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关河冷落玉搔头 » 第二章 庆章楼

第二章 庆章楼

    到了洛阳城,王揖欲觐见天子,献传国玉玺,恨无门路,辗转一月,无计可施,唯有在客舍里读些史籍,从中得知光武中兴,乃是刘秀复汉灭新,定鼎乾坤。这日气候晴和,碧空如洗,王揖便登程往观原陵。原陵即刘秀的陵墓。陵园古柏参天,紫烟袅袅,如同仙境。王揖入拜光武祠,思及新帝音容,暗暗落泪。

    忽有一人拍着他的肩膀,笑道:“大丈夫也因光武帝而感泣?”王揖回头看那人:宽额高鼻,白面长髯,善目慈眉,温文尔雅,戴福巾,穿青袍。于是叩问姓名,那人答:“我姓张名幂,字子覆,世居渤海,来京都有三日了。”王揖也通了姓名,道:“我并非哭刘秀,乃是哭新帝。”

    张幂邀王揖进堂,就在光武帝神像前席地而坐。张幂道:“王莽谋权篡国,不过是乱臣贼子,又虚仁假义,面善心狠,哪里值得为他一哭!汉光武乃中兴之君,定鼎之主,有文韬武略,又仁厚谦谨,况且布衣取天下,以轻法治民、严纪律己,实乃千古圣君。圣君长逝,英雄不复生,可以为之一哭。”

    王揖急忙辩驳道:“新帝恭俭礼让,且雄才大略,非如先生所言。昔刘汉腐败,国势颓危,臣民拥戴新帝,所以新帝顺天受命。新帝常常感念百姓疾苦,潸然泪下,于是排退权贵,实行改制。只是后来天灾人祸,却也无可奈何。”

    二人正争辩着,忽有一少年大笑近前,游于二人之间,又沉肃道:“然而以我愚见,古来君王,无论秦皇汉武,皆不如当今天子。京城马殷,冒犯二公。”说罢,又大笑不止。

    看他:剑眉星眸,朱唇皓齿,神清骨秀,气宇轩昂。身长八尺三寸,年纪二十有一,戴逍遥巾,着锦绣袍,相貌堂堂,衣冠楚楚。不让能言善辩之卫玠,堪比能征惯战之高肃。又行为放荡,举止超逸,如宋玉再世,似周郎复生,真是英姿勃勃,风度翩翩。

    张幂、王揖自然不敢明面上反驳,因见他音容举止非同常人,十分欢喜,也通了姓名。张幂请马殷、王揖同往庆章楼饮酒。马殷见张幂气度不凡,道:“恭敬不如从命。”

    三人退出陵园,纵马到庆章楼,拣了雅间坐了,饮酒开怀畅谈。饮到兴致盎然时,马殷斜倚着凭几散懒地拍着食案朗诵道:

    “名都多妖女,京洛出少年。宝剑值千金,被服丽且鲜。斗鸡东郊道,走马长楸间。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

    王揖自来洛阳,毕竟读史有限,不知道这诗句出自曹植《名都篇》,于是拍手赞道:“好啊,好!公子大才,能作得好诗。”马殷也拍手赞道:“好啊,好!先生妙法,能移花接木。”

    王揖愕然,张幂笑问他:“先生岂不知三国时的曹子建?”

    王揖猛然醒悟,估计心里会想:“两百多年,我一直待在山洞里,出来后能知道这期间的几个人物?就好比十个月,你一直待在肚子里,降生后能知道这期间的几件事情?”

    但毕竟王揖是有学识的,立即应对道:“《道德经》有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我不知人,可见我少智。而我又自知,可见我聪明。是故,我究竟是少智还是聪明?”

    三人相视,开怀大笑,于是推杯换盏。

    忽有仆从来见马殷,附耳低言几句。马殷听了,辞别张幂、王揖道:“偶遇琐事缠身,不能陪侍二公,见谅,见谅!”于是取出随身所佩玉鹿两枚分赠二人,道:“二公倘得闲暇,莫辞辛苦,且到城西清水桥再会。我若不在,二公出示此玉,院主唤做马错,自会殷勤招待。”王、张二人谢过,与马殷依依作别。马殷付过酒钱,随同仆从下楼,纵马而去。

    原来那马殷复姓司马,名善,字文达,从来急公好义,轻财任侠,常用假名结交好友,乃齐王司马殒之子。齐王字景生,乃道真皇帝司马延同母弟,任镇军大将军、领侍中,留守京城,辅佐朝政。当日仆从告诉司马善道:“大王急招。”司马善遂赶回王府,向齐王问安。

    那齐王柳叶眼,悬胆鼻,心慈面软,和容悦色。齐王道:“天子诏命我二人进宫,可去准备。”司马善便入内换了紫金冠,穿滚红袍,跟随齐王一同入进宫阙。

    内侍引进明光殿,皇帝赐座。皇帝司马延,浓眉大眼,方口高鼻,须髯如戟,形神威武,不苟言笑,不同凡流。

    皇帝对司马善说:“贤侄久不入宫,好逍遥自在!”司马善尊一声“圣躬万福!”又说道:“侄儿疏懒,有辱陛下垂念。”皇帝对齐王说:“晚辈之中,朕最爱文达,潇洒倜傥、谈笑风生。不似朕的皇子,见了朕都挤出愁眉苦脸的样子,教朕堵得慌!”

    齐王道:“皇兄谬赞太过了。众皇子个个英雄盖世,岂是犬子能比!”皇帝起身又问司马善:“功课如何?”司马善答:“老师近日教学钟胡书法。”皇帝欢喜,赐镶金象牙笔一支。又嘱咐:“天晚就在宫中进膳。”然后传皇三子司马盎,领司马善逛去了。

    司马盎字书盈,审美人所生,性温和,寡言语,多才气,左脸有一颗红痣,状如枸杞。审美人常私下说:我儿面上有红痣,乃富贵之相,久后必为人君。

    皇帝与齐王谈话,此时司空高薝和司徒曾勏也受诏前来,二人皆是开国功勋。皇帝道:“昨日太常寺卿禀奏,太微、紫薇、文昌三宫暗弱,荧惑行于西北,妨害国家安宁,必要设法来镇压。朕思京中地势欠佳,守御松弛,欲在洛阳城西北隅建一小城,以镇住灾虐,不知妥当与否,故招公卿商议。”

    高薝道:“洛阳东有嵩山,西有崤山,南有伏牛山,唯北面敞开,虽据八关,仍不够稳固,北面建一城,遥相呼应,可以!”齐王道:“天下初定,百废待兴,倘若大动土木,恐劳民伤财,怨声载道。”曾勏道:“不如从长计议。”皇帝应准,于是高薝、曾勏退去。

    皇帝又对齐王说:“太后日夜思念景生,故使景生入宫相见。”乃领齐王同去崇化宫拜谒皇太后,叙谈家常。

    太后富态慈祥,见齐王来请安,大喜逾望,问:“君夫人安好?”齐王答:“劳太后挂念,都好。”便孝敬一支九凤挂珠钗。太后命左右收了,道:“齐王用心了。我记得那时患痹症,最怕风雨,幸而痊愈。后来每每下雨降温,齐王必来探视,生怕我旧病复发。”又指着皇帝嗔道:“皇帝总说疼我,怕不是真疼。”

    皇帝道:“太后其实不知,那时候儿子天天在屋内坐禅,求上天的眷顾,祈盼着每日晴和,倘起一丝风,下一滴雨,便忧心忡忡,茶饭不思。”太后道:“这是孩子气了,若总不下雨,农事岂不荒废。”又问:“百姓岁收如何?”

    皇帝答:“自颁布新制,开荒修渠,户丁皆有田可以耕种,又风调雨顺,物阜民丰,税收也充盈。”齐王顺势道:“皇兄恩宠百姓,重视民生,使天下安定太平,国家富裕兴旺;又勤俭朴素,不慕虚名,不享奢华,功德传达上天,所以天降祥瑞,麦生两头,谷长三穗,使妖孽消亡。”太后喜不自胜,称好。

    皇帝心中不乐,闭口不言。我猜他内心万马奔腾,想的是:“朕至诚至孝,倒被齐王一支钗子抢了功劳。朕才说过‘荧惑行于西北’,齐王却道‘妖孽消亡’,可真能顶嘴。什么‘麦生两头’,朕现在才是‘一个头两个大’。”

    太后又对齐王说:“你的好儿子总不肯来走动,教我呀,寂寞得很。”齐王道:“不孝子就在宫中。”太后大喜,便令中官去请司马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