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明歌汉骨 » 第一百五十六章 一战成名

第一百五十六章 一战成名

    董飞虎与伊尔登迎面撞上,两人身为主将,谁也不肯弱了气势,挥舞手中兵刃怒目大吼,誓把对手斩落马下。

    董飞虎身体一扭,躲过伊尔登刺来的虎枪。

    两马交错,他顺手一捅,用投矛扎向伊尔登腹部。

    伊尔登避无可避,只好奋力扭腰,避开腹部要害位置,投矛狠狠扎入了他的铁甲,却擦着右肋而过,钉入战马后胯上。

    战马吃痛长嘶,一下子坐在了地上,伊尔登随之被掀翻落地。

    董飞虎知道伊尔登是一名固山额真,所以他不可能放弃这个打落水狗的机会。

    董飞虎拨转马头,将一只投矛反握在手中,高高举起,对准在地上滚爬的伊尔登准备掷出。

    正在这个时候,两名摆牙喇策马冲到他的身旁,其中一人抡起狼牙棒,斜肩带背就砸了过来。

    另一个摆牙喇晃动虎枪,与此同时也刺向他的胸口。

    董飞虎无法躲闪开两件武器同时攻击,千钧一发之际,他只能依靠铁护臂保护,用左臂硬接狼牙棒,将其带偏。

    只听“咔”的一声,董飞虎听到自己手臂骨折的声音,他强忍巨痛,身体重心转移到右侧,避开刺向胸口的一枪,手中投矛顺势捅向那名挥动虎枪的摆牙喇。

    矛尖是由精钢打制,瞬间刺穿摆牙喇的铁甲,透胸而入惯穿身体。

    “小豆芽”虽然是翻蹄亮掌奋力奔跑,粗壮的马蹄啪嗒!啪嗒!踏地的蹄声也很响,但频率始终无法与战马相比,所以才刚刚冲了过来。

    小豆子在这个时候刚好赶到,他看到董飞虎被两名建奴夹击,心中一急身体前倾,平举短钢斧用力向前伸,杵向手持狼牙棒的摆牙喇。

    “小豆芽”此时似乎明白他的意图,龇牙咧嘴一头就撞了过去。

    人重马也重,小豆芽与摆牙喇的战马交颈相撞,将,健壮的蒙古战马被顶撞得四蹄腾空,马颈歪折胸骨也撞凹瘪了进去,一声长嘶后横躺在地上。

    摆牙喇死的更是狼狈,被小豆子钢斧戳到肋部,摔在地上时,身体已经折成了九十度。

    这时,董飞虎看到伊尔登在地上爬起,大喝一声“杀”,将高高举起的投矛,由颈部向下扎入体腔,矛尖在伊尔登后腰透出。

    伊尔登双眼猛的向外一鼓,缓缓软坐在地上气绝身亡,后腰伸出的投矛,支撑住他的上身,尸体在地上摆成一个坐立姿态。伊尔登头颅垂下,尖顶盔顺势滚落到地上。

    外侧迂回的夜不收总旗,在马甲右侧打出一轮马铳后,这时兜了回来,举起投矛由两队建奴背后杀入,这场战斗便进入了尾声。

    他们在后方的夹击是致命的。

    马甲虽然顶住正面夜不收冲锋,混战在一起。

    但全部是面对面的战斗,双方也互有伤亡,而侧后方的攻击,使他们无法防御,被当作靶子一样刺杀。

    夜不收总旗一个冲锋,处在夹击中的马甲,便所剩无几了。

    而正面冲锋的摆牙喇,已经与董飞虎率领的主力混战在一处。

    双方战马拥挤在了一起,短短几个瞬间,各自便有十几个人战死。

    这时的夜不收,心中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不顾一切“将投矛插入敌人的身体”。

    在贴身近战中,他们对于摆牙喇的攻击,只能尽力避开身体要害部位。

    明光甲正面的强大防护力,在这个时候,起到了很大作用,使摆牙喇刀砍枪扎,都无法对夜不收胸腹,造成致命伤害。

    短短几个瞬间,不但伊尔登战死,同时还有几十个摆牙喇也相继殒命。

    这群战斗经验丰富的摆牙喇,第一次在阵战撕杀中,遭遇集体使用,以命搏命这种打法的部队。

    摆牙喇的武器,重创夜不收同时,夜不收也将投矛奋力掷出或扎向他们,战场之中到处都是一命换一命的场景。

    摆牙喇虽然遇到过这种近似于疯狂的搏命打法,但他们却没有遇到如此训练有素,套路成熟,专门吃这口饭的部队。

    而且这些人在战术上也有一套,若是形成胶着局面,夜不收在攻击落空时,会将摆牙喇跨下战马刺伤,使这些百战精锐,第一次产生出恐惧念头。

    镶白旗的摆牙喇,不但装备优良,战斗技能也非常突出,还不到半刻钟时间,在混战之中,也造成夜不收几十个人伤亡,使近战时的战损比,达到了一比一。

    多尔衮没想到绿袍骑兵会这么能打,两白旗的摆牙喇,可都是老爹生前护卫,是后金中最精锐的部队,在骑战中被明军干掉了一百多人,这种情况是极为罕见的。

    多尔衮发现马甲遭到侧击时,就感觉到不妙,急忙命人吹响牛角号,但双方都已经冲起来,片刻后就杀到一处,部队根本就无法脱离战斗。

    他只能眼看着百余个摆牙喇和两百个马甲,全部都倒在战场之上。

    “好”

    何可纲一掌拍在垛口青砖上,神情激奋大喝一声。

    “好一支凶猛的骑兵,不但装备优良,而且战术成熟,敢杀敢拚。”

    “好”

    “是啊!”

    祖大寿轻叹了一声:“他们的装备和战斗决心,要胜过咱们铁骑一筹。

    “两白旗的摆牙喇,那是建奴军中精锐中的精锐,我们若遇其它旗的摆牙喇,只要占据人数上优势,勉强还可以打一打。”

    “但是遇到两白旗的摆牙喇,即使几倍于敌,也不敢轻易迎战。”

    “呵呵呵”

    何可纲看向城下神情舒展:“此部骑兵骁勇善战,今日阵斩白摆牙喇,若是传扬出然天下皆知,真可谓是“一战成名!”

    济尔哈郎看到战场上的情景,扬起马鞭,向多尔衮和莽古尔泰示意,“二位都和他们交过手了,接下来就让我镶蓝旗人马,也去试试这些人的斤两。”

    话音未落,济尔哈朗抽出虎刀,率领几千名镶蓝旗兵马,缓缓压了过去。

    做为皇太极肱股助臂,他怕多尔衮和莽古尔泰,贻误战机致使明军逃脱,这才急忙调兵。

    济尔哈郎这个举动,明显是不相信任何人。

    多尔衮斜了他一眼,铁青着脸挥手喝道:“吹号!”

    “击鼓!”

    “全体进攻!”

    董飞虎砍下伊尔登项上人头,用马刀挑起向回奔跑,口中发出一声声怒吼。

    “杀!杀!杀!”

    此时,他左臂垂落在身旁,迷彩长袍全部被鲜血染红,见此情景,城上关宁军受到感染,高举旗帜齐声大喊:“翠衫骑兵万胜!”

    “翠衫骑兵万胜!”

    声势一浪高过一浪,关宁军士兵兴奋之余,十分敬佩城下骑兵,不禁为之高声喝彩,根据夜不收服饰特点,形象称他们翠衫骑兵,其中包含着浓浓的赞誉。

    董飞虎驻马在战场之中,高举马刀,用坚定无畏的目光望向天空,振臂大喊:“乡亲们,飞虎给你们报仇了!”

    这是他心中压抑已久的呼喊,此时董飞虎终于渲泄出,这刻骨铭心的仇恨。

    战场上竹哨声阵阵响起,方楠开始召集部队迅速撤退,夜不收们将周围受伤的同伴,与阵亡战友的尸体拉上马背,一边策马向回奔跑,一边不停呼唤着他们的名字。

    “石头”“黑子”“铁柱”……。

    战场上充斥着不同名字的呼嚎声,撕心裂肺的叫喊声,让人不禁潸然泪下。

    悲伤情绪充斥着夜不收队伍,在部队之中不断蔓延。

    “走!”

    “和他拼了,给兄弟们报仇,给父老乡亲们报仇!”

    “对,大家杀回去!”

    几个夜不收擦落了眼角泪水,双目充血变得赤红,神情激动面目狰狞,他们高声大吼举起投矛,调转马头相互呼喊准备继续冲杀。

    “方公有令,全部撤退!”

    董飞虎纵马拦在几个人马前,不时回望镶蓝旗,目光中透出股灼热的杀机,他看向方楠中军大旗,无奈叹息,“我等性命皆是方公所救,军前当听得号令,不可善自轻动!”

    董飞虎语气中透出满满的意犹未尽。

    大凌河城上的战鼓,已经停止敲击,何可纲吩咐士卒在城头上挂出素缟,关宁军站在城上列队,一同向夜不收们致敬。

    方楠发现镶蓝旗马甲,开始涌进了战场,马上发出撤退命令。

    “老爷,飞虎愿与建奴死战到底!”

    董飞虎带着夜不收策马来到方楠的面前,举起马刀,瞪着猩红的双眼大声叫喊。

    “经历此战,夜不收营已经成为一只作战勇悍,战术成熟的部队,今后有数不清的建奴引颈待戮,但现在不是时候。”

    方楠的目光,在每个辽的兵脸上扫过,体会到骨肉至亲惨遭屠杀的痛苦。

    你们现在有了“翠衫骑兵”这个称号,不能只惩匹夫之勇,应该将这支部队的勇悍传承下去。

    道理浅明易懂,夜不收情绪渐渐平复,他们明白关宁军喊出翠衫骑兵这个称谓,是自己获得的一种荣耀,都情不自禁轻声念叨。

    “翠衫骑兵万胜!”

    董飞虎高高举起马刀,激动大喊。

    “翠衫骑兵万胜!”

    夜不收们同时抽出马刀,齐高声与他相喝。

    方楠目光在众人面前扫过,缓缓举起钢刀。

    “为了谁?”

    夜不收高声回答“为了秋天田地的收获,为了春天大雁能够带来风调雨顺的消息!”

    方楠继续高声吼道:“满腔热血是为了谁?”

    夜不收们齐声回答:“为了父老乡亲能有安稳的生活。”

    “为了谁?”

    “为了子孙后代能有无悔的青春。”

    方楠挥刀指向苍天:为了谁?

    “为了不再回归的战友。”

    “为了谁?”

    “为了兄弟姐妹不再流泪”

    夜不收的呼喊声穿透云霄,震撼了整个战场。

    董飞虎率领部队撤向码头。

    “为了谁”在他低沉的嗓音中唱了出来。

    “泥巴裹满裤腿,汗水湿透衣背。”

    夜不收同时跟随,齐声唱响了这支歌曲,歌声响彻战场每一个角落,传入每个人的耳中。

    我不知道你是谁?

    我却知道你为了谁。

    为了谁?为了秋的收获,

    为了春回大雁归。

    满腔热血唱出青春无悔,

    望穿天涯不知战友何时归?

    你是谁?为了谁?我的战友你何时回?

    你是谁?为了谁?我的兄弟姐妹不流泪”

    战场上回荡起了荡气回肠的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