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1644,拯救大明 » 第十六章 你们大胆说

第十六章 你们大胆说

    他召集了内阁与七卿。

    内阁与七卿这些人都在紫禁城内或者周围办公,很快就到了新崇祯的办公楼—皇级门。

    臣子行李见过新崇祯之后,新崇祯便开口问道:

    “朕让你们重审孙伯雅案,要开始了吗?”

    “臣等已经知会大理寺卿凌大人,正在调取卷宗。”

    刑部尚书张忻和督察院左都御史李邦华,回答道。

    对于他们口中的大理寺卿凌大人,新崇祯有一些了解。

    这个人叫凌义渠。

    浙江人,是个忠臣。

    “昨日,朕让你们商议伯雅追封的事情,商议得怎么样了?”

    “回避下,臣等愚钝,还未能想明白怎么追封。”

    陈演作为首辅,代表众人回答道。

    对于皇帝提出这个问题,几个人一点都不意外,让他们意外的事,皇帝接下来的话。

    “现在没想明白,要抓紧想明白,不能寒了伯雅一家,追封谥号这件事是礼部的职责,礼部要尽心。”

    “臣领旨”

    礼部尚书王铎回道。

    懂了,大家都懂了,皇帝说了不能寒了伯雅一家,那就好办了。

    回想之际,新崇祯又开口了。

    “朕这里有一封奏疏,你们拿去看看。”

    陈演从王承恩手上接过奏疏,看了后交给其他人

    内阁与七卿,轮流看过奏疏,都沉默着,皇帝让他们看这个,似乎是皇帝有意撤出宁远了吧?

    卧槽,不会是找人背锅吧。

    出于对崇祯的理解,众人第一直觉就是皇帝要找人背锅,并没有人主动提出任何意见。

    “请撤宁远,固守山海关,协防京城,你们怎么看。”

    怎么看。

    当然是不看。

    这一看,准准又是背锅侠了,谁开口谁是背锅侠,没人看皇帝,没人说话。

    大家对崇祯的印象已经成型了,这皇帝就是喜欢找人背锅,远的不说,就拿近的来说,和后金议和的事,让陈新甲背锅,把陈新甲斩杀了。

    皇帝,你自己都不说,这摆明了是你自己的想法,找我们背锅的。

    现在撤宁远,以后皇帝肯定找人撒气的咯。

    “陈阁老,你是首辅,说说你的看法?”

    “陛下,边关大将不能轻易调动。”

    “有足够兵力守北京城吗?”

    “陛下,我们可以在北京城附近招募士兵防守北京。”

    “太仓库没有钱银,内帑已经耗尽,你告诉朕怎么募兵?”

    “陛下,一寸山河一寸金,万万不能撤宁远。”

    “哦,就这么简单的原因吗?朕想听听你分析利弊得失?”

    “陛下,臣以为宁远在,则建虏断然不敢轻易进犯;宁远失,则建虏会更加肆无忌惮。”

    “哦,这就是陈阁老的想法吗?”

    “是的,陛下,臣以为宁远不能放弃。”

    新崇祯,是看出来,陈演算是不敢出任何主意了,也有可能是对局势没有清楚认识,或者其他原因。

    “张卿,你是兵部尚书,你说说你的看法。”

    新崇祯点名张缙彦。

    “回陛下,宁远的兵调不调,宁远撤不撤,全凭皇上决定,臣不敢妄言。”

    “魏卿,你以为呢。”

    “陛下,臣以为,我朝历经自天启以来,耗费无数,才构建的关宁锦防线,不可轻易放弃,有关宁锦防线在,后金必定忌惮,不敢肆意。”

    内阁魏德藻也提出了他的想法。

    不能撤宁远。

    这是大臣们的意见。

    其余众人静悄悄的,没人想多说,他们中是有人死忠于大明,但并不代表他们想背锅枉死。

    大家抱着侥幸心理,觉得北京城不会破,历史上北京城被围困过几次,都没事,众人难免有侥幸心理。

    原身何尝不是有侥幸心理,才将事情一直拖着呢。

    不决定南迁。

    也不调集吴三桂协防京城。

    如果他知道事情的严重性,肯定不会抱着侥幸心理的,更不会在乎那点面子。

    “放不放弃宁远,由朕决定,你们只需要分析利弊就可以;如果朕决定撤宁远,丢失国土,这个过错朕来担着,后世如果要对朕口诛笔伐,朕也认了。”

    “你们怎么看待撤宁远,大家都可以说。”

    宁远必须撤。

    新崇祯已经拿住主意了的。

    锅自己背着,大臣想必没有阻止;完全没有必要像现在这样,费劲巴拉的跟着几个大臣讨论。

    他是想改变这些大臣对他的看法,并且要统一思想,毕竟国家并不能单独靠他一个人的。

    众人也摸不清崇祯的真假,没想着乱说。

    我靠,我都说了,我来背锅,你们分析利弊得失就好了,你们还是不肯说,真是无奈了。

    “你们三个人还有没有什么补充要说的。”

    “回避下,臣没有要补充的了。”

    陈演说道,魏德藻与张缙彦也陆续说道没有补充,皇帝现在是这么说,说以后不追究,万一要追究呢。

    按照史书记载,陈演和魏德藻,两人似乎能力不怎么行的样子,只是比较能说会道,如果这是两人的真实看法,似乎是真的不行。

    “你们没什么想说的。”

    “那朕就说了。”

    “宁远防务形同虚设,毫无意义。”

    “所谓的关宁锦防线早就成筛子了,锦州也失去了,就剩下宁远孤城在外,而且建虏已经绕道蒙古,侵犯我大明很多次了。”

    “宁远城孤悬在外,除了每年耗费无数钱财,还能干嘛。”

    大臣挨批了。

    陈演和魏德藻,两人不说话了,其他几个大臣也都被批评得低着头。

    “朕让你们入内阁,是希望你们能有所建树,不能这样的。你们再想想,其他人有什么想法没有。”

    “你们也可以有其他想法。”

    “回陛下,臣也以为,撤出宁远,利大于弊。”说话的是蒋德璟。

    “你说说看。”

    “撤出宁远,看似丢了二百里地,其实丢的不过是宁远一座孤城罢了。而且关宁防线,每年消耗巨资,增加百姓负担。”

    “撤出宁远,则能省下很多粮饷,朝廷便可以少收税,百姓便不愿意造反了,更能稳定北方局势。。”

    “嗯,有一定道理。”

    “陛下,臣以为不可。今天撤出宁远,那以后我们还要不要收回土地,到时恐怕要耗费更多,得不偿失。”

    “从这点上说,也有一定道理,你们讨论讨论,朕一旁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