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天下明珠之南北朝 » 028 想得太多

028 想得太多

    司马道子领导的朝廷收到殷仲堪等人的联名上书后,深感不安,“内外骚动”,接下来的一番操作显示:这帮人不仅不知道自己是赢了,还是输了,而且也不知道为什么赢,为什么输。

    司马道子认为这一切都是桓脩出的馊主意导致的,因此马上将桓脩停了职,把荆州州长的位置还给殷仲堪,还下了一道诏,好好地抚慰了一下殷仲堪,寻求和解,这种操作真的是很司马道子。殷仲堪等人顺坡下驴,接受了诏书。

    这还不算完,御史中丞江绩趁机弹劾桓脩,说他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提出计策,有误导朝廷的嫌疑,司马道子于是下诏免去了桓脩的官职。这个江绩,就是当初殷仲堪找他商量反对朝廷时,说就担心没地方死的那个人,看起来是个忠于朝廷的人,但从他弹劾桓脩看,也没什么见识,人品也值得怀疑。

    可怜的桓脩,好心出了个好主意,用两根骨头劝走了三条狗,非但得不到奖赏,反而得到了免职的下场,不知道他会不会因此怀疑人生?

    这个桓脩,有的版本的史书(如岳麓书社《资治通鉴》,1990年5月第1版)上写成“桓修”,一开始以为是两个人,仔细看了两人的官职等信息后,确定是一个人。为什么比较难判断呢?因为“修”其实不是“脩”的简体字,“修”本身也不是简体字,这两个字只不过发音一样,脩是干肉的意思,孔子收弟子,学费是“束脩”,就是这个字。修、脩这两个字只不过有借用的关系。所以,还是不改动原写法,用“桓脩”较好。

    桓脩有个舅舅叫王诞,而王诞是东晋著名的政坛不倒翁王导的曾孙。细究起来,好多历史人物都跟王导这个琅琊王家有点亲戚关系,要不然都不好意思在东晋混。

    再说说殷仲堪这个人。王恭多疑,我看殷仲堪也是类似的多疑性格,除此之外,殷仲堪还想得特别多。结果是朋友也交不好,敌人也除不掉。

    之前,桓玄在荆州的所作所为十分豪横,殷仲堪身边跟他亲密的人都劝他杀了桓玄,殷仲堪不听。等到如今在寻阳,凭借桓家的声望,众人推举桓玄为盟主,桓玄越发地高傲。杨佺期为人也是骄傲强悍的,前面说了,这一家人南渡后倍感受歧视,所以这种骄傲和强悍也是一种反动吧。桓玄常常认为杨出身寒门,把他当成普通人家出来的士子对待,杨佺期因此怀恨在心。须知,越是自卑的人越容易因过于敏感而陷入自负、高傲的另一个极端。

    杨佺期暗中劝说殷仲堪,认为桓玄终究是个祸患,建议在盟誓的坛所找机会偷袭他。结果殷仲堪的思路十分奇特,他居然是顾忌杨佺期兄弟们的勇健,担心杀了桓玄后,就无法控制杨家兄弟了,于是苦苦地阻止杨佺期执行暗杀计划。这个殷仲堪真的是想得太多了!

    既然如此,就各回各家吧。桓玄后来也知道了杨佺期的这个阴谋,就暗中立下了干掉杨佺期的决心,于是屯兵于夏口,聘请始安郡的太守、济阴人卞范之为长史,为他出谋划策。这个时候,朝廷的诏书唯独不赦免庾楷,桓玄就让庾楷去当武昌太守。

    一开始,郗恢为朝廷抗击西路叛军,桓玄没有得到江州,就想夺走郗恢的雍州,而把郗恢弄到广州去当州长——这桓玄是真把自己当组织部长了。然后,郗恢听到了以后,非常害怕,就问大家怎么办?众人都说:“如果杨佺期来的话,谁敢不勠力以对!但如果桓玄来的话,恐怕难以与其抗争。”郗恢的这些部下可以说是全无英勇的斗争气概,而郗恢呢,也缺少足够的领导力,遇到这种事情,居然允许这种动摇军心的议论登堂入室。

    这个郗恢是谁呢?他是东晋将领、太尉郗鉴的孙子,父亲是北中郎将郗昙。顺便说一句,他有个姑父挺有名,叫王羲之,他曾经有个妹夫或姐夫也很有名,叫王献之,为什么说是曾经呢?因为后来两人离婚了,王献之当驸马去了。郗家到了郗恢这里,能看出少了点英雄气概,多了点婆婆妈妈。

    等到听说杨佺期要取代自己,郗恢就与闾丘羡商量如何用兵拒敌。杨佺期听说了,就放了一颗烟幕弹,说是桓玄正亲自沿沔水(长江的支流汉江流经勉县的那一段)而来,而以杨佺期为先锋。郗恢的部众深信不疑,望风而溃,或者说是望杨而溃,郗恢一看大势已去,只好请求投降。杨佺期进入州政府,第一件事就是斩杀闾丘羡,然后放郗恢回建康。但殷仲堪使了个阴招,等到郗恢到杨口的时候,他事先派出的人等在那儿,杀了郗恢和郗恢的四个儿子,然后谎称是被附近的蛮族所杀。郗恢的四个儿子来世上一遭,连名字都没有留下。一个人要是太窝囊,真是会把窝里的人都连累害了。

    这个殷仲堪心思真的是够多的,在桓玄面前怂得很,但对于比自己弱小的人却非常狠毒。

    王恭这一回捣乱的时间,就是孙泰搞事的时候。398年底,孙泰和他的儿子们被司马元显诱杀,孙泰的侄儿孙恩亡命海上。这就讲回到司马道子父子掌权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