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明:我崇祯今天就不上吊了 » 第一百四十二章 倭国有个女天皇

第一百四十二章 倭国有个女天皇

    “那你就派人跟他说,朕也喜欢横渠先生的关学,想召他来探讨学问。”朱由检不以为然地说道。

    学问之事,他哪里懂?

    关学和理学,有多大的区别,他更是一窍不通。

    朱由检唯一能记住的就只有,横渠先生的那句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陛下放心,臣下去之后,立刻会派人去传召!”范景文微微躬身,脸上闪过一丝狠意,同时还瞟了一眼王承恩,像是在警告文官的事情你不要插手。

    他以为皇帝能知道宋应星这样一个七品小官,一定是王承恩在进献谗言。

    王承恩则无奈地微微摊手,表示此事和自己无关。

    “朕吩咐的其他事情办得怎么样了?”朱由检丝毫没有注意到两人的小动作,自顾自地开口道。

    范景文再次躬身回答道:“回禀陛下,火药的原料主要是硝石、硫磺、木炭。

    臣已经让人去砍伐树木,大量烧制木炭了。

    硝石矿,山东也有,臣会立刻以内阁的名义下令,让王永吉从登州和莱州,走海运送硝石矿过来。

    至于优质的硫磺,最近的产地则是在河南,臣现在也无能为力啊!”

    河南现在还控制在闯贼手中,但多尔衮已经命人率兵南下了,很快就会落在鞑子手中。

    上次伏击谷英,新式火药的威力已经流传开来了。

    李自成和多尔衮又不是傻子,他们不管是谁控制了河南,都不可能大规模的让硫磺流入天津。

    “除了河南之外,哪里还有硫磺矿?”朱由检问道。

    范景文回答道:“四川、云南、贵州等地也有。”

    朱由检闻言,摇着头说道:“西南之地,到处都是崇山峻岭,并且不服王化的土著也多,等那里送来硫磺,黄花菜都凉了。”

    闻听此言,范景文深表赞同,说道:“那就只有倭国最近了。”

    “倭国?”

    朱由检嘴里重复着这两个字,脑海中却在搜索了相关信息。

    现在的小日本,好像是江户幕府秉政,那个年仅十九岁的明正天皇在去年才被逼退位。

    这位天皇,可是小日本历史上少有的女天皇。

    朱由检思虑片刻后说道:“这样吧,让礼部侍郎吴麟征再跑一趟,去向倭国购买硫磺,同时还要探查其国内的政局,看看是否能找到人取代德川家族。”

    范景文闻言却没有立刻领命,反而站直了身体,开口劝道:“陛下是要插手倭国的事情吗?臣以为太祖皇帝将倭国列入不征之国是有道理的,倭国地小且贫瘠,其民愚昧但又悍勇,简直是犹如鸡肋,食之无味,弃之也不可惜啊!”

    大明的历次倭乱,将文臣都给搞怕了。

    因此,范景文也不管会不会得罪皇帝了,直接强烈反对。

    朱由检又不是傻子?

    怎么可能现在去招惹小日本这条疯狗?

    现在前有闯贼,后有鞑子,哪能抽得出时间和兵力?

    当然,小日本也并不像范景文说得那样不堪。

    据历史记载,在十六世纪到十七世纪中叶,流入大明的白银总量共有三千八百万吨。

    其中美洲生产的白银为三万吨,小日本生产的白银则有八千吨。

    整个大明的白银产量,都没有从小日本那里流入的多。

    朱由检自然不可能放弃这样一个财富宝地,平白便宜了洋鬼子。

    但此时,还不是对小日本动手的时候。

    至少也得等到局势稳定了之后,才有精力在小日本布局。

    如果要派大军征伐,则要等到平定了天下之后。

    不然,鬼知道会不会像元朝一样,两次出兵都遇到台风,船毁人亡。

    “朕现在倒是没有插手倭国的想法,只是听闻去年倭国的天皇被权臣威逼退位,这才突发奇想。”朱由检摆手说道。

    范景文闻言,非常疑惑。

    大明和倭国的官方来往早就断绝了,皇帝又是从哪里知道倭国的政局?

    毕竟锦衣卫才刚刚重建,连京城的情报网都还没有完全打通。

    “国虽大,好战必亡,望陛下切记!”范景文从皇帝的神色中已经看出,其没有放下攻略倭国,但皇帝都已经出言否定了,他也只能从侧面相劝。

    “朕知道了!”朱由检面带无奈之色摇着头,转而问道:“朕让你打造的燧发枪,进度如何了?”

    大明士兵现在所用的鸟铳就是火绳枪,其是直接用夹在机头上点燃的火绳,来点燃底火盘的引火药。

    而燧发枪是用燧石打击火镰产生火星,点燃底火盘的引火药,以此来击发弹药。

    实际上,燧发枪在射程上与火绳枪相比没有明显区别,唯一的优势是防风防潮。

    历史上,欧洲军队很长时间内都是将火绳枪和燧发枪混合使用。

    但朱由检却在图纸中,加上了枪管的膛线。

    有了膛线的枪支,至少能比光滑的枪管,射程提高一倍。

    范景文也搞不懂为什么要弄膛线,但却忠实地执行了命令。

    朱由检只见他走出房门,仅仅只花了几分钟就带回来了一把长约一米的燧发枪。

    “陛下,这就是按照图纸所打造的枪支。”范景文一脸喜意地说道:“有此利器,我大明中兴有望啊!”

    原本他以为这种枪,和南方的洋人手中的枪没有太大的区别。

    可是在添加了膛线之后,不仅射速提高了三倍,就连射程也提升了两倍。

    朱由检举起枪瞄向窗外的飞鸟,一股熟悉的感觉油然而生。

    “陛下,小心走火!”范景文心都提到了嗓子眼,惊慌道。

    这个时代,枪支走火之事,经常发生。

    特别是在明末,工匠都吃不起饭了,哪还有精力认真造枪?

    因此,每战死在自己枪下的士兵,都有百分之一二。

    朱由检当然不会傻乎乎地尝试,在范景文出言瞬间,就已经放下了长枪,笑着问道:“这种枪每天能产多少把?良品率如何?”

    “陛下,天津城内懂得制枪的匠户太少了,每天只能生产出五六把。”范景文略显无奈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