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都市言情 » 醉在汝海云深处 » 第九十一卷 青岛之行

第九十一卷 青岛之行

    早饭后,大家出发了,目标是海滨浴场。

    到大海里洗个澡,是旱鸭子的一个梦想。路上,大家迫不及待地向导游询问海滨浴场的情况。

    金沙滩位于山东半岛南端黄海之滨,QD市西海岸新区。气候不寒不暑,四季温润。金沙滩沙滩全长3500多米,宽约300米,呈月牙形东西伸展,水清滩平,色泽如金,海水湛蓝,水天一色,故称“金沙滩“,是海边度假的好去处。

    同时,金沙滩沙质细腻、面积庞大、风景绝美,这也正是其被称为“亚洲第一滩“的缘由所在。

    相比于其他海滨浴场硕大的石块与拥挤的人潮,当你来到金沙滩,你一定会爱上这里。澄澈的大海和湛蓝的天空水天一色,看着广袤的沙滩,脚踩着柔软的细沙,一世风云激荡仿佛都是风轻云淡,唯有生活在此处更有一番滋味。

    除了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繁华璀璨的城市配套,金沙滩更是众多国际文化、娱乐盛会的举办场地,即将于2019年7月26日举办的第29届青岛国际啤酒节将主会场设在金沙滩。

    作为亚洲最大啤酒盛会的青岛国际啤酒节,对于场地的选择向来比较严格,选择西海岸金沙滩作为青岛国际啤酒节主会场,正是对金沙滩场地的肯定与认可。

    洁净细腻的沙滩、温润宜人的空气、清澈微澜的海水,无一不是举办重大活动的优良条件,跨海大桥、海底隧道以及建设中的地铁等交通方式,更使得慕名而来的游客从全城每一处角落皆可便捷抵达。

    金沙滩景致怡人,海滨休闲、娱乐、餐饮、运动、咨询服务等各项旅游功能应有尽有。可观海景、做沙雕、放风筝、逐波踏浪、乘坐电瓶车游览沙滩岸线、或者乘沙滩飞机、坐快艇、蹬水上自行车、开气垫船、坐摩天环车,还可体验水上步行球、旋转木马、海盗船、气垫儿童乐园等丰富的游乐项目。

    金沙滩有青岛最美的海滩和波涛,金沙滩东侧临山敞开的喇叭型,让从黄海上吹来的强劲海风在这里掀起的浪涛总是三五成群涌上海滩,让狭长海滩显得格外壮观。金沙滩有三宝,海参,鲍鱼和螃蟹。金沙滩的三宝个大肥美,营养高,据说,吃了之后有延年益寿的功效。

    到了金沙滩海滨浴场,大家按照梁经理的指点,前去购买了泳衣。到更衣室换好泳衣,打着胆子红着脸走出来。

    对于这些农村的女人来说,的确是一种考验。封闭、封建已经成了一个习惯,敢于在大家面前讲话,撕破脸地敢去拜访,就是一个很大的突破。

    现在要把百分之七八十的体表暴露在外面,尤其要面对这么多人,就不仅是一种突破了。这是一种不可想象的震撼!

    好在,外面有好多好多的人,都是这样。在这样的氛围中,在这样的环境中,害羞的心理也得到了一起安慰。

    朱团拉住贺蓉挣脱了队形,竟冲在前面,走到海水中,让海水遮盖了大部分身体,紧张的心情才有所缓解。

    远远的汗水,涌起了一道水线,汹涌着,向人们扑来。大家先是远远的望着,等来到附近,才恐慌起来,却不知如何应对。慌乱中几个人被水峰掩埋,大家呛了一口海水,咸咸的感觉,难受极了。

    有的再吐,有的在咳凑。

    镇定之后,观看别人,在水波涌来时,都是随着水势将身体向上怂起。然后,大家就彼此手拉着手,模仿着。

    渐渐地有了胆量,就拉扯着向更深一点的地方走去,享受更大的刺激。

    下一站,崂山。

    崂山,位于SD省QD市崂山区,古代又曾称牢山、劳山、鳌山等。它是山东半岛的主要山脉,崂山的最高峰名为巨峰,又称崂顶,地处北纬36°10′,东经120°37′,海拔1132.7米,峰顶面积约1.5平方公里,为崂山的主峰。[1]

    崂山是中国海岸线第一高峰,有着海上“第一名山”之称。当地有一句古语说:“泰山虽云高,不如东海崂。”

    崂山,东高而悬崖傍海,西缓而丘陵起伏,山区面积446平方公里。山脉以崂顶为中心,向四方延伸,尤以西北、西南两个方向延伸较长,形成了巨峰、三标山、石门山和午山四条支脉,崂山的余脉沿东海岸向北至即墨区的东部,西抵胶州湾畔,西南方向的余脉则延伸到QD市区,形成了市区的十余个山头和跌宕起伏的丘陵地形。

    崂山属胶东低山丘陵的一部分,位于中朝古陆胶近地盾的南部,构造体系属新华夏系第二隆起代的构造部位。

    从震旦纪吕梁运动时期已成为复背褶皱。距今约0.8~1.29亿年的燕山运动晚期,相继有熔岩喷发和花岗岩的广泛侵入,缓慢冷却上升,逐步构成现存的地质轮廓,东部有花岗岩侵入形成崂山山脉,西部由火山岩形成波状平原,中部为丘陵过渡带及墨水、白沙、张村、桃源等河下游形成的小冲积平原。

    “劳山”最早出自《诗经》“山川悠远,维其劳矣”、《诗经·小雅·鱼藻之什》郑笺云:“劳劳,广阔”。但对“劳山”的解释也不尽一致。一说该山雄险陡峭,上下行走,非常辛劳,故称“劳山”。二说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考证,秦始皇到崂山时,劳民伤财,因此称为“劳山”。《后汉书·逄萌传》、《魏书·释老志》、《魏书·高祖纪》、南朝梁弘景《名医别录》、唐《元和郡县志》、《齐乘》、清《一统志》沿用“劳山”。

    “不其山”出自《汉书·武帝纪》。根据20世纪50年代考古学家王献唐在该山北部原始社会遗址的考古发掘,证实远古时期该山北部生活着“不族”和“其族”两个部落,地以族为名,山也以族为名,称不其山。《三国志·崔琰传》沿用“不其山”。

    “劳盛山”出自东汉王充《论衡》。南北朝《四极明科》、未《太平寰宁记》、顾炎武《劳山考》沿用“劳盛山”。

    “牢山”出自东晋义熙十二年(416年)晋法显《佛国记》。一是源于当地人认为此山坚如磐石,驱之不动,为牢固之山,故称“牢山”。另一说法,中国古代星象学中认为天上的星宿和地上的区域有一种对应的联系,在三十六天罡星中,天牢星与此山相对,故以“牢山”名之。《魏书·地形志》、《新唐书·姜抚传》、《宋史·甄栖真传》、《金史·地理志》、《元史·释老志》、元《齐乘》沿用“牢山”。

    “崂山”最早见于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南史·明僧绍传》。明末黄宗昌修《崂山志》后,“崂山”一名逐渐被采用,。《神农百草》、《本草围经》沿用“崂山”,清黄宗昌修《崂山志》以后至今使用“崂山”。

    “大劳山和小劳山”出自天顺圣皇后光宅元年(684年)唐李贤《后汉书注》,书中把该山北部的一部分称为“大劳山”,把该山西南部的一部分称为“小劳山”,又简称为“二劳山”。唐杜佑《通典》沿用“大劳山和小劳山”。

    “辅唐山”出自唐德宗贞元元年(785年)牛素《纪闻》,是唐玄宗时所改,时道士王旻受玄宗恩宠,南岳道士李华周恐玄宗贪恋世间乐事不再修道,于是劝王出京,王遂向玄宗提出到牢山炼丹的请求,玄宗准许,并改“牢山”为“辅唐山”。《太平广记》沿用“辅唐山”。

    “牢盛山”出自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平寰宇记》。

    金大安元年(1209年)邱处机始用“鳌山”,仅见于元、明两代的碑记。元代道教全真龙门派的创始人邱处机到崂山后,见崂山背负平川,面对大海,形同巨鳌雄踞于东海万里碧波之上,遂作诗:“崂山本即是鳖山,大海中心不可攀。上帝欲令修道果,故移仙迹近人间。”成吉思汗敕封邱处机为国师神仙后,令其掌管天下道事,众道奉师之意,称此山为“鳌山”。

    综上,该山本名应为“劳”或“崂”,汉代称“不其”,晋及南北朝称“牢”,唐代又有“大劳、小劳”和“辅唐”之称,明、清两代以“劳”、“崂”为主,“牢”、“鳌”兼而用之,至近代才专用“崂”字。

    一路上,听着导游的介绍,有的向往,有的进去了梦乡……“崂山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