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天下明珠之南北朝 » 054 鱼鹰渔夫

054 鱼鹰渔夫

    这种情况是由当时的主客观因素决定的。从主观来说,刘渊是一个有点不一样的开国皇帝,说他不一样,是指他在开拓疆土方面建树不多,终其一生,都局限在河东地区,有点小富即安的感觉——不太像一个有雄心壮志的开国皇帝,他后期的工作重点放在了尽量多地生儿子、然后封王上。他的如意算盘是:待我儿孙满堂,开枝散叶,则天下可定。这其实是一厢情愿的错觉,首先,繁殖力代替不了领导力,回避问题不等于解决了问题,其次,更多的育儿现实是养多不如养贤,养贤难于养多。所谓河东河西,这里的河指的是黄河,众所周知,黄河是“几”字形走向,刘渊的汉赵帝国就在“几”字的横折竖弯钩那一笔的“竖”的右边,也就是从北往南流的那段黄河的东岸。

    当时,刘渊建立的汉赵帝国的四至是这样的:西边自然是黄河,东边则是太行山,南边和晋帝国隔着“几”字形靠右那一段自西向东流淌的黄河相望,晋帝国的首都洛阳就在这一段黄河的南岸,北边是晋帝国的并州,这是刘琨的地盘。史书上把刘渊说得很厉害,我们看的人也有这种感觉,原因可能是他所建立的帝国最终灭了西晋。但从他本人的事业版图这个结果来看,可能是过誉了,而且在帝国的构想上,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格局,换句话说,刘渊做的事情以“复制粘贴”为主,原创的东西不多,立国号为“汉”、自称汉朝外孙或外甥算是原创。不要小看原创这一点,这决定了他能走多远、能不能突破障碍。

    从客观上讲,汉赵帝国的初创力量并不强,刘渊起兵的时候也就五万人,纯粹的匈奴兵力并不占优势,其中的核心部落比如屠各部人数更不占优势,自身能绝对控制的实力尚不足以支撑它的野心,也限制了它的想象力。对它有利的因素是它面临的形势非常不错:八王之乱后,西晋已经自顾不暇,原本对南匈奴部落的控制已然消失,原本的人质刘渊也已猛虎归山蛟龙入海。简而言之,西晋这只锅盖已经盖不住骚动的被压迫民族了。

    不过,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百尺之虫,僵而不死。这个时候晋帝国的兵力几十万还是有的,据守并州的刘琨、幽州的王浚力量还很强,那个时候信息不通畅,对于刘琨、王浚二位的虚实也不掌握,不要小看这一点,不熟悉的东西总是显得更加强大和难以战胜,这是压在汉赵帝国北方的两股不容小觑的势力,汉赵要扩展生存空间,打败晋帝国,必须要团结石勒、王弥这样的跟随者。

    而石勒、王弥本身是自带气场的将领,也有一批追随者,那个时候兵荒马乱,老百姓选择跟谁,主要取决于他觉得跟着谁有饭吃、能活命,国家的意识是模糊的。这个时候,对老百姓来说,刘渊太远,石勒很近,他不太可能是因为仰慕刘渊而加入归属刘渊的石勒的队伍,比较现实的可能是他看到石勒待人不错,而加入石勒的队伍,所以以石勒为例,他的队伍扩充的过程中,增量部分一定是更忠诚于他的。

    回到渔夫和鱼鹰的比喻。我们可以看到,鱼鹰本身的实力很强,而且这种实力增长主要来自于自己的能力,而不是渔夫的赋能。在以战养战(说白了就是“抢”)的背景情况下,鱼鹰的后勤保障主要也不是依靠渔夫。所以,当渔夫对鱼鹰不错,鱼鹰觉得跟着渔老大混是有利可图的时候,鱼鹰就是渔夫“可控”的,反之,鱼鹰就是渔夫控制不了的。

    很自然地,在汉赵帝国的大旗帜下,石勒的队伍保留了独立性,不仅最早的创业十八骑全部围绕在他身边,而且他有独立的人事权,往后可以看到,他的军师和智囊团都是他招聘来的。自然,这些人只听他指挥,而不会听刘渊或刘渊的继任者指挥。

    最重要的是,石勒是个有想法的人。如果把石勒跟刘渊、刘聪、刘粲,以及刘琨、王浚、苟晞、王弥放在一起比较的话,你会发现,他脑子里想的东西,要比这些人想的东西层次要高一点,而且可怕的是,他一直在进步。前面说了,石勒一开始是草寇,杀人放火是主要的行为模式,如果他一直如此,也就一辈子泯然草寇了。他的不一样,用大白话说,就是他及时地开窍了。人跟人之间,开窍和不开窍的区别在于,开窍的人看这个世界是相对清澈的,所谓清澈,就是能看到未来一点的地方,能够有预见性地驾驶。

    事情的端倪就隐藏在史书的细节中。

    他的鱼龙变化首先出现在公元3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