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P社玩家勇闯大明朝 » 第23章 光明正大的当官分银子

第23章 光明正大的当官分银子

    每一株小草都有钻出泥土的梦想;每一粒种子都有长成参天大树的梦想;每一只蝴蝶都有冲破茧飞向天空的梦想。但梦想终究是虚幻的,不去实践,它永远都只是个不可能实践的梦。

    -----------------

    在大明朝,甚至整个皇权时代,当官是为了啥?儒教的个人品格教育搞了一千多年的成果,依然是为了功名利禄。

    什么忠孝礼义,什么天下苍生,都是为了获取分配权力的资格,所裹上的遮羞布。

    但古往今来,能够赤裸裸地,不加掩饰地,把当官跟挣钱画上等号的,李自成是头一个。只要你认准了事项,问牛丞相要一份预算,就可以回家召集幕僚赞画方案,然后交给李丞相评估和监管。等事情了局,考核完毕,剩下的银子就可以搬一半儿回家了。

    老牛的预算给的很充足,起码礼部主事王芝朴拿到的项目是这样。一次出使“大清”,准备了60万两银子,以漕粮换算,这可是240万石粮食。

    王大人一回家就钻进书房,叫上师爷和几个同乡举子开起了闭门会。

    众人传阅着一份雕版印刷的《通藩建州封贡及赎回洪承畴事》,按照道理,这种事项,要么口述,要么手写,怎么还用得上印刷了呢?这得是准备了多少份?

    从上到下,全文不过数百字,却看的几人热血澎湃,激动异常。

    一个是承揽任务的资格“极低”,只要是七品及以上进士官员就行。二一个是,收益巨大,不但官升正三品礼部侍郎,而且按照封贡惯例,60万两银子顶多也就“实费”20万两。这要是去了洪承畴的赎金,少说能分15万两。

    以一个正六品主事的捞钱速度,要攒下这么一笔身家,少说也要花费二十年。相当于奋斗一次,打平辛辛苦苦一辈子。

    要不是师爷和两个同乡没有资格,估计当场就得打起来。

    王大人从头至尾,讲述了一遍今天金銮殿上发生的事情,又强调了面临的竞争态势。要求大家抓紧时间,求真务实、稳健可行地,编撰一份竞标文书。要是拖晚了,估计这金娃子就是别人的了。

    跟王大人同样的情况,京城里至少同样上演了两千多遍。

    银子!银子!银子!

    能让兄弟反目、夫妻成仇、父子相残、师徒对立的银子,能让良人下水、让倡优添香、让高僧迎客、让好汉低头的银子。

    这是一笔能撩动佛心的银子,能让整个京城沸腾的银子,能让道德天尊们放下体统的银子。

    大同总兵姜襄,自从跟了李自成入京,就死了再上疆场建功立业的心。老老实实呆在兵部五军都督府的官衙里,等着大将军给自己封官荣养。

    可是现在,他也心动了。“新辽饷”400万两银子,这块肥肉,以前可都是国公和尚书的禁脔。现在拿出来公开招标了,岂不是自己也有机会?

    防住北虏入寇,修那么多城堡干什么?只要给他120万两银子,他有绝对的信心,守住宣化和山海关。至于宁锦,要那个吞金兽干什么?

    这要是是弄成了,一年140万两银子的抽头。还喝什么兵血,玩什么空饷?直接少赚点,自己赚100万,拿出来200万两银子打造防线,稳妥。

    跟这位总兵同样心思的,还有京城所有参将以上武将和兵部带过兵的所有七品以上文官。

    老牛十项“项目书”,总计印了五千多张,散朝之后,半个时辰内,一份不剩。可见,崇祯官员们的拳拳报国之心是多么热烈!

    前面高兴的是牛金星,后面痛苦的就该是李岩了,老李要负责审定每一个竞标人给出的方案并对后续实施项目监管。不过老李也不愁,他把这个任务下放给“参议府”了,发愁的应该是,带着女伴儿当官的陈明义陈议长大人。

    又一次被当成NPC,陈明义觉得有点现世报了。好像这个项目激励制度,是从他递给李岩《参议府组建办法纲要》开始的,李岩现学现卖,变成大将军府新政,项目发标制度了。

    果然,抛向天空的每一粒石子,最终都会砸会地面。

    自己这参议府,桌椅板凳还没置办周全呢,就要接手这么一项前所未有的复杂工作。得赶快招人了,要不就是累死,这活也没法干。

    前一天贴的招募薪水,才五两银子一个月。如果是放在万历之前,那确实算是待遇不错。不过,在通货膨胀的崇祯末年,一个久居京城备考的举子,一个月的挑费,就已经超过六两。

    招人,一个是给官,一个是给钱。

    参议府的官,眼下看起来不如六部五寺的官“正经”,能有多少油水,尚未可知,应该不够紧俏。那就只能“金诚所至”了,开闸放水,把月俸提高到20两银子。也别等着人上门投帖子了,直接上门办公。

    京城贡院周围,遍布着四十来家客栈。是专门为进京赶考的士子们准备的。理论上来说,从崇祯元年开始,几乎所有北方地区的举子,都可以因为家乡发生民乱,报请在京师入籍备考。

    这个政策,最大的受益者,就是贡院周围的客栈老板们。

    一直以来,天下第一贡院,那就是南直隶贡院。每年春闱时,可以聚集近万名参加考试的学子。这个记录,终于在崇祯十一年,被北直隶顺天府京城贡院打破了。据说那一年,北方七省加南方过来参加进士科考试的,足足有一万两千多人。

    陈明义唯一见过的现场招聘形式,就只有校招。有样学样,一个棚子、几块告示板、几百份招聘表格、弄几把对谈的椅子。

    手下张鼐带着人挨家挨户去客栈敲锣读告示,攉拢的真叫个鸡犬不宁。

    等新朝恩科的举子们,也都是看热闹不怕事儿大的年轻人,听了动静,三五成群,渐渐围了过来。

    这家伙可就不好受了,人群里他一句、我一句,现场嗡嗡嗡,陈明义扯着脖子喊半天,也没几个人听清他说了什么。

    “老张,让他们安安静静地排队,今晚我请口外羊肉!”

    自己犯了经验主义和理想主义的错误,真正有实践经验的,还得看军人。张鼐出手,一顿铜锣乱响,加上兵丁们的一顿推搡,不出十分钟,贡院门口拍好了一千多人的队伍。

    “20两,20两一个月;当官,七品文官。会官话,有秀才功名,无沉疴在身,即可报名。”

    哗.....!

    这帮泥腿子干啥,这是新朝要卖官鬻爵了么?那还开不开恩科了?买个七品官,一个月交20两,那不就可以回家交差了,便宜啊!

    “我出四十两,给个县丞、主簿就可以!”

    “我出五十两....!”

    “我也出五十两...!”

    混蛋!一群混蛋!老子是来招人的,不是来卖管挣钱的!

    “当!当!当!当!....”又是一阵密集的铜锣声!

    “安静,是他妈我给你们每个月20两!”

    众人有点纳闷,“还有这好事儿?”

    经过一阵错有错着的折腾,众人总算明白了,是正三品的新朝参议总长大人驾临,亲自招募参议府各级参议,月俸20两,起步七品官。

    这下子现场更如沸油泼水,来抢报名表的,差点没把陈明义踩死。

    -----------------

    下一场陈明义就有经验了,直接叫书院的山长维持秩序,宣读告示,然后留下报名表格和面试地址。顺顺当当走完流程。

    如是几次,一天的时间跑遍了京城举子汇聚的几大场所。

    到了下午,自然接着是陈明义请客,吃羊肉。

    陈圆圆这一天,就跟个鹌鹑一样,紧紧跟在陈公子背后,生怕被谁一把掳走。太特么吓人了,以前温文尔雅、谈吐非凡的士子,一说当官就跟疯狗一样。

    驱动大明朝科举精英的,原来是官位和银子,也可能,从来就是官位和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