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周易哲学解读 » 《周易集解》易说批判(三)

《周易集解》易说批判(三)

    一、《周易集解》对今本《周易·乾》卦内容的诸家易说(续)

    3.附录:

    (1)附《周易·乾》历史上的三种不同文本格式

    通过笔者对《周易》一书考证,已知《周易》一书原创结构既不是以《周易》一书里的名称做为繇题的春秋文本格式(由《左传》一书记载对《周易》一书的引用和筮例称谓而恢复出春秋时期所不同于今本《周易》格式的以《周易》名称做每繇题称谓的文本),更不是战国末期进一步篡改为"数字"卦爻格式文本。又通过《左传》一书的卦例(《归藏》或《连山》,及考古上发现的《归藏》所用卦符号和名称。反证出《周易》原创文本内容格式(见笔考的另著《周易大发现》对《周易》历史上出现不同文本的考证)。

    ①《周易·乾》原创文本

    (说明:原创《周易》每篇文章前有一个“六联体”符号以括号代替,这符号里的两个基础符号写法在《周易》成书时期应是“一”与“∧”的写法,既与其传承时的早期符号写法不同,也与今天所传承的今本《周易》所谓的卦画符号写法不同。)

    “乾,元亨利贞。

    潜龙勿用。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或跃,在渊,无咎。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亢龙有悔。见群龙无首,吉。”

    ②《周易·乾》春秋文本

    (说明:《周易》春秋文本是“繇题”结构形式编排《周易》每篇内容的。把《周易》每篇内容分割成题目辞和六个繇辞,题目辞前有原初每篇的一个“六联体”符号做排序,而分割为六句繇辞前又用了《周易》的所用符号和名称做“繇题”,是通过每篇里的那个“六联体”符号初划变化而得出另一个“六联体”符号做“繇题”,并以此类推出六个“六联体”符号做每篇里的六个“繇题”。因打不出此符号,故用括号代替。)

    “乾:元亨利贞。

    姤:潜龙勿用。

    同人: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履: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小畜:或跃,在渊,无咎。

    大有: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夬:亢龙有悔。

    坤:见群龙无首,吉。”

    ③今本《周易·乾》内容格式

    “乾:元亨利贞。

    初九:潜龙勿用。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上九:亢龙有悔。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2)附《周易·乾》原创文章译解

    《周易》一书是产生于西周后期的一部曾借用前人创立的记事序数(商代已经使用)“六十四画符号”(被后人不断篡改用之和称之的六十四卦画)为题序而编写出六十四篇文章所组成的为君子(周天子血统的诸侯、贵族)们讲述“修身、齐家、治国”的道理书。按现代哲学分类,应属政治哲学书。

    《周易》原创文本本是文章格式,所用早在商代已经产生的一套六十四个不相同的六联体符号,用作六十四篇文章排序而已。所以笔者恢复《周易》原创文本形式,而去掉后来进一步篡改《周易》而增添进去的“六·九”爻题卜筮格式来译《周易》一书。

    现将原创《周易》六十四篇政治哲学文章的第一篇文章原文及译解附下,我们看看《乾》文到底说的是什么,与《周易集解》所引用的诸家说法出入有多大。

    (《周易》六十四篇里的每篇文首有一个以"六联体"的“画符号”做为每篇的排序号,因打不出此“画符号”,故用一个空代替,以下均同)

    (原文)

    “乾,元亨利贞。

    潜龙勿用。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或跃,在渊,无咎。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亢龙有悔。见群龙无首,吉。”

    (译文)

    “一、(君子)应努力进取,自强不息。即开始通达,有利,前途光明。

    潜伏时期的龙,还不到升腾的时机,不可随意妄动。龙崭露了头角,有利造就伟大人物。君子终日努力不懈地进取,而到晚上警惕自省,这样去做,不断地磨练自己,就没有害咎。龙能升腾起来,又能潜回渊里,没有害咎。龙升腾到天空上,有利于造就伟大的人物。龙飞升到过高之处,将有悔恨。出现了群龙,都不争当首领,才是天下太平的景象。”

    (解说)

    《乾》是《周易》里的第一篇文章,从内容来看,是讲述君子之道。即君子为政之道。《周易》里的君子,是指有国有家者(诸侯,大夫,即统治者)。西周时期的“君子”,是个身份概念,即政治概念,是不同于后封建社会里的“君子”概念。后封建时期里的“君子”,是指有道德的人,即符合封建帝王社会里道德标准的人,都可配称君子。后封建社会里的“君子”是个道德概念。

    《周易》第一篇为《乾》,经考证已知六十四画符号是早已产生,是早于《周易》一书之前的商代就已出现了。六十四画符号不是《周易》一书里原创。《周易》时期的六十四画符号,还没有衍生出八卦卦学内容。即六十四画符号,还没有演变成蓍筮工具。《周易》一书所用六十四画符号,只是一种当做序数符号而已。如《周易·乾》里的符号“”,应看做序号一,或第一而已。那么《周易》里的名称是否与《周易》一书同时产生的?一些学者认为《周易》里的名称是后人根据内容抽出来的。名称是后来加上去的,认为古人写文章一般是没有篇名的,如《论语》、《庄子》等书。笔者认为《周易》里的名称与内容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周易》每篇中的“画符号”后面跟着的一个字,或两个字,就是每一篇文章的思想中心,是与内容是个提纲挈领的关系。后人把那第一个字(或两个字)另抽出来当篇名,也是对的。如这第一篇《乾》(早期应为“健”),就是《周易》第一篇名称。但后来演变称为“乾卦”,这是《周易》被巫史篡改成卦爻结构形式的缘故。现在我们应改正其称法,应称《周易》“乾篇”或“乾文”,而不能称其“卦”。称卦是巫史把《周易》改变成卦爻形式后的称法。人们习惯称《周易》内容为卦爻辞。又认为那些“卦爻辞”是通过卦象(即卦画符号取象)而填进去的爻辞,又是用来卜筮(算卦)的。这都是“象数易学”上的说法。不过现代却有权威学者认为《周易》是胡乱堆砌的占卜辞。也因为对《周易》一书的注释,至今都没有解释出逻辑性,系统性。无论古人注释,或是今人注释《周易》,总是支离破碎的。这主要是受传统的象数卦学的影响,被引向了歧路。读不出《周易》的逻辑性,完整思想体系,就认为《周易》是堆砌的占卜辞。笔者认为《周易》每篇的内容与“画符号”没有内在的关系。《周易》每篇都有逻辑性,即都围绕着一个命题展开的论述。

    《周易》一书出现后,流落到王室贵族的史巫手中,见《周易》一书里所用那套符号,由此衍生出符号卜筮工具,一并把《周易》篡改成了占筮书。后来做《易传》者,受其象数占筮的影响,以八卦取象,阴阳,爻位来解释《周易》。再后来的帝制里更不用说了,以经解经(以《易经》里《易传》经意去解释今本《周易》的经文)成为《易经》经学的范式,“易学”已是变味的东西。若按所谓的卦画符号里的八卦取象来解释《周易》里的文辞,是解释不通的,若硬是按卦画符号的取象,阴阳爻位去解释《周易》,只能是牵强附会。正如“乾”名称被变成八卦卦学的专有名称后,“乾卦”取象的事物逐步增多。《说卦》里已将“乾卦”取象为“马”,“天”,“父”,“首,”“君”,“王”,“玉”,“金”,“老马”,“冰”,“木果”等。而《说卦》里还真没有将“乾卦”取象为“龙”与“君子”。《周易·乾》篇内容里出现的龙是用来比喻事理的。以龙来比喻君子处世为政之道。在八卦卦学上的“乾卦”是没有“龙”与“君子”的取象。“八卦”筮术与《周易》本不是一回事。《周易》一书产生的早,而八卦卜筮术产生的晚。到战国末期乃至西汉(如《说卦》)才完成八卦筮术的理论。如阴阳爻位,“六九”,“四象”之说,是把《周易》一再改造成卦爻结构后,才产生的说法。本身“八卦”是从“六十四画符号”中派生出来的东西,后人却用派生出来的东西去解释《周易》。

    《周易·乾》篇是为君子讲述的为政之道,即修身治国之道,不过写作的手法采取的是一种比喻象征的手法,用龙来寓意君子为政策略,使君子明白,如何做君子的道理。

    《周易》每篇都围绕着一个中心,在阐述着一个政治道理。如这“乾”文,就是围绕着君子为政而论述,不过是借龙来做比喻。《周易》一书的说理方式,多是运用比喻或经验之谈来寓意政治道理,所比喻的政治重心是君子治国安邦之道。故《周易》一书用近代以来的哲学上的分类,应属政治哲学。

    《周易》第一篇的篇名是“乾”,题目内容是“元亨利贞”。篇名和题目内容构成了每篇文章的命题。“乾元亨利贞”这句话用现代的话来表述是“君子应自强不息,就通达顺利的发展下去。”《周易》里的“乾”并未表述或象征为“天”,从“君子终日乾乾”(帛书为“君子终日键键。”),这“乾”(或“键”)是指自强不息或努力进取之意。即君子应具备一种精神。“贞”也不能看做是贞卜,这里的“贞”与甲骨卜辞上的“贞”其意是有区别的。甲骨卜辞上的“贞”是向卜史问卜的人,即称“贞人”。“贞人”多是代王去问卜的官。“贞”的初意有着对未来事情,或未知事情的问询之意。故《周易》一书里的“贞”不是问卜的意思,而是“未来,前景”之意的所指。在西周时期,语词还不发达,字的借意是惯例。《周易》里“贞”是指对未来,前景趋势的看法。

    “乾元亨利贞”,就是指“君子自强不息,就开始亨通,并有利于向前发展”。《乾》文就是围绕着君子应如何的自强不息及进取所展开的为政处事上的道理。

    儒学的源头在《周易》。《乾》篇的内容,已体现了儒家圆润处世的思想,既要瞻前顾后,又别锋芒毕露。如后儒学上倡导的“中庸”思想。

    《乾》文是以龙为喻,龙是华夏民族的图腾,是人们崇拜的神物。人们又认为龙的变化多端,神通广大。这里正是以龙来做比喻,让君子学龙的那般变化本领。即能屈能伸。后来俗语里常说“能大能小一条龙,只大不小一条虫。”这不正是《乾》文里“或跃,在渊,无咎”的诠释么?

    从“潜龙勿用”到“群龙无首吉”,这是《乾》文的内容。其主要是用龙来喻事理。《乾》篇内容若按段落来分,那么“潜龙勿用”就是本篇内容里的第一自然段。“潜龙勿用”是寓意君子在功德不到,就不要轻举妄动。这是在讲政治上的谋略,是为君子讲政治谋略。即为有国有家者讲述统治术。

    《乾》文第二自然段“见龙在田,利见大人”,这里前半段内容是比喻,而后半段内容是引申(或类同“兴”)出的道理。“龙”出现了,出现在哪里呢?“在田”,田就是田地,土地。西周时期是分封制,拿什么分封呢?是要拿地盘来封的。有国有家的诸侯,大夫是拥有封地的。这“见龙在田”是借喻,是说君子拥有了地盘,有了立足的基础。而“利见大人”是指一个“君子”的人物出现了。本段用潜伏的龙到出头的时机,比喻君子具备施展才能的条件了,所以一个“大人”也就造就出现了。

    第三自然段的内容是:“君子终日乾乾,厉,无咎。”这一段正是本篇的中心要点。其意是“君子终日保持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这是一个方面,而另一个方面“还要时刻保持警惕,反躬自省,这样做就没有害咎”。《周易》一书就是为所处时代的“君子”(有国有家的受周王分封的血统贵族)们讲述的修身齐家与治国道理。这里正是为君子讲述了在政治仕途时刻警惕小心免遭祸患的道理。这正是王权分封制下里的儒学思想,只努力进取是不够多,还要居安思危,因为王权者的天下,为官者是充满着危险的,后封建社会里更是如此。西周是官僚制社会走向成熟的时代,《周易》作者看到了家天下里的政治风险。《诗》里不是已有很成熟的政治经验么?被认为是西周末期产生的诗歌,即“诗序”里所认为大夫刺幽王的两首诗,有这些诗句:“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小旻》)“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师之滨,莫非王臣。”(《北山》)

    《周易》一书是西周后期产生的,《周易》作者对王制天下里的政治风险是洞察的,才有首篇里就充满着政治忧患,告诫君子修身自省,才没有危害。

    “或跃在渊,无咎。”本段还是比喻。若直译就是“龙飞跃起来,还是潜回渊里,没有害咎。”这寓意的道理是,君子在自己的职位上,能伸能屈,能进能退,则没有害咎。即不会出现灾祸。

    “飞龙在天,利见大人。”本段内容前部是比喻,后部分是阐发出的道理。龙从渊中飞升到天空,这就寓意着事物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寓意着君子终于达到了理想的位置。这就是大人出现了,这隐喻着新的诸侯王国出现了

    “亢龙有悔”是指“龙飞升的过高,就有了悔恨。”本段还是比喻,这是寓意着“高处不胜寒”的道理。

    本篇最后一段是“见群龙无首吉”,也是作者提出避免“亢龙有悔”的方法,更是作者的政治愿望。即作者提出的政治主张是“见群龙无首吉”。从“飞龙在天”到“亢龙有悔”,天上出现了群龙,若都想当领头的龙(即“亢龙”),那么,群龙之间,不就出现了恶战吗?这是有龙比喻地上的众多诸侯国君,并且寓意的道理是显而易见的。

    本篇的文字并不晦涩难懂,也非深奥莫测。

    《周易》是一部政治哲学,《乾》文的内容是讲“君子”之道,即为有国有家者讲为政之道,或叫统治之道。从“潜龙勿用”到“亢龙有悔”这种发展变化过程上的比喻,其结果是“有悔”。若免于“有悔”,作者的政治向往是“见群龙无首吉”。这可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一是从个人角度理解,即在为政之道上不可妄自尊大,就避免了“亢龙有悔”。而另一方面应结合时代背景去理解,那么,就是象征国家(诸侯国)间应和平共治的道路。用“出现群龙”(隐喻众诸侯国),“而没有首领(隐喻着都不争当霸主)才吉祥太平”,来表述其政治观。

    在《周易》作者的时代,是诸侯国上升独立的时期,而西周末期幽王不正是被诸侯国君联合西戎的进攻下被杀,导致西周灭亡。《周易》作者应是生活在西周后期,作者看到的是诸侯壮大,强大的诸侯并不听命于周王。众诸侯犹如“群龙”,那么,“见群龙无首吉”就体现了作者的政治向往。并不是一龙为首的天下,作者希望的是“君子”共治天下的政治。

    总之,《乾》是《周易》里的第一篇文章,所论述的也是首要的政治问题。即“天下”如何来治,有什么人来治的问题。作者站在时代的前沿把脉政治,提出的政治理念“群龙无首吉”。也隐含着反对霸权,向往的是“君子”之间和平共治,达到天下太平。然而,《周易》一书的哲学思想被后来王权专制思潮所遮蔽。因为《周易》一书里的君子共治的哲学思想与王权专制思想是项背的,所以巫术迷信和王权专制思想里一次次把《周易》扭曲成卜筮工具格式,意在遮蔽其政治哲学思想。

    我们通过《周易集解》里对《乾》卦内容注释来看,即使后来又进行过篡改,用数字带替以前所用《周易》里的名称作为繇题而变成爻题。无论将原创《周易》一书篡改成何种格式的外包装,但并没改变《周易》一书里的文字内容。其每篇文字还是那么多,其思想内涵也不应、也不能依外包装而改变。即使是数字爻题的《周易》外在形式,本无法改变文字上的思想内涵。可事实上因今本《周易》的外观形式而产生的所谓“易学”,却象蝼蚁啃噬着《周易》文字思想的精髓。使《周易》遍体鳞伤,体无完肤,更使人们越来越无法认识《周易》。正如从《周易集解》汇编汉唐多家对《周易·乾》卦内容的注释,我们通过那些解释,就能看明白其内容的含义了吗?不但不能,而且是更加的糊涂。这就是帝制里面对今本《周易》而生发出的一个学术怪胎——“象数理学”。

    那么要问,现传承的是卦爻数字格式《周易》文本,而产生的“象数”易学。若是传承下来的是春秋《周易》文本(以《周易》六十四卦符号和名称做为每卦里的几个繇题称谓),因每一繇称上既有卦画符号,又有卦名称,不知后人又会附会出什么样的易学。是不是去注释每卦里的繇辞(还是那么多少的文字),其不更加的复杂。不过春秋《周易》文本格式是没有所谓的爻数之说,只有卦象,又有繇象(每繇题里的一个卦符号上的八卦取象)和繇名称之说,像今本《周易》而产生的“象数”注释法,难不成繇称式《周易》(春秋《周易》文本)也通过外在格式而产生出“象象字”(从一卦里的卦象和每繇题里八卦取象和繇名称含义,既取象又取字义而注释其繇辞内容)易学吗?以一书里外在格式而产生的学说,去解读书中的文字内容,却是中国帝制时代里的特有,也是世界学术史上唯一奇葩现象。用个不恰当比喻,犹如人的各种不同穿带(外在形式),而通过其穿带去解读各种人的人生内涵吗?能解释通呢?正如通过《周易》一书卦爻数字格式而产的“象数”易学,最终是不能对《周易》一书文字内容解读出真实的思想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