一个正方形的树木,这样的话,砍伐工作完成需要一百天。

    问:真是个漫长而艰辛的工作。

    答:第三步是焚烧砍伐的树木。砍倒的灌木会被二月和三月的太阳晒干,因为这两个月的太阳很火辣。

    问:二月三月?

    答:地理位置不一样。

    问:哦哦,他们不是中国的黄河流域,抱歉抱歉,您继续。

    答:晒干后,就需要选定日期焚烧了。焚烧的时候,会选定一个风大的日期,这样火可以借助风力。玛雅人在焚烧的时候,先选定几个焚烧点点火,然后吹着口哨召唤风神。如果焚烧的过程中风突然停了,则被视为不详的预兆。事实上,焚烧是个很被重视的事情,而焚烧的日期是由祭祀亲自选定的,足见整个城邦对这件事情的重视程度。比如在科潘城邦,为了选定焚烧玉米地的日子,科潘城邦特意在城邦东西两侧的山上树立起两座纪念碑,以作为标记;而这个标记的树立,则是长时间以来经验的总结。每年的四月十二日下午,祭祀会站在东山纪念碑附近固定的位置观测西山的纪念碑,如果太阳刚好落到西山纪念碑的背后,则证明第二天可能有风,祭祀马上会派人连夜翻山越岭的去通知各个村庄,第二天焚烧玉米地。这两座纪念碑因为极其特殊,所以四面被涂成深红色,所以今天被称为“涂色的石头”。事实上,每个玛雅城邦都会很重视这个步骤,都会有各自的方法来选定焚烧玉米地的日期,而且都有一个特殊的仪式。

    问:哦,看来真是一件特殊的事情。但是,玛雅人就不怕引起森林大火吗?

    答:你真是个聪明人。

    问:哈哈,我聪明吗?哈哈哈。

    答:你都开始担心在热带雨林里引发森林大火了,还不聪明吗?

    问:是的哦,热带雨林,哈哈哈,对不起啊,以后我再想问的时候过过脑子。

    答:第四步也是很重要的一步,播种。播种之前,玛雅人会先把需要播种的种子剥出来,四万平方米的土地的种子,大概需要两天才能剥完,然后就是等第一场雨。所有的玛雅人都相信每年的五月三日会下雨,这就和你们相信清明节会下雨一样。

    问:可是我们的清明节也不是每次都下雨啊。

    答:这就是概率问题了,十年时间下了六次雨,这个下雨的概率就很高了。还有就是即使清明节不下雨,清明节前后也会下雨,按照你们的话叫“节气到了”或者叫“时令到了”。玛雅人也一样,五月三日左右会下一场雨,然后玛雅人会立刻播种。播种的时候,他们会先用栽植标桩在地上戳出一个洞,然后往洞里扔三到六颗玉米种子,当然,有时也会扔南瓜种子或者豆类种子,然后盖上洞;而下一个洞离前一个洞大概一尺左右的距离,也就是三十厘米左右,这个要视情况而定。以此类推。这个过程大约需要十五天左右,也就是半个月左右。

    问:可以想象到一群玛雅人扛着装种子的袋子,在田地里播种的景象。

    答:周先生,我冒昧的问你个问题,为什么你们把“节气”又称为“时令”呢,你们难道想给时间下命令吗?或者说,你们想把控自然规律吗?

    问:这个就是您误解了。“节气”叫做“时令”,是因为我们是农业社会,我们对农业生产很重视,同时我们也明白自然规律是需要去敬畏的,所以“时令”不是我们要把控自然规律,而是:时间到了,自然规律的命令到了,我们必须要按照这个“命令”进行耕作了。我们相信“上天有好生之德”,所以上天是讲信用的,是有信誉的,所以我们也要对上天的信用报之以信用。

    答:你能解释一下吗?

    问:上天是有信誉的,您看啊,每年到了时间,“春夏秋冬”就会如约而至,可能会早晚偏差几天,可是终究会来,这就是上天的信誉。这就像玛雅人相信每月五月三日会下雨一样,他们也相信自己的神是有信誉的。农业社会基本都是以农业生产为第一。比如中国,古代处死罪犯要“秋后问斩”,因为秋天是万物衰败的季节,而春天或者夏天如果处死犯人,会被认为是“违背天理”,是一件残酷的事情。西方也一样,《荷马史诗》里记载,希腊联军包围克洛伊城十年,怎么可能这么长时间呢,是因为到了时间联军要回家种地或者收割,农活忙完再来围城。现在听起来像是笑话,但同时也表现当时人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当然,这场战争是否存在我们先不讨论,至少证明当时也是处于农业社会的欧洲,对“时令”的重视程度。

    答:是,仗都不打了回家种地,看来真是“时令”难违啊。但是随着科学的发展,“时令”就没有那么值得敬畏了。

    问:是,随着科学的发展时令好像没那么重要了,但是您觉得:口感如何?

    答:明白了。

    问:我们继续聊玛雅农业吧。

    答:好。第五个步骤是除草。玛雅人会把草连根拔起,这样一片土地就可以种植三四年,有的甚至可以到六七年。因为土地和贫瘠和没有可以深翻的铁制工具,一片土地的放弃只是时间问题,当然,施肥也不会有太大的作用。现代的玛雅人一片土地一般种植两年左右,就换土地耕作了,因为现代的玛雅人不会拔起草根,只会割草,这样的话粮食在第二年就会减产一半。

    问:为什么不斩草除根呢?这样粮食的产量就会有保障了。

    答:任何耕作方法的改进都是有道理的,我们回头再说这个问题。第六个步骤是,折弯玉米杆。

    问:小时候我在农村见过这么做的,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而且大部分人也不会这么做,只有少部分人的行为。

    答:在玉米成熟后,折弯玉米杆,玉米就会变硬,有利于保存。玛雅人也认为,折弯玉米杆之后,鸟啄看玉米外壳的几率会变小。还有就是比较重要的是,在玉米即将收获的时候,雨水会比较多,所以折弯玉米杆之后,雨水就不会进入玉米棒里,这样玉米就不会发霉了。

    问: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细小的步骤都是多少人的经验。

    答:也是智慧的结晶。

    问:是的。

    答:第七步,收获玉米。在折弯玉米杆之后大约一个月时间,就可以开始收获玉米了。他们会用一个别针剥去玉米的外壳,留下内壳。

    问:小时候剥玉米,会把外面硬的壳子先剥掉,留下软的内披,这样就可以把玉米棒子编到一起,挂到树上或者房梁上,这样玉米保存的时间比较长。

    答:看来给你讲种植玉米,用你们的话说叫“关羽面前耍大刀”了。

    问:没有没有,毕竟我们种玉米和玛雅人不一样,我听着也是很稀奇。

    答:好吧,我一句话带过后面三个步骤。储藏玉米,剥玉米,把玉米运回家。最后一步把玉米运回家,因为没有车子和大型动物,他们主要是扛回家。

    问:那是挺累的,要不第一步怎么对选玉米地那么看重呢,都是有原因的。

    答:古玛雅人一片土地种植的时间比现代玛雅人种植的时间长,这就造成一个问题,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地上的杂草越来越多,最终抑制了灌木的生长;而杂草太多也无法再继续耕作了。

    问:可以除草啊。

    答:古玛雅人主要用的是石器,除草反倒没有砍伐灌木方便,所以一片土地荒废后,很长时间就不能再耕作了。因为大量土地的荒废,粮食产量越来越低,也间接造成玛雅城邦人口的减少,最终荒废。而现代玛雅人每两年就会轮更一片土地,这样原土地上很快就会长出灌木,这样休耕十年,这块土地又可以重新耕作了。

    问:那么繁华的城邦就那样放弃了,多可惜。又要重新建造城邦,浪费民力。

    答:玛雅的城邦国王可不这么认为,他们会认为土地的减少是神对他们的惩罚,该搬家了,而新城邦的建立也是普通人的事情,他自己又不用去搬石头。

    问:可是那么多人建造新城邦,哪里来那么多的人,其次他们吃什么?

    答:玛雅玉米平均一年的产量,够一个五口之家吃两到三年;其次就是我们提到的种植玉米的时间,一年大概需要一百九十天时间,而大约有一百七十五天属于农闲。所以,利用农闲,城邦国王或者贵族会征集普通人进行城邦建设,比如修神庙、宫殿、球场、广场等。而征集民夫的人很多,有国王、祭司、贵族、地方首领等都可以征集他们。

    问:玛雅到底有多少个阶层,怎么这么多人都可以随意的征集民夫?

    答:哈哈,这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因为内容较多,转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