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明歌汉骨 » 第二十九章 突现强敌

第二十九章 突现强敌

    这个头领虽然面目枯瘦形如骷髅。

    但是观他神态气质,应该不是些恶人,看似像一群土匪,可能都是因生活所迫,不得已才会落草为寇,并没有泯灭人性,将来可能还有变化。

    暗暗打量方楠等人,高铁感觉自己判断没有错。

    想到这些,他心里好像打开了一扇窗户。

    高兴之余伸出手臂,拉过刚才参加战斗的另一名青年,向方楠介绍。

    “这是犬子高钎,他还有把子好力气,什么活计都能干。”

    高钎三十多岁个子不高,光着膀子露出一身黝黑的腱子肉,体格十分健壮。

    他直直跪在地上,砰的一声向方楠磕了一个响头,仰首抱拳说道:“大头领收留我们吧!”

    “我们不去延绥镇了。”

    “我们有力气,而且还会打造刀枪!”

    看着他愣直表情,方楠还真不好拒绝这个朴实敦厚的打铁汉子。

    高钎一把拽过张大山,脸上带着骄傲表情。

    “这小子不但会打制刀剑,而且小时候爬树偷听西席教书,毕巡府见他聪伶俐十分喜欢,传授很多格物之术。”

    “论起来算是半个徒弟,制造器物水平,可比我们这些只会打铁的人强多了。”

    方楠这时才注意到张大山肤色较白,身材并不像高钎那般粗壮,一双漂亮的杏核眼中,透着一股坚定和直着。

    “毕巡府”

    “你们说的可是毕懋康吗!”

    方楠语带惊呀看向张大山,他没想到会在这里得知毕懋康的消息。

    据文史记载,毕懋康天启四年任“郧阳知府”,现在应该在南京担任通政使。(负责上传下达奏折)

    这个人可是明末时期著名人物,1635年他设计制造出中国历史第一款“燧发火枪”,只是造价高了些,才没有被普及到军中。

    方楠阅读过明史文献资料,虽然经历穿越事件,但对一些历史名人,仍然记忆犹新。

    方楠看到匠户跪在地上,和不远处横七竖八倒伏的尸体。

    想到重生到这个战乱动荡时代以来,一路所见到毁弃村庄,和暴尸于野被残杀的百姓,悲怆之情不由得涌上心头。

    重重叹一口气,方楠仰望天空,忍住了眼角充盈的泪水,口齿轻动一股浊气缓缓溢出。

    平复了一下情绪,方楠看向这些匠户。

    “我并不是落草的头领,而是一介平民,现在也没有落脚之地,你们跟着我也不一定安全呐!”

    方楠现在还没有着落,言语中透着一丝无奈。

    高铁呵呵一笑,脸上露出了坚毅决然表情。

    “去延绥镇生活,我们仍还是个匠户,少不了被人鄙视,大头领是个好人,跟着你我们生死不怨。”

    “如果大头领不喜欢这么称呼,今后我们就喊您老爷。”

    高铁虽然没有读过书,但活了一大把年纪,社会阅历还是有的。

    他看出方楠这伙人气质不同于匪贼,便豁出去了,准备委身为仆,总要比去边镇继续当下等人强得多。

    匠户们纷纷擦掉眼泪,随着高铁一同跪下,等待方楠开口应诺。

    他们现在也想开了,但延绥远在千里之外,一路上土匪逃兵多如牛毛,如果再继续走下去,大多数人会死在途中,到不如跟着眼前这个心地善良的“大王”落草为寇,或许还能保下命来。

    “小楠,让乡亲留下来吧!”

    “你看他们现在都衣不遮体,天气这么冷,身上还带着伤,我们不帮忙,是挨不过这个冬天的!”

    大川用袖口抹了抹眼角泪水,脱下身上的狼皮大氅,就给高铁裹在身上。

    “好汉~唉!~小伙子,这可使不得,使不得呀!”

    高铁连忙摇手拒绝,可他哪有大川力气大,根本就无法挣脱,一股暖意袭上心头,心说这个棒小子虽然张得有些粗鲁,但心思善良,只要自家女儿愿意,到是可以研究研究的。

    接受这些百姓,还真有点让方楠棘手,主要原因是没有太多补给。

    在正定时也只准备了五十人份额,对于三十来个老兄弟来说是非常宽裕。

    但要多加这几十个百姓,那可就有些捉襟见肘了。

    再一个是连他自己现在还没有落脚地方,更别说再加上几十口人。

    想到这些,方楠并没有立刻应承这件事。

    至于说这些匠户会制造刀剑武器,他还没有放在心上,自己掌握的知识,在后世只能说是初级科普性质,即便如此拿到这个时代也算是先进的了。

    “当家的”

    “把他们留下来吧!太可怜了!”

    吴彪说话时,手捂额头面色悲凄,但目光却不停闪烁,在一个身才纤弱的匠户上瞄来瞄去。

    方楠发现那个人,虽然面孔脏兮兮的,但细颈肤白峨眉如柳,分明就是一个年轻女子。

    “咦?”

    这是个有“奸情”的模样啊!

    只是他现在没有时间去琢磨,急忙招呼一众老兄弟拉起地上跪着的百姓。

    “果然不是匪贼!果然不是匪贼呐!”

    高铁在方楠搀扶下站起来,心里都已经乐开了花。

    他虽然走头无路愿意落草,但那也是无奈选择。

    不论在什么年代,有几个老百姓愿意过那种,刀头舔血四处流窜的生活。

    “呜~呜呜~”

    一声连着一声牛角号急促传来,让方楠心中顿时一惊。

    如此密集的号声,说明建奴部众肯定不会少。

    此时一里之外,官道上尘烟四起,隐约露出一杆镶黄色旗幡。

    “真是越担心什么就来什么,带人冲出矮山伏击建奴,就怕遇到敌人援兵。”

    方楠暗喑责怪自己,没有向远处派出侦骑,以至于在应变上落了后手。

    眼看五十多名镶黄旗建奴急驰而来,方楠回头看向身后一里外的矮山,却不敢下达撤退命令。

    “把后背留给敌人无异于自杀,现在也只能拼死一战了。”

    打定主意,方楠抽出配剑看向建奴,话音是十分低沉冰冷。

    “浒山哥,列圆阵吧!”

    这是他当下能够做出的唯一应对。

    “圆阵”是古代野战防御战时的环形战斗阵形,系古代“十阵”之一。

    它没有明显弱点,外围由刀盾兵和长矛手勾肩列成,可分列多层。

    旌鼓旗帜和弓弩手位于中央,长矛竖起时可以迫退战马冲击,但也会在敌人不计伤亡情况下遭受重创。

    在方楠和浒山指挥下,众人肩臂相抵,举起盾牌把几十个百姓围在中心。

    虽然没有练习过圆阵战法,但在正定府时,老兄弟们都在背诵“孙子兵法”时,了解到圆阵战术特点和操作,所以列阵虽然慢了点,却不见一丝杂乱。

    他们刚刚斩杀几十个建奴,此时信心高涨,没有人心怀怯意,加之懂得战法应用,一个个都气息沉稳毫不惊慌,同时对方楠让自己填鸭式学习兵法,都佩服不已。

    由于人数太少,列出的圆阵也并不大,十几个青壮工匠对于弩具并不陌生。

    在方楠指挥下,纷纷接过踏张弩坐在地上拉动弩弦填装弩箭。

    如此一来圆阵算是构成一个攻守兼备的作战体系。

    “这些人出现的太突然了,他们怎么会出现在这里呢?”

    看着策马冲来的建奴,方楠心中狐疑不已。

    按常理说,建奴外出劫掠前都划分出固定区域,同一个旗的部众,都不会善自走到别人地方,更何况是不同旗的部队。

    昨天那十几个镶白旗建奴,是清一色的马甲,一看就知道他们是精锐侦骑,跑到这里来并不是为了劫掠。

    而今天这伙正蓝旗建奴,兵种等级多样,同属于一支牛录,肯定是专门劫掠这片区域的部队。

    刚刚杀到的镶黄旗建奴,他们又为什么跑到这里来了呢?

    方楠乘列阵这段时间,仔细观察正在冲来建奴。

    “怎么还有明军?”

    “原来镶黄旗建奴,是追击一个明军车队,才进入到正蓝旗劫掠区域。”

    此时南边关道上,喊杀声越来越大,但相距几里,方楠也只能看到个大概。

    他在心中暗暗发誓:“过段时间,一定要弄架这个时代的千里镜。”

    可他并不知道,在这个时代,千里镜也只刚刚发明不过二十多年。

    1608年荷兰的一位眼镜商汉斯·利伯希,偶然发现用两块镜片可以看清远处的景物,受此启发,他制造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架望远镜。

    仅一年之后,意大利佛罗伦萨人伽利略·伽利雷就在此之上,发明了40倍双镜望远镜,这是第一部投入科学应用的实用望远镜。

    若说大明现在有千里镜,那也是有可能的。

    毕竟千里镜已经发明了二十多年,肯定会有一部分通过海上贸易,或是由传教士带入大明。

    不过存在数量并不多,且价格高昂,在市面上是难寻其影的。

    方楠无奈之下爬上一匹战马,手拄虎枪晃晃悠悠才在马背上站住。

    那个模样极为狼狈,一看就是个刚学会骑马的新手。

    好在吴石头牵住缰绳,方楠才能倚靠虎枪支撑,算是掌握住平衡。

    “站得高,看得远”,这句话说的还真没错!

    方楠手打“凉棚”,伸长脖子踮着脚极目远眺,费了好大劲才看清前面情况。

    大约千余明军护卫着二十辆马车,在建奴骑兵围堵下,正在向他这里边打边逃。

    这伙建奴共计六百余人,从装备上看,单是马甲就有近百人,与步甲人数大体相仿。

    剩下就是几百个旗丁和“披甲人”。

    从战兵数量上看,这明显是镶黄旗中,实力比较强的牛录。

    之所以这么说,那是因为此时建奴每个牛录大约有三百户,每户抽一丁也就是三百人。

    而且在这三百人中,还有马甲,步甲,和旗丁的区别。

    当然,每个牛录实力不同,所以出战人数多少也略有差异。

    其中马甲比例,则成为一个牛录实力主要依据,而眼前这个牛录,马甲居然近百骑,差不多是其它牛录一倍了。

    这就说明统领这些人马的牛录额真,必然也不是易予之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