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都市言情 » 重回1982:山里出了金凤凰 » 第八章:废物再利用

第八章:废物再利用

    还没到5点,李谦国就醒了,可能是年轻的身体还没适应老年的生物钟,他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睁大眼睛,瞪着上方斑驳的天花板发呆。

    试了十几分钟,实在睡不着,李谦国小心爬起来,带上门出去。

    周文娟住的的房子离小商品城不过10分钟的路,李谦国一路晃过去,清冷的街道越接近目的地越热闹。

    等到了门口,已是一片繁忙的景象。

    货车来来往往,上货卸货,忙忙碌碌。商品城里也已经开了一半的灯,晕黄的灯光落在门外卖早餐的三轮车上。

    散发香味的蒸汽盘旋缭绕直冲肚饿的李谦国。

    “老板,5个肉包,三碗豆浆,两碗咸的,一碗甜的,装袋子里。再来三个鸡蛋。”

    李谦国付了钱,抓起一个包子,三两口咽下肚,又捡起一个,慢条斯理嚼起来,“老板,刚过5点,这里就这么热闹了?”

    “那可不是,自从小商品城建起来,关门后都不带停的。”现在没人,老板也乐得陪聊,他伸出五个手指,“听我一个在里面开店的亲戚说,整个商品城一天的营业额50万。”

    50万在米价不到2毛、豆浆只要5分的年代那可是一笔泼天巨款。

    冲着这份巨款,谁不想上来分一杯羹?

    “老板,我打听一下,里面都卖些什么?”

    “什么都有。”老板大手一挥,自豪道,“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你买不到的东西。”

    “谢谢老板,生意兴隆。”

    回去的路上,李谦国心里有个大概的想法,具体还要等市场开门,实地考察后才能定下来。

    早点送回去,三人吃过,也就差不多到商品城开门的时间。

    “谦国哥,你们去逛,我去找红袖章开条子摆摊。”周娟文提着行李箱指市场门口的小亭子,“你们出来再找我。”

    “走吧,谦宏。”

    ……

    现在的小商品市场跟后世差不多,大到家具,小到针头线脑,囊括了衣食住行各类百货用品。

    跟后世不同的是,区域划分没那么仔细,几乎所有的品类都混杂在一起,在这么繁多的品类里找自己需要的东西,不是件容易的事。

    “谦国哥,批发哪些回去卖?”李谦宏跟着李谦国逛了一圈,也基本了解了情况,来这里都是批发带回去。

    譬如一个发夹,批发价是2分,30个起批,但卖价在8分,足足赚了四倍。

    如果他们所有的钱都批成货,运回去,翻四倍就是300多块钱,几年的生活费都在了。

    想到这,李谦宏心里更加火热,恨不能现在就能把货扛回去。

    原本,李谦国也是这个打算,但实地考察后,他又有了另一个想法。

    周娟文做的生意就是从批发市场里拿货,然后再零卖给那些只要单买的人群,赚中间的差价。

    赚的确实不少,但只限于在乌伤,一旦出了这里,还是会有红袖章打着各种名头,吞货、罚款,说不定到最后,本钱也被填进去。

    “谦宏,逛了那么久,你觉得哪些东西赚钱?”

    “这还用说,那么多摊位前,卖那些小发饰、小装饰的店里人最多。”

    确实,相比其它摊位,这些摊位前人就没有停过。

    “利润呢?你有关注过吗?”

    刚才李谦国注意到,李谦宏旁观的时候,仔仔细细听了客户和老板间的对话,这些细节他不会漏。

    李谦宏回忆道,“装饰品出货量确实大,但算起利润,布匹的利润更高,可谦国哥,我们进布匹回去不好出手啊。”

    不说体积太大,就凭他们手上这点钱,也进不了多少布,根本没办法跟供销社竞争。

    “所以,我们要当他们的批发商。”李谦国抬手遥指挂着布的那些摊位。

    “啊?”李谦宏轻叫了一声,“谦国哥,我们哪有这个本钱?”

    “谦宏啊,生意上有个手段叫四两拨千斤、空手套白狼,去了地方,我们自然就有了本钱。”

    至于为什么选布,买早餐时的观察加上转了一圈市场,李谦国发现,为了弥补运输损耗,布往往会多装几匹,这样到了市场后,完好无损算作损耗的布料会被当场出掉,根本不愁卖。

    1匹是卖,10匹也可以卖,只要去了源头供应地,可操作的空间那就大了。

    恰好,记忆里,还真有一处源头供应地是80年代做生意那群人在一起讨论过的,一个阴差阳错加上不服输的年轻人,带领整个谊镇走向繁荣。

    ……

    “谦国哥,按你的要求买了簇新的棉袄和外裤,那个老板娘我熟,便宜了不少。”周文娟递给他们两身衣服。

    “你们真的要去鹿城?离过年不到20天了,随便弄点小东西回去卖,那也是盆满钵满的,何必跑那么远。”

    “是啊,我也这么想,可谦国哥说什么四两拨千斤。”

    “那确实,我信谦国哥有这个能耐。”周娟文一听是李谦国说的,连忙改了口风,“到时候我可要叫你们两个李老板了。”

    “先借你吉言,娟文,你叫我声哥,那我就再多嘴一句,年边正是摊位空缺的好时候,该花的钱得花。等你有了摊位,说不定我们哥俩还得求你办事呢。”

    留下这么句话,趁周娟文思考的档口,两人已经上了一辆去鹿城的车。

    商品城这里,去哪的车都有,凭李谦国左一句哥又一个姐,再加上一点小恩小惠,两个人转了几趟车,最终到了鹿城谊镇。

    相较于丹丘各镇的冷清,谊镇就热闹很多,不时有船载着布离开。

    记忆里那种面料叫腈纶,是由废弃的腈纶废料再纺织制成,价格比腈纶便宜不少,使用上没有区别,一现世就造成轰动,同时也成就了谊镇,创造属于80年代的奇迹。

    现在李谦国要做的是,找到愿意为他加工制作这种面料的家庭作坊。他趁先机赚一笔,利润都是以几十倍计的。

    根据当地人的介绍,李谦国领着李谦宏朝桥的另一边走,那个织户的手艺代代相传,从清朝起在谊镇就是出了名的。

    两人走到门口挂有葫芦那一家,大门紧闭。

    “铛铛铛…”李谦国敲响挂在门上的铁环,“有人在家吗?”

    没声。

    他又试了两次,还是没人应声,看来确实没人在家。

    “你们找谁?”

    一个约15岁,瘦弱矮小的半大男孩站在坡道下,挑着担子,警惕看着他们。

    “陈师傅住这里吗?”

    “找我爸什么事?”男孩挑担上坡,随意丢在门前,里面的碎布条跟着跳了两跳。

    男孩伸手拽了下门,没拽开,一屁股坐在门旁的石墩上,瓮声瓮气道,“我家已经不接少于一匹布的委托了。”

    李谦国对纺织不了解,他也不知道不到70块钱到底能买到造几匹布的原料。毕竟隔行如隔山,食物原料的损耗跟面料根本不相通。

    不过这也难不倒李谦国,毕竟做了那么多年生意,察言观色的本事还是有几分的,眼前这男孩明显有心事。人在情绪低落的时候,警戒心也会相应降低,从他嘴里套出几句,也够他跟主家沟通了。

    “弟弟,你这废料是怎么回事?”李谦国双手插进里面摸了摸,手感很熟,但太散碎了,实在分辨不出到底是什么。

    “哎,别提了。”男孩重重叹了一口气,“我爸让我去买废棉布回来,我不认识,买了腈纶废料,退也退不了,留下又被念叨…”

    听到这,李谦国的眼眸微动,心里震荡,面上仍挂着和善的笑。

    无心插柳柳成荫,还省了中间磨合的环节,直接找到本尊了。

    “弟弟,你有想过,同样是废料,棉布可以重新利用,腈纶废料怎么就不能废物再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