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1644,拯救大明 » 第二十三章 步步紧逼高起潜

第二十三章 步步紧逼高起潜

    高起潜出了皇后,直奔去找刑部尚书张忻去。

    张忻,李邦华,凌义渠三人还在研究案件,其实案情根本没什么好研究,三人只是在想怎么处理,让皇帝有面子,又能替孙传庭翻案。

    高起潜人还没进门,就开口说道:

    “张尚书,李御使,凌寺卿,咱家又来找你们了。”

    三人见着高起潜,相互看了一眼,高起潜去了没多久又回来,而且还神色有那么一瞬间暗淡,尽管努力假装,不过还是被三人看到。

    三人已然猜到高起潜是要做什么。

    “高公公,请坐。”

    “不知高公公是有什么指教?”

    高起潜依旧端坐着,只是没有往日的那种高高在上,语气平和的说道:

    “什么指教,不指教的。就是咱家刚刚进了趟皇宫,见了陛下,后来忽然想起来,当时咱家与陛下说的关于孙伯雅的事,稍微有些不妥当。”

    三人哪里不明白,这高起潜是什么意思。

    无非是说,皇帝要保他。

    “高公公,事情已经过去三四年了,也难怪你之前没想起来,这放谁身上,都难免忘记。”

    “何况高公公深受陛下器重,屡屡在外监军,军务繁忙,忘记更是正常。”

    张忻是刑部尚书,案件调查,理应当是他刑部的事情,很自然的就是他接话的。

    眼见高起潜抬出皇帝,他也算暗示了高起潜,没事,走走过场。

    听了这话,高起潜也算是放心些了。

    这个张忻算是明白事理,知道咱家是皇帝的红人。

    “可不是嘛,给忘记了。”

    “都无关要紧的,公公能想起来就好,既然公公想起来了,不知道当时公公跟陛下是怎么说的。”

    张忻十分温和的问道,丝毫没有半点审问犯人的架子。

    更多的就像拉家长,不想给高起潜有防备心。

    只不过高起潜混迹多年,哪里会就范,堂而皇之的说:

    “原话自然是并不清楚,只记得大概意思。”

    “高公公,这个并不打紧,公公既然忘了原话,只需要把意思讲清楚即可。”

    当然要讲清楚了。

    来之前,高起潜就已经想好要怎么办,要怎么说了。

    “嗯。咱家就记得当年陛下派了兵部的人去调查,兵部的人说什么,咱家倒是忘记了。只是咱家跟陛下说,耳聋这种病,是可以装的,孙伯雅之前还好好的,可能还需要在派人去调查。”

    听了高起潜这样的回答,张忻不是很满意啊,你这话要替皇帝背锅,恐怕是背不动的,那还是说皇帝自己认定的嘛。

    高起潜何尝不知道,只是他也不敢把话说死。

    他心中可是把杨嗣昌给痛恨了,要不是杨嗣昌早死了,也不至于轮到他来背锅。

    当初兵部并没有文书说孙伯雅装病,相反的,兵部给皇帝的文书回复,是说孙传庭没装病的。

    兵部其他小人物,又没见到皇帝,没机会在皇帝跟前说。

    这样想让兵部背锅真不行。

    他可算是痛恨兵部了。

    “高公公,劳烦你再想想,当初你的话,是这个意思?”

    “这话,似乎也没太错。陛下总不能因为你的一两句猜疑,就认定孙伯雅装病的。”

    “劳烦高公公在想想,我们这些做臣子的,总是要为陛下分忧的,不能光想着自己,要是不能为陛下分忧,陛下要我们这些臣子有什么用。”

    你这话糊弄不过去。

    你这话不能让皇帝瞥干净,那怎么让孙传庭翻案。

    你既然要出来替皇帝背锅,那就要把锅切切实实的背起来,要干脆的,不要这样半推半就,徒惹皇帝不开心。

    “尚书大人,你容我在想想,实在是有些年月了。”

    “高公公,那就劳烦你再想想,想久一点也没关系,主要是要想清楚,能把当年的事情说清楚。”

    “哪怕高公公,你改天想起来也没关系,只是陛下如果追问起来,我等三人办事不力,实在是没有颜面禀报陛下。”

    张忻尽管说的十分的温和,但是话里话外,威胁的味道十分的重了。

    又是抬出皇帝。

    而高起潜能不懂吗?从皇帝让他跟着三人来配合,他就不安了。

    这趟出来前,已经跟皇帝说要来见着三人,如果还不把事情弄好。

    只怕皇帝答应给的照顾,都不会给了。

    但是他真的怕啊。

    这些年死了多少人,他真怕自己一不小心就被杀了,尽管皇帝明确说要保他,可他还是怕。

    这话只要说出去,就收不回来了。

    “尚书大人说的在理,自然是要把当年的事情说清楚,容我想想,不至于改天。”

    高起潜尽管努力保持镇定,但内心的不安,已经深深的出卖了他。

    思索良久,他终于还是否定了来之前的想法。

    任命般的说道:

    “三位大人,有些年月了,咱家这才想起来,三位大人见谅。”

    “无妨,高公公想起来就好。”

    “当年时,我与孙伯雅大人都是在外作战,意见不合,我、当时兵部杨尚书我们二人与孙伯雅之前便有了误会。”

    “后来,陛下认命孙伯雅为保定总督,孙伯雅多次请求面见陛下,被我和杨尚书阻扰,此后传出孙伯雅耳聋。”

    “孙伯雅请辞保定总督。”

    “我与杨尚书二人,都认为孙伯雅是因为不能面见陛下,故意说有耳聋的。”

    “这件事情,我有跟陛下说。”

    高起潜说的这些经过,在场的三人都清楚,当年高起潜,杨嗣昌,孙传庭三人之间的龌龊,大家是清楚的。

    就是这么一回事。

    “高公公,那你是怎么跟陛下说的?”

    “我是跟陛下说,孙伯雅是因为陛下没有召见他,心生不满,故意装病,希望陛下能召见他。”

    撬开了,算是把嘴撬开了,但是张忻能满意吗?

    肯定不满意。

    既然已经把嘴撬开了,何不让他多说些。

    宛如男人对女人一样,既然能有第一步,那何尝不多来几步呢?

    “这话确实有有可能让陛下做出错误的判断,但是单单一句话,恐怕也是不能让陛下相信的。”

    “当年杨尚书,多次在陛下面前提起孙伯雅,说孙伯雅这人不想着怎么替陛下办事,想的却是怎么争权夺利。”

    “杨尚书已不在人世,可以说是死无对证了。”

    你拉一个死人垫背,怎么可能。

    而高起潜就像那女人一样,既然已经被男人那样了,再进一步也没关系了。

    “当年,我也是误会了孙伯雅,认为他是想着争权夺利的,也有跟陛下说过。”

    “高公公,你的意思,我清楚了。”

    “大概意思是这样的,你先听听,看我说得对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