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南宋儒圣 » 第二十章 蔡元定

第二十章 蔡元定

    对蔡元定的不屑一顾,刘爚只是笑笑。

    “天下恐无人敢和西山先生比,先生当年,可是有名的神童啊,八岁能作诗,日记数千言!”

    林登未曾见过蔡元定前,只有耳闻,便以为他是个才华横溢的少年郎,没想到虽是的确才华横溢,却已经两鬓斑斑,是个羽扇纶巾的老头子。

    蔡元定是绍兴五年生人,现在已经五十五岁了。

    他当年还在娘胎里时,就被父亲寄予厚望,找来列为先贤的石像,让妻子与其朝夕相处,以求肚里的孩子,能沾染上一些先贤的精华来。

    故他自打娘胎里生下来后,就开始学习天文地理象数知识,接受了父亲的严苛教育。

    其父向来喜好医学与地理,又习北宋五子之学,从小受父亲影响的蔡元定,在十九岁那年,便登上了西山绝顶,构筑书斋,以野菜充饥,发奋读书,对天文、地理、兵制、礼乐、度数无所不通。

    对方枝曲学,异端邪说,能悉拔其根,辨其是非。

    凡古书奇辞奥句,学者不能分句,元定过目,即能梳理剖析,无不畅达。

    朱熹赞曰:“人读易书难,季通读难书易”。

    正是这样一位奇人,在二十五岁后,便到五夫寻得朱熹,求教易学。朱熹当时见其才学非凡,当即挽起其手,惊奇道,“此吾老友也,不当在弟子之列。”

    自此蔡元定扮演的几乎是一个朱门大师兄的身份,两人师友相称,亲密无间,已数十年矣。

    期间多有朝臣举荐,皇帝征辟,他都固辞不就。

    因而蔡元定和刘爚的关系,自然也是深厚。

    刘爚从一开始就对蔡元定佩服的五体投地。

    这番称赞的话,老蔡早已听不过不止一遍,当即便不予置评,只转过来问林登。

    “朱子说你天资甚高,易数恐不亚于我。”

    刘爚又插嘴道。

    “天资?只是德行远不及西山先生也,林小友前几日说他懂尚书,真是贻笑大方。”

    “恩?难道云庄先生,还未曾去问过朱子吗?”

    见林登质问自己,刘爚有些羞恼,强自说道。

    “这有什么好问的?从未听说过有什么何尊,你自己编来的东西,去问过了也是白问。”

    林登叹了口气,便不在言语,蔡元定这时候也发觉了两人的龃龉,出面说道。

    “林扶摇,我虽然不懂尚书,但略通象数之道,听夫子说你懂算经,我们可切磋一二。”

    林登拱手行礼,回道。

    “自无不可。”

    随后三人又回到书斋,寻得算筹来。

    林登早在隐尘子处,就习得了这些宋代数学的常见内容,对蔡元定的出招,也一一化解。

    唯有涉及到周易与河图洛书的内容,林登多用了一番工夫,未能解出蔡元定的题目。

    可即使如此,便足以让蔡元定惊为天人。

    他银灰色的胡须颤抖不停,心情久久不能停歇,自己在他这个年纪时,又是怎样的成就?

    此子的天资,当真是恐怖无比啊。

    虽然他在易学上修为尚浅,但凭此算术,已经天下之大,皆可去得了。

    蔡元定陷入了沉思中,看上去面色有些冷淡,在一边旁观着的刘爚,便是以为林登在蔡元定面前露出了跟脚,只轻蔑扬起了嘴角,摇起了脑袋,在心中叹气。

    像林登这种略有一些天资,就狂到没边去的青年,他以前也见多了,就是需要敲打一番,才知道接实务,不然还不知道有多轻浮呢!

    就在他刚要开口说话时,蔡元定先他一步开口了。

    “林小友的天资,当真是非凡啊!在你这个年龄就有如此成就,日后必然能超过我。”

    先是对林登一番称赞后,又转向了刘爚。

    刘爚此时还在懵逼之中,他还以为自己听错了。

    怎么可能?怎么可能还会有比蔡元定还牛的人出现?

    这是何等怪物!

    见刘爚这副模样,蔡元定轻笑道。

    “我虽然不懂尚书,但林小友的算术天赋是真的,想来这尚书应该也学的不错,是你轻视了天下英雄啊。后生可畏啊。”

    蔡元定的话没有说进刘爚脑子中,他只记得之前林登编造出来的什么何尊,仍是不愿意相信,又对蔡元定诉说了一二,说那个何尊真是以前未所未闻,这小子怎么可能是在说真话。

    这下反倒是轮到林登在一边旁观了。

    这场关于他的争论,竟然不需要当事人的参与。

    两人一时之间争执不下,到了晚上还没出来个结果,便又都从此处离开,带了本尚书,朝朱子的去处奔去。

    朱熹此时还未休息,见几人是要来商讨尚书,也感兴趣的来加入其中。

    先是听刘爚说完了经过,朱熹默然点了点头,又听蔡元定说完了林登的算术天赋如何如何,朱熹回望了林登一眼,略显诧异。

    连朱熹也想不到林登的天赋会到达如此地步,要知道蔡元定可是专研易数的学者啊,在这方面,就连他朱熹,也未必能比得过蔡元定。

    最后几人谈到林登,说起来一座叫做何尊的青铜器时,朱熹终于按耐不住了,当即请林登把铭文拿出来一观。

    何尊铭文并无神异之处,自己藏起来也并无好处,自无不可。

    这些带有西周风格的词汇,一被朱熹听到,就当即明白,这应该就是西周时期的铭文。

    自汉代起,就陆续的有西周的青铜器出世,到宋代时,已经形成了一种专门的学科,叫做金石学,李清照的丈夫,便是此间大佬。

    朱熹作为儒学宗师,专门研究过尚书的学者,对这些青铜器铭文也是相当熟悉。

    他也曾打假过伪尚书,思来想去,这一篇铭文应该是真东西,而非是伪尚书。

    如果他林扶摇真有此以假乱真的天资,那反而是一件更为恐怖的事情了。

    朱熹略显期待的问道。

    “不知林扶摇这所谓的何尊出自何处啊?”

    林登回道。

    “这何尊出土自唐西京凤翔府,自我家流落江南后,便不知去向。”

    朱熹捋捋胡须,几乎断了几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