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上古神话如何由来,如何发展? » 第9章 窫窳之尸、女魃之尸、形骸之尸王亥之尸和夏耕之尸

第9章 窫窳之尸、女魃之尸、形骸之尸王亥之尸和夏耕之尸

    窫窳(yuēyú)之尸

    《海内西经》记载,“开明东有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夹窫窳之尸,皆操不死之药以拒之”。《海外北经》记载,“有人曰大行伯,把戈。其东有犬封国。贰负之尸在大行伯东。”又记载,“鬼国在贰负之尸北,为物人面而一目。一曰贰负神在其东,为物人面蛇身。”贰负又是一个典型的一目人或者一目神。

    窫窳是上古神祇,原为人首蛇身(典型的上古华夏中原的神祇形象,如伏羲、女娲等龙的传人之始祖),实际上应为鬼国附近部落的大巫师。窫窳、危和贰负三个神灵(或部落)之间因尚不知道的的原因,互相杀伐,危与贰负杀了窫窳。在窫窳死后,开明兽东部的巫彭、巫抵、巫陽、巫履、巫凡、巫相,一共六名大巫则合力用西王母的用不死药,在巫术下试图将其复活。复活只成功了一半,之后的窫窳丧失了天神的本性和心智,可能是灵魂不完整。它化为龙首猫身的恶魔,“状如牛、赤身、人面、马足,音如婴儿”,藏在昆仑山下的弱水中,经常吃人和猛兽。后世演化中,他还有着厚实的肉体,脸上覆盖着密集的鱼鳞,手臂和腿上都长满了鳞片。它在晚上瞳孔发光,会发出小孩子一样的声音,引诱人和猛兽前来。

    窫窳是典型的上古鬼或者死后僵尸的描述,它在死人身上跳一下,死人就会复活,变成它的下属,是非常恐怖的形象。

    《海內北经》又记载,貮负与危合谋杀了天神窫窳之后,也受到了天帝的惩罚,天帝对危采取了措施。禁锢其右足,将其两手反绑,系在山木之上,之后危身死,是“相顾之尸”。相顾就是前面讲的那个九个人头的蛇神。

    这个故事稍加演绎,必然是一起可以让大众记忆深刻的传说。设定窫窳、危和贰负这三个人兽蛇(龙)神的华夏正统神灵是中原大伏羲女娲众氏族部落的首领级的人物,被杀的窫窳是当时部落首领或首领(人间帝王或天帝)之家属、子嗣,危和贰负是相邻部落的首领,故事必然演变为一次神界浩劫。

    历史却竟然地相似,上古时代的历史上发生过类似的事件,为“夏启杀伯益”争帝位。相传大禹继位后,原本打算将帝位“禅让”给皋(gāo,水边高地)陶,皋陶病死了,于是禹帝就将帝位传给了益(伯益),伯益代大禹家族当了一段时间家后,又将江山“归还”给了禹启。

    正统传说大禹死后,伯益就将帝位让给了禹的儿子启,自己跑到箕山隐居了起来,而启因为贤能,受到诸侯和民众的拥戴,夏启继位称帝,“一派祥和”。实际上考古发现五六千年前,远早于炎黄二帝时期,中华上古遗迹的文明就已经发展到了部落首领拥有大量私有财富,甚至墓葬里面有大量奴隶被殉葬的类似于奴隶制度时代。那个时候部落国家雏形已经存在了。

    相反作为战国时代韩国公室王子的韩非子,大才!他能接触到众多的上古皇室内部典籍,他所述的内容更有信服度。他就坚定地认为,所谓的“尧舜禹的禅让制度”实际上是一场场夺权的阴谋屠杀,然后凭借其极少数领袖高层才识字,才有权记述历史,凭借其掌握舆论乃至所谓的“历史真相”的“无上权威”,美其名曰“禅让”!

    按照《韩非子》的说法,启得帝位是“古者禹死,将传天下于益,启之人因相与攻益而立启。”另有《史记·燕召公世家》:“禹荐益,已而以启人为吏,及老,而以启人为不足任乎天下,传之于益,已而启与交党攻益,夺之。天下谓禹名传天下于益,已而实令启自取之。”,也就是说,启及其拥护者联合起来对益发动战争,凭借氏族力量成功夺帝。

    三位大神都是“人面蛇身”,说明他们其实都是上古中原大华夏部落的神灵,因上古记载“夏后氏蛇身人面”,他(她)们必然都是部落出于领导地位的巫师或领袖。

    六巫或许是六个支持伯益(或窫窳)的部落,没来救窫窳的四巫则是四个支持夏启的部落。夏启成长依托自己的强大的家族势力,就像司马世家夺取曹魏政权一样,最终功成帝称。

    历史可能是这样的,夏启与伯益同为中原华夏部落里最优秀的领袖人物,但夏启尚不能掌大权,即“启人为不足任乎天下,传之于益”,于是大禹先把帝位传给家族忠实者伯益。伯益掌权后不想放权,造成夏启家族势力的不满,于是煽动夏启用武力夺取帝位,即“已而启与交党攻益”。

    战败的伯益部落受到致命打击,在六大巫族部落扶持下再谋求发展,即“交由巫医们治疗”。

    女丑之尸或女魃之尸

    《海外西经》记载,“女丑之尸,生而十日杀之。在丈夫北。以右手彰其面。十日居上,女丑居山之北”《大荒北经》又记载,“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魃不得复上,所居不雨。”

    中国是农业大国,旱涝灾害是最大的灾害之一,关于旱涝的鬼神崇拜和祭祀活动当然比较多。《山海经》有不少引发旱涝的恶兽,比如鸣蛇和化蛇等,还有被后世称为大旱僵尸的异兽女魃的故事。后来人们都理解“女丑”和“女魃”说可能是同样的人物,认为这是一场由活人装扮成旱魃、女丑,然后将其“驱逐之”以实现除旱魔的祭祀或巫术活动。

    传说,女魃是黄帝的女儿,是小时候会赤身露体行走的小妖精。由于经常担心自己的父亲黄帝而身心俱疲,因此得了一场大病。在女魃病危时,被犼的一缕惊魂夺走了身躯,并将自己的魂魄与女魃的魂魄融合成为魔。她的身体水分开始散失,变得极为干枯,更为恐怖的是女魃身体散发出庞大的热量,女魃就有了旱魃之名。

    话说当年蚩尤经过长期准备,纠集众多精灵,向黄帝发起攻击。黄帝派应龙到冀州之野去抗击他,应龙发动滔天洪水围困蚩尤。蚩尤请来风伯、雨师,应龙的军队迷失在漫天风雨之中。黄帝听说雷泽里有雷神,长着人头龙身,雷神的座骑夔牛,经常拍打自己的肚子,能发出惊天动地的雷声,就杀了夔牛,用他的皮做成大鼓敲打起来,震破蚩尤的凄风苦雨。黄帝又派了天女魃参战,将蚩尤巫师所幻化的风雨迷雾驱散,黄帝终于擒杀了蚩尤。应龙和女魃建立了奇勋,但也丧失了神力,再也不能回到天上。

    应龙留在人间的南方,从此南方多水多雨。魃留居北方,从此北方多干旱,她无论走到哪里,都被人们诅咒驱逐,称为“旱魃”。

    女魃已经成魔,她的战功却并没有改变她的命运,黄帝没有想尽办法让她回到昆仑仙界。她给本地带来旱灾,上古愚民都抱怨她带来的灾害,女魃从此过着流亡的生活,被四处驱赶。

    她死后怨气不消,因此身体成为僵尸,为旱魃。

    另有一种更符合客观的说法,是根据上古驱旱魔的故事演绎而来。话说上古黄帝部落为了祈祷旱魔收回干旱,一种活人祭祀的活动被应用。就像是远征特洛伊的阿伽门农就在出师前把自己的女儿献祭给月亮女神阿耳忒弥斯,女魃和女被部落选择为活祭之生灵。她们被献祭为旱神、旱魔,以乞求收回干旱,滋润土地。。

    女魃本是无辜的,女丑是无辜的,却扮作同样无辜的人,稀里糊涂地被烧死。可见在上古愚昧时代,不仅奴隶会被活祭,有些时候上等贵族也会有人被牺牲,她(他)们就像是私有财产,如果需要,可以被用于军事、政治需求的方方面面。

    如果将舜帝时期后羿射日的故事和女丑被选作女魃作活人祭品的故事整合,这个故事会显得更加连贯和生动。

    据传说,虞舜之时,天上有十个太阳,人界受其苦难久矣却没有办法。于是部落选出女丑,她被化装成女魃的模样,推到活祭台被活活烧死,献祭给旱魃。这就是一场人类乞求自然怜悯而设的残酷献祭活动。

    也有一种更加凄美的传说。虞舜之时,大地久旱无雨,百姓苦不堪言,于是他们祈求女丑(女巫)作法,向上天求雨。女丑举行了一场盛大的祭祀活动,她身穿青色的衣服,扮成旱魃,缓慢地登上献祭台,嘴里念念有词,向上天祈求降雨。可是太阳却越来越大,丝毫没有降雨的征兆,于是女丑就把自己置于烈日下炙烤,自愿牺牲而被晒死。

    但是干旱依然没有去除,于是人间帝王舜勃然大怒,他派出东夷部落的战神后羿携带上古巨神弓和箭,射杀了天帝的九个太阳儿子。“后羿射日”拯救黎民百姓于水火,但也触怒了帝俊,天界和人界发生了一场战斗,后来帝俊的天帝位被黄帝暂代。

    对于女丑国的故事,《山海经·大荒东经》还有一个记载。“海内有两人,名曰女丑。女丑有大蟹。”据说海内的女丑国有两位魅力的女子,为部落首领,是神通广大的巫师。传说,她的坐骑是一条独角龙鱼,这条独角龙鱼长得像鱼,但头上长角,身形似龙,有四条腿,能在陆地上走,亦能在海里游,它身型巨大,足可以吞下一艘船。女丑还驯养了一只大蟹,其脊背有一千里那么宽,这只大蟹住在北海,只要女丑有召唤,它便随侯差遣。

    刑天之尸或形骸之尸

    刑天,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一位神祇,被认为是战神之一,能够掌控极大的力量。《山海经·海外西经》也记载,刑天和天神帝俊争位,被斩去头颅,失了首级后,以自身双乳作眼、肚脐为嘴的形态存活,双手各持一柄利斧和一面盾牌作战。其实,这个描述与夏耕之尸的描述很相近。据说刑天的尸体本来就已经成魔,又接触了犼的血液,成为最为强悍的始祖僵尸。

    后世演化中,犼是盘古的头骨所化异兽,异常凶猛,被伏羲、女娲镇压后逃脱,三缕魂魄和身体都变成了僵尸。赢勾、后卿和旱魃都是犼的残魂附体女魃变成的,将臣是神树和犼的身体结合变成的,也有说是夏朝大臣神灵冤死后借用犼的躯体所化。

    这个说法并非正统上古神话故事,本文不做拓展讲述。

    《淮南子》中有一种形骸之尸的描写,与同样是山海经中记载的刑天类似。记载,“西方有形残之尸。”高诱注:“形残之尸,于是以两乳为目,腹脐为口,操干戚以舞;天神断其手,后天帝断其首也。”

    山海经中也有一种形残之尸的描述,《山海经·海内北经·海外东经》说伍山东南入海,有九条国,总名为九黎。九黎之外,东南出海万余里,有一个地方被称为鸣安之地,那里有人,形状如尘黄癞一般,可称为形残之尸。在渡过安之河之后,可以看见人物,人物也可以见到你,但他们没有住所、牲畜,也没有屋瓦,当有人靠近时,他们会离开。

    可见这里的记载,形残之尸被形容为尘黄、癞疾,生活在冥海之外的鸣安之地,居住在没有房舍和牲畜的环境中。

    另外,山海经还有对王子夜之尸(王亥)、祖状之尸、夏耕之尸、黄姖之尸、戎宣王之尸等的描写。

    王亥之尸和夏耕之尸,前文已经有过描述了。

    山海经记载,有人正咬着老虎的尾巴,这个人名叫祖状尸。19世纪,清朝光绪编纂的立雪斋印本《山海经存》记载,祖状尸为人身虎尾,正半蹲着身子翘着尾巴双臂摆出合十的动作,好似在参加祭祀活动。

    有学者说,祖状尸可能是上古祖先的遗骸,类似于干尸。“祖”是祖先,“祖状尸”出土的上古祖先,死而不腐败,称为“尸”,视为神灵。

    上文提到,其形象不是人类,说明哪怕是祖先神祇在上古时代也不人类的模样,而是半人半兽半神的形象。“方齿”和“虎尾”两个特征或许与当地的传统文化有关联,或许祖状尸的“殡葬习俗”与当地习俗相通。他们的形象也被借用到了当时现实的祭祀活动中,借助祖先的力量,谋求部落的长期发展和传承,神话带来的凝聚力显现。

    黄姖之尸是《山海经》中记载的神仙,生活在上古重庆地区巫山一代。传说,她死后化作了一座山峰,也就是黄姖山。上古的神祇寿命比较长,但也都是有寿命的。她虽然死了,但她的精魂还在。

    戎宣王之尸,也是山海经《大荒北经》中记载的一种怪兽,居于融父山,其形状像马,没有头颅,身体呈红色。传说是上古西戎人类奉祀的神。

    可以说,异兽和其他奇异的生灵在《山海经》中的描写,是一种文化表达和想象力的体现,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于自然、神秘和未知世界的思考和探索。僵尸神话反映了人类对非常短暂的生命的不解,对随时可以看到的死亡的恐惧。僵尸的存在也引发了人们对生命的反思,如何为生命,如何保护生命等问题。每一种奇特的山海经现象,都对应着社会客观的合理存在。

    由此可见,山海经是整个后世神话的起始。后世神话的元素基本上都可以从其找到基本的原型或线索。但你说山海经是志怪小说,它可不高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