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穿成朱慈烺,流着泪逆袭 » 第十三章 明朝版的“ZZ不正确”

第十三章 明朝版的“ZZ不正确”

    单从采购窑炉的材料来看,怎么也要三万两白银。还不算按照要求的制作费用,这笔投资确实很巨大,如果有所闪失,整个项目都要告吹,朱正廷赌不起。

    巩驸马跟宋巨巨同吃同住了几个月后,结成了很好的好兄弟。除了技术秘密外(其实手把手教驸马他也不懂),他俩无话不谈。看着初具规模的工坊,两人开心的同时,始终有着难以释怀的忧虑。

    高温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工坊的房间修建起来了,但是里面最核心的设备,还差零件,这些零件,必须采买。问题是,采买的对象,价格高昂不说,还有着漫长的工期。

    工坊这几个月下来已经花掉了五万多两白银,如果炉子不能开火,那么还能坚持几个月,真的很难说。

    其实不需要皇后召见,巩永固也要准备回去一趟。他带上宋大大的书信(其他人不放心),回到京城。

    巩把书信递交给皇后,这才放下心来。

    朱正廷披着马甲在一边听着,一边暗暗感叹:这封建社会实在是太疯狂了,相当于开个工厂没有员工工资,没有保险;土地没有任何费用,任意扩建;税收成本,没有;技术成本,没有;管理成本:接近于无。

    我的妈呀,最大的投资就是前期的固定资产,然后纯利润就是毛利润减掉原材料和折旧,这完全是一锄头挖出个石油井啊。

    资本家说有百分百利润就敢践踏人间一切法律。嗯嗯,这条铁律也适用于朱总。

    作为前企业负责人,经常被财务压力搞得神经兮兮的朱总,一下子露出了资本家罪恶的微笑。

    巩驸马的口舌还是很清晰、头脑还是比较清楚的,他详细描绘了一个时辰,基本上让三位贵人掌握了最新情况。

    事关自己的钱袋子,尽管头上顶着珠翠翟冠疼得要死,皇后还是坚持了下来。

    “洪图,辛苦你了!”

    “皇后娘娘能有如此气魄,操办这样大的产业,洪图深感钦佩。”

    周氏顿时有些害臊,这个是儿子的主意啊。

    “你和宋先生才是劳苦功高。”

    巩永固实心眼儿,他开口夸奖道:“真的,真的,宋先生天天都在感叹,天家不亏是天家,皇室的底蕴简直深不可测,他说他之前以为自己是行家里手,结果才知自己是井底之蛙,天外有天啊。如果能够请历局的先生出面来指导,就再好不过了。”

    周氏的脸更红了,她尴尬地摆手道:“洪图你也操劳了这么久,回来就休息几天,等历局那边回话后,你再来觐见。”

    等着巩驸马告退,两妯娌大眼瞪小眼,半晌,张嫣还是开口道:“妹妹,不是我不相信你,你这主意确实是挺好的,不过就是……这能不能成啊?你能不能给我准信,这是谁的技艺,成功率有多高呀?”

    张嫣也是被大雁啄了眼,一时间昏了头。她看着周氏拿出的图纸,不明觉厉,再加上历局、徐老的大名做背书,再加上为宫里老人们谋养老去处,再加上萌萌哒太子的强力助攻……她不仅同意了周氏整顿皇宫,开办皇家工坊的做法,还自己掏出两万两私房钱投了进去。

    啊,如果这个是世纪骗局,那她张嫣可真的是亏得不能再亏了。

    周氏心里面也是惴惴不安的,要是这是世纪骗局,那她不得被崇祯给掐死?

    不,她会被宫里太监和宫女们联合起来毒死。

    “这些问题算什么啊?”

    正在尴尬间,坐在一旁的小正太一边看着宋巨巨的书信,一边毫不在乎地开口:“母后、伯母,孩儿午后就去一趟历局,这些都是小问题,你们就把心放在肚子里吧。”

    呃……问题是,历局现在本来就有麻烦,那个皇帝陛下就在为那个火器军队哗变的事情搞得焦头烂额,就是不放心历局啊!

    仿佛是听懂了张嫣的心声,朱正廷意识到,得赶紧安抚人心,否则谣言一起,会坏大事的。

    按说,他的图纸是最基础的,经过几百年验证过的常规做法,不会有太大风险的一条路线。主要问题是……他所处的时代太太太落后了,连温度计都没有,呃,有一些前置的科技,必须耐火耐高温的材料,的确得花费较大的精力去制备。

    这就好像是未来人回到21世纪,教21世纪的人手搓常温核聚变一样,即便再好的技术路线,如果缺乏前置科技,依然点亮不了。

    在油灯的光线下,朱正廷抠着脑袋,他在想在这个时代,用什么来代替后世的常见材料。或者怎么才能用现有的技术制作出来。

    他给宋先生的指导是目前先做一些前置条件没有或者很少的产品,看到产出,才有后续的支持;其次,中国的瓷器可以说是吊打西方,直接去找那些做瓷器的大工坊,大商家,找他们采买耐高温的材料……这个路子能走通,估计就是要花很多钱……问题就在于他真的很缺钱啊!

    这种级别的采买,宫里小宦官肯定不行,得找到关键人物。

    思来想去,他居然想到了刘若愚,这个被魏阉牵连下狱,却依旧活得鲜蹦乱跳的前内直房经管文书。

    啊,他也正在效仿太史公写书。

    能够写得出《酌中志》的绝对是个人物,寻常的商业欺诈估计是瞒不住他老人家。他在宫中几十年,啥都见过,跟那些瓷器的工坊主打交道,怎么也有几分成功的可能性。

    很快,小太子不知道他伯母是怎么运作的,一个满头白发看起来快七老八十的老太监跪在他面前。实际上这时刘若愚这才四十八岁。

    一个家世尚可却自阉入宫的人,不是疯子,就是野心家。

    刘若愚匍匐在地,他只看见台阶上小小的一双锦鞋。

    “抬起头来。”头顶传来一声脆生生的小孩子的声音,但是却透着不容质疑的权威。

    刘若愚顿了一下,他缓缓抬起头,他知道,他的命运转折点到了。

    他原本不叫刘若愚,他叫刘时敏。从小,他就是个想入非非又自命不凡的人。

    他相信,一个人的生命很长,而人的命运只有几次最关键的转折点,抓住了,命运就能够改变。

    十六岁起,他就在跟人斗、跟自己斗、跟命运斗,哪怕自施宫刑,哪怕被诬下狱,他都未曾认命。

    只要给我一个机会,改变命运的机会……我不在乎世人怎么看我,也不在乎用什么手段,我只求扼住命运的喉咙,痛痛快快地活他一辈子,不管是美名还是恶名,只求青史留名。

    刘若愚深深地看了皇太子殿下一眼,然后郑重其事地叩头。

    万历是几十年不上朝,而崇祯则天天上朝,可谓两个极端。

    上朝是个苦差事,早上天不亮就要起床,然后站在议事,一说就是一上午过去了。不够格的官僚还要在殿外丹陛下候着,风吹雨淋什么的,晒黑是基本操作。

    今天情形稍微有点不对,所有偷偷打呵欠的官员都被旁边同僚用胳膊肘提醒。

    原本一直在家里休养的徐阁老来了,他摔了之后,身体是一天不如一天,大家都知道他年老体衰,走路都很艰难,看到他今天早上也跑来了,就知道哦哦哦,今天朝会要吵一架了。

    徐光启知道自己身体不允许,但是他还是坚持着,拄着拐杖,步履蹒跚地上朝履殿。

    没办法,他递上去的题本,全部杳无音信。

    但是他心里很清楚,孔有德手里握着火器部队,握着火炮,这些都是军国利器,不管是进攻还是攻城,都是军事筹码。无论如何,都不能落入到建虏手中。

    可是,招抚的声音在朝廷上显得那么地不和谐,显得那么地“ZZ不正确”。如果他但凡自私一点,他完全可以躲在一边,根本不来掺和此事。

    可是,他不能对不起初阳,他不能对不起王徵他们,无论如何都要救他们。

    他更害怕的,是太子殿下说那样,孔有德叛逃建虏。

    一想到那个后果,他就不寒而栗。

    哪怕是拼着一条老命,他也喊醒朝廷诸公,不能做亲者痛仇者快之事。

    朱由检准时打卡上班。来到主殿,他一眼就看到年老体衰的徐公,哎呀,这可真是尴尬。

    为了怎么处理孔有德,是招抚还是剿灭,他真的是被吵了一个头两个大。其实道理就是那些道理,招抚了孔有德,那么以后的军户们就可以想怎么哗变就怎么哗变了吗?

    剿灭孔有德……呃……主要问题是,人家转身就可以投奔建虏的怀抱,妥妥的“良禽择木”啊。

    这个可是神机营啊,火器部队啊,还有火炮,开什么国际玩笑,这是朱由检同学一颗米一颗米从牙缝里省下来,装备而成的精锐军队。

    就这样技术人才连同核心技术叛逃到建虏……这个傻子都知道这是好可怕好可怕的后果,更是当今大明朝绝对承受不起的后果。

    孔有德的事情,很复杂,牵扯的历史就太远了,只能说,人家叛变,并非一时兴起,而是有着制度到历史的多重因素。当然,此人本身也有问题,在历史上大节已亏,怎么洗都洗不白的那种。

    呃……其实朱由检不太想对上徐老,人家真的是呕心沥血为国操劳,这点他再瞎再蠢,也还是要承认的。

    他瞟向旁边王伴伴,意思是要不今天还是退朝吧,随便编个理由,比如说:大家快看外面,天上有飞机!然后让朕先走!

    但是今天当值的是蠢萌的王承恩,居然没有看懂他的眼神。

    周延儒想要阻止徐公发言,于是咳嗽着出列。准备上奏一个很复杂很挑拨群臣情绪的案子,一讲讲个两三个时辰,这样徐公受不了自然就会被抬下去。

    谁料徐公一个箭步出列,咳嗽着扶住周延儒,然后略带歉意地说:“承蒙玉绳照顾,搀扶子先,子先在此谢过。”

    他倚靠在周延儒的身上,复一抬头,态度坚决地直接上王炸:“老臣启奏陛下:恳请陛下采纳老臣谏言,招抚孔有德及其部队。”

    一时间,出现了令人尴尬至极的沉默。

    其实从朱由检本心来说,他还是倾向于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种事情不能发酵、扩大化和升级,以至于向另外一个最坏的结果发展。

    但是,他犹豫不决难以决断的是,朝中大多数朝臣都反对,舆论纷纷,要是就这样招抚了,那么朝廷颜面何在?这种叛乱分子,必须要剿灭。

    面子,对啊,朝廷和皇帝的权威怎么办?

    这个也很重要啊。

    徐光启今天来上朝,他就知道必定有明枪暗箭。果然,就有人开始插刀了:“孙元化作为孔有德的长官,出了此事,本来罪责难逃,更何况,他也叛变了。徐阁老,你的学生出了此事,你理应与之划清界限、讨伐不臣,但是你却百般维护,万般推脱,难道说,你在其中,也有什么不可告人的问题?”

    这等攀扯自然不够看。徐公淡然一笑:“老臣有没有问题,等军队回朝、等他们都回京,陛下自然可以慢慢查、好好查,将老臣从里到外、从头到脚都查一遍。”

    “徐阁老恐怕还是有所考虑不周,是否今后任何军户都可以蹬鼻子上脸,不听号令了?是否以后一旦哗变就招抚?”

    徐光启闭了闭眼,他本想反问“为什么会哗变,你们没点B数嘛”,但是深吸了一口气说,还是缓缓向皇帝说道,“陛下,当务之急,是将事态控制在陛下的掌握范围之内,不能让事态再进一步升级。”

    这番话的确是老成谋国之言,只有愣头青斗殴才会恨不得事情闹得不够大、血流得不够多。

    “徐阁老一边为国呕心沥血,一边又在京畿建工坊逐商利,可真是让吾辈叹为观止啊。”眼看着皇帝被说动了,立即有人站出来弹劾徐公,转移话题。

    徐子先被人莫名诬告,再好的脾气也忍不住了:“敢情阁下知晓:我大明律明载,诬告也是重罪!”

    “通州上下,全城百姓,言之凿凿,还能有假?”

    “去通州打听一下,谁不知道历局在皇庄里修工坊。那个工坊之大,据说占地一千亩,耗费人力数万,日夜不停、呼声震天。”

    “一派胡言,我历局是测算天文历法的,怎么可能去开设工坊?你这个诬陷也太荒谬可笑了。”

    朱由检也表示麻了,皇庄?工坊?这是啥?他怎么不知道?

    王承恩在旁边小声说:“这是皇后娘娘为了安置宫里的老弱病残,而在皇庄开设的工坊。”

    朱由检点点头,他没有心机地就说:“朕知道了,此事跟历局无关。”

    这下,可算捅了马蜂窝。一帮沆瀣一气的言官,立即冲出来,开始弹劾后宫“大兴土木”、“与民争利”、“虐待流民”。

    虾米?怎么一下子把火烧到后宫,烧到朕的身上?

    一直没有说话的温体仁闲闲地插了一句:“哦,原来安置流民也是罪过哦。”

    接下来,全部话题都围绕后宫擅自开设工坊,该不该设工坊,该不该招募流民做工而展开激烈的唇枪舌战。

    很好,最终徐老的谏言又被搁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