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玄幻奇幻 » 赋植 » 第二章

第二章

    咕咕——咕——

    夜色渐渐清朗,薄光中勉强能看清四周摆设的轮廓。

    饶是有千般不愿也得在清早离开客栈。

    赵庆摸黑拿过柜子上的斑鸠钟,在木制的斑鸠钟上摸索片刻便找到了鸟腹上的机关。

    “咕咕”声戛然而止,四下一片寂静。

    秋风爽朗微凉,披上件外衫,推窗向外看去。

    客栈周遭只有零星几户人家,门口的灯笼是夜色中唯一的光亮。约莫还有一刻钟,天际就会满满升腾起熹微的光亮。这时踏在官道上便能借着天光尽早赶到家中。

    柜台后,伙计卧在躺椅上,睡得迷迷瞪瞪。

    睡眼惺忪间,远远看到啃着酿饼的赵庆,打了个哈欠便又陷进了梦乡。

    赵庆拢了拢肩上的蓝布行囊,一脚跨出店门,叹了口气。

    若非年节,晚些时候会有商户到村中拉货,捎带上一程自然不成问题。眼下正值祭月节,接近20公里的路程只能靠走的,紧赶慢赶也得晌午才到家中。

    唯一庆幸的是,这条路属于官道,青石铺地,比起山路泥路好走太多,也有能歇歇脚的地方。

    远在县城学堂读书,往返一趟就得费去三天,但祭月节和春节两个大节是必然要回家的。

    今年的祭月节不太一般。

    卫家送进宫里的娘娘年初头胎,生下个儿子,算起来是当朝皇帝的长孙。本就以独一无二的冶铁工艺闻名,这回攀实了皇亲,西地卫家洼更是声名大噪。

    今年的祭月节,明阳王更是从皇都来到他们这个小山沟庆贺。

    信上说,自从这皇子满6月赐了名,卫家家门口的门槛都换了几轮了。

    赵庆起先觉得,多少有些夸张的成分。

    官道石板尽头是四通八达的土路,往卫家洼方向的格外出挑。平日里卫家洼只有商车往来,车辙印记多不过几道。

    这会儿土路上车辙道道,远远望去像是织机上的经线,密密麻麻延伸向远方。赵庆驻足呆愣了好一会儿。

    卫家洼不过是以卫家为核心,山洼中的一个小村,背靠乌髻山,一条湍江支流横贯而过,依山傍水也算是个好地方。

    卫家本家位于湍江边上,到现在已经是数百代的大族,专做制船生意。战火纷飞的时候,一艘卫家船在典当行中轻轻松松卖出万两白银。

    这卫家洼中的卫家,传说是卫家从前有一支系,分了家后花重金扶乩问道。

    听从天意,变卖原本手中皇城脚下的铺子,举家搬到这山沟沟里。砸重金开矿炼铁,上下打点,做了几代才初见气候。

    起初赚的都是些辛苦钱,转机得从前朝末年说起。

    前朝末年动乱连连,外有西匪扰境,内有起义烽火。末代皇帝又是个失心疯的,为了从源头上杜绝内乱,发了告示称:一只铁匠右手换5两银钱。

    有这等发银钱的好事在动乱时期本应来者众多,可惜平民百姓识字不多,文人墨客又不屑于做这等事。

    一些高门大院中打杂的仆役消息灵通,又不乏心狠手辣的。起初和衙役里应外合拐了不少铁匠。等到消息传开铁匠早跑没影了,便拿了几文钱骗些智力不足的乞丐断手。

    也不知道是谁拿这件事编了个朗朗上口的童谣传唱。传到了上头,买手的生意被叫停,又杀鸡儆猴走了走形式,这事儿也就这么过去了。

    可这一年下去,哪里还有铁匠。

    据说当时埋断手的枯井,到了现在还有血腥味儿从封实了的井盖飘出来。

    得亏卫家洼位置偏僻,来往的都是信得过的熟客才免此大劫。

    后来,一支起义军不知从哪里得知卫家洼所在,来了位厚脸皮统帅。扎在村中吃百家饭,与卫家家主从酷暑三伏谈到严寒三九,才终于得到首肯。

    恭恭敬敬拿来了数车谢礼。至于交到卫家洼手中的图纸,竟是随着机巧家一同消失的“炀芯炼壳图”。

    炀芯,以炀草锻炼烧制成炀油,灌注在特制的铁壳中,机关运作便能吸风吐火,像心脏般跳动。

    嵌入甲胄之中,拈花之力能碎避云古树;安入机巧中,可免去牲口饲育之劳。

    凭借着炀芯,机巧家在田间皇室游说,颇受爱戴,一时风头无量。至于机巧家的消失,众说纷纭,在最辉煌的时刻机巧家的事迹戛然而止就多少带着点奇幻色彩。

    得到这份传说中的“炀芯炼壳图”后,卫家抄录多份储藏在家族藏书阁中保存,随后组织村中匠人进行芯壳炼铸。

    得亏卫家洼从前是为几家顶尖的珠宝器物商行打样的,有些技艺傍身。饶是芯壳精工细作108个部件各司其职必须严丝合缝,琢磨了月余,卫家洼便诞生了第一枚芯壳。

    到了赵庆这一代人,卫家洼的炼壳工艺大有所成。产量稳定,品质过硬,卫家办事又低调,卫家洼的日子也就稳当。

    卫家洼从清贵到显贵得从那位娘娘说起。

    娘娘是卫家的嫡出小姐,四岁时被宫里的人看中,自此从未回过卫家洼。在和太子订婚后西地卫家洼的名声渐渐传开,到现在这位娘娘诞下皇嗣,卫家洼的名声彻底扬开了。

    赵庆住店时递了文牒,闲时掌柜小二看到他户籍在卫家洼,多是会唠上两句,感叹卫家洼是个好地方。

    的确,卫家洼近来几年生活水平突飞猛进,是件有目共睹的事。但卫家的谨小慎微,也是更上一层楼。

    家中婚丧和他们这些村民差不多的制式,衣着也不过是纺得细些的棉衣。也就当年娘娘出嫁时作为娘家摆了个长桌宴请全村吃饭。

    “今早天没亮,你爹就被喊去帮工,吃了饭刚歇下。”

    赵母端了碗糜子窝头出来,在桌边坐下。

    “怎么那么早。”

    赵庆饿得慌了,随手扔下布囊,掸掸身上的灰尘,抄起筷子就夹个窝头往嘴里送。

    相较于疑问,更多的是惊诧。

    娘娘出嫁不过日上三竿才去帮工。

    那一顿是大鱼大肉山珍海味,连过年都没吃得这么好的,映象实在是过于深刻。今天这么早去帮工那得是个什么阵仗。

    “早是早了点,不过这回亲王都到村里来了,制式上讲究些再正常不过。”

    “亲王今天来吃宴怎么也没见到什么车架。”

    一路上冷冷清清属实不太像村中来了位大贵客的样子。

    “卫家里头采买的说是上周便悄悄来了,一直在卫家住着。”

    “难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