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玄幻奇幻 » 吾妖欲成仙 » 第四章:小离

第四章:小离

    “好可怜啊”!

    这是围观群众的感叹。

    一位扎着两只冲天辫的姑娘匍匐在中年妇女前,止不住的抽泣。

    “娘”。

    风尘仆仆的幼脸上布满道道泪痕。

    卖身葬母。

    不知道是谁为这小姑娘出的主意。

    见城主前来,围观人等纷纷避了几步,让出一条道来。

    见此情形,城主赵鸣眉头微皱,道了一句:“这是何事?谁家闺女”?

    有人道:“城主,听说是来寻亲的,不知道是哪位养的外房。这不是妇人重病,想要为这个女儿寻个名声归处,可没想到天不遂人愿,就在这倒下了,我也见她可怜,只能为她出个主意”。

    女孩抬手擦了擦脸,想尽量让自己干净一些,可灰尘伴着泪痕,如此一来,便显得更是花了。

    她依旧没有说话,一位五六岁的女孩突然遭逢厄难,唯一依靠的亲人就此离去,她实在是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现如今,唯一能够期盼的就是那位未逢面的父亲。

    可那位父亲姓甚名谁,娘亲从未对她说过。若不是娘亲突然重病,甚至可能一辈子都不会相见。

    所谓期盼更有点像天方夜谭

    “买了她吧,我少个书童”。

    除了可怜之外,赵一尘愈发觉得这位小女孩像极了奈河桥上的孟婆。

    无论是骨像还是双眼,都太像了,很难不让人怀疑她便是孟婆转世。

    “孟婆也算是被自己牵连,若是真的,就当赎罪,靠着城主总好过被青楼买去;若是自己一厢情愿,那就当做一件善事”。

    赵一尘心中这般想着。

    小女孩却已经抬头看着他,泪汪汪的双眼中九分感激,一分好奇。

    城主站在一旁,并未表态,当围观人等的目光都已聚集到他的身上。

    他是城主,在堰塘关内,没有人的地位可与他匹敌,若他真能收下这位小女孩做一尘的书童,对这位小女孩来说也确实是一个极好的归宿。

    “你确定”?

    赵一尘点了点头,“我觉得她很好看”。

    一言惊诧在场所有人。

    难道不仅仅是书童这么简单?而是想要买一位童养媳?

    对富贾高官而言,为自己儿孙买童养媳并不是一件丢脸的事,可对于市井百姓而言,却是一件值得津津乐道的谈资。

    赵鸣身为城主,听到赵一尘口出狂言,先是一愣,而后双颊微微有些发红,有点下不来台。

    若是按照以前的性子,他一定会让下属好好安葬这位外乡人,然后为小女孩寻个好人家。

    可今天大不一样。

    五年以来,赵一尘与其他小孩不同,从未在父亲面前撒过娇,也从未吵着闹着要去父亲办公的府衙耍耍,更没有向父亲提过一次要求。

    这是破天荒的第一次,是为了一位小女孩。

    无论是一片善心,还是真的贪图“美貌”。做为父亲的赵鸣没有任何拒绝的理由。

    “爹,现在可以带她回家吗?我饿了,她应该也饿了”。

    饿了,当然是鬼话。他只是觉得人越来越多,将他围在中间,呼吸变得越来越困难而已。

    “可以”。

    简单的两个字,表明了城主的态度。

    随后找到棺材铺老板,定了一副上好的棺材与丧服。找到风水先生,寻了一处好地,又找到葬婆,为妇人上了殡妆。

    安排妥当之后,明日上山。

    小姑娘一路上一言不发,城主也一言不问,只是将她背着,回到了赵府。

    城主夫人自然有些奇怪。城主细细解释一番后,城主夫人便带着那位姑娘洗漱去了。

    但赵一尘心中那股不详的预感越来越强烈。

    才一天的功夫,府里的仆人已不见了大半。

    平日里总喜欢偷摸打牌的赵三不见了,喜欢摆弄花草的管家不见了,喜欢逗猫的玉姐姐也不见了。

    偌大的赵府,好像就只剩下他们一家三口,还有那位刚刚买来的小姑娘。

    赵一尘并未如往常一般回自己的小院,反而直接来到父亲的书房前。

    书房里点了几盏灯,宛如白昼,一位粗壮高大的人影正站在灯前。

    他推门而入,这应该是他第一次进父亲的书房,如果他没有记错的话。

    城主回头一望,手中那封信已烧了大半。

    “有什么事”?城主一脸愁容,可面对这位首次入书房而来的亲儿子,总算还是开心了些许。

    “玉姐姐不见了,赵三也不见了,管家爷爷也不见了”。

    赵一尘的意思很清楚,他想要知道赵府到底发生了什么?或者说赵府即将要发生什么?

    面对赵一尘突如其来的问题,他竟一时语塞,不知该如何才能回答。

    晚风清率,明月如盘。

    良久,城主说道:“五岁年纪,观察的便如此细致了么?这可一点都不像我,我五岁的时候还在撒尿和泥丸”。

    赵一尘这才意识到好像自己表现得太过成熟了一些,无论是语言还是刚才的神情上,确实像一位大人。

    “跟我来”。

    城主再一次牵起了赵一尘的手,穿过书房,便是一个小院。

    小院很是精致,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兰花,屋内却奉着一尊灵位,灵位之上便是一副画像。

    画像上的人侧着身子,头戴一圈花环,露出半边脸来。

    “这是你的母娘,也是我的原配”。

    赵一尘知道,她的生母本是侍女,颇受母娘恩典。母娘临死之前,执意让爹取了娘亲,为赵家开枝散叶。

    爹应允了,娘亲答应了,才有了自己,才有赵一尘。

    “年轻时,你母娘跟着我,没少吃苦。后来在一次意外之中救了当朝三王子秦时,在三王子力保之下,你爹才能坐守堰塘关几十年。可几日之前,未央城传出丧讯,秦威帝崩逝,次日,大王子暴毙,二王子受众臣爱戴,已登基上位,号秦武帝”。

    “秦武帝与三王子本就水火不容。登基第二日,便已废除三王子爵位,圈禁在府,朝中三王子素有来往的大臣一一罢免充军,无一幸免于难,过几日圣旨一到,堰塘关城主之位定然不保,今后恐怕不能陪伴在你与阿九身边,你很懂事,有些事情要帮着你娘”。

    树倒猢狲散,三千年的时光里,赵一尘不知见了多少悲欢离合,本以为可以只身置之事外,到头来还是免不了此等凡尘琐事。

    “也不知道你到底有没有听懂”?

    苦笑浮现在城主那沧桑的面容之上,赵一尘有些触动,“爹,别把事情想得那么坏”。

    又是苦笑,更是自嘲。

    城主点起三根檀香,让赵一尘跪下。

    “五年以来,有我在,所以从未让你祭拜。可往后若我不在,每年清明与九月初一都要记得去,她的灵位在这里,衣冠冢在城外的断指山间”。

    为平缓爹心情,也为了让自己看起来很有孝心,赵一尘对着手持三炷香朝着这从未谋面的母娘叩了三拜。

    清晨微雨,有些凉。

    几声金锣,几声燥鼓,几声唢呐。

    六位抬棺人齐齐上山。

    一串红鞭之后,小姑娘盖上第一抔土。

    很快,一处新坟在断指山间出现。

    自此,母女阴阳相隔。

    小女孩在一旁看着,有些发呆,怀中有一白色布兜,是娘亲生前遗物。

    银镯,金耳。

    其中,最贵重的便是这两样东西。

    可对小女孩来说,有一样东西不是遗物,却比这银镯金耳珍贵万倍。

    那便是娘亲的一副素描。

    这是城主赵鸣特地嘱咐过的,画师也格外用心,不敢有丝毫的差池。

    几年之后,当记忆模糊,此画像便是唯一纪念。

    无论是画像还是那银镯金耳,城主借去了好几日,询问堰塘关内有名的望族,却没有得到一点有用的信息。

    想来也是,有能力包外房的,自然是不差钱的主,不差钱又不想认,唯一的解释就是那男子胆小怕事,只敢偷偷摸摸。

    可如此胆小怕事的主,就算是再见一面,又哪有胆量来认下这个外房之后呢?

    更何况

    在此之前,城主并未报什么希望。

    在此之后,城主彻底丧失希望。

    城主夫人将画像还有那银镯金耳收好,交回给了那位小姑娘,“小离,今后你就姓赵吧,好不好”?

    其母并未冠姓,她自然只知道自己叫小离。

    小离点了点头,“我会好好照顾少爷的”。

    她很乖的将东西收拾得井里有条,不仅是这画像,还有赵一尘的那所小院。

    衣食住行,有了小离,好像一切都是水到渠成。

    赵一尘很满意,城主夫人见小离如此勤劳,心中却有些不是滋味。

    几日后,堰塘关中来了一位钦差大臣,钦差大臣带来了一道圣旨,“堰塘关城主参与党争,证据确凿,,贬至东罗森林为仆,家私一律充公,永生不得录用”。

    赵鸣接旨,并咏叹皇恩浩荡,未罪及家人。

    此罪,确实比传闻中的要轻些,估计秦武帝也是害怕太过用力,导致官逼将反。

    当日,赵鸣被戴上镣铐铁枷,与其他罪臣一同押送东罗森林。

    走之前,他说的最后一句话便是:“一尘啊,在堰塘城哪都不要去,龙虚道长见你天资不错,曾答应过,待你十岁,便会亲自领你上青云山”。

    走之后,城主夫人以及赵一尘便迅速的被赶出赵府,在城内寻了一所小院住下。

    这是城主留下的后手,不至于母子二人连落脚的地方都没有。

    可除了这间小院,一无所有。

    小院有些破落,猪圈柴房都有些落雨。

    城主夫人褪下了华服,穿着粗布麻衣,拿着铁锤,一点一点都锤严实。赵一尘看着,着实有些心痛,动用灵力悄无声息中为娘亲帮忙。

    只是他才五岁,内息并未深厚,妖丹不知为何又被封印,才将一会,就已累得满头大汗。

    忙完一切的城主夫人见他这幅模样,心都快跳到了嗓子眼,小离眼疾手快,立刻端来了热水,又拧了条热毛巾。

    赵一尘这才感觉到舒服了些。

    自此以后,城主夫人便靠织布、养猪、种菜维持三人生计,虽说有些苦,但一家三口却也其乐融融,尤其是书童小离,每日从书院回来后,便是帮着洗碗、织布,甚得城主夫人心意。

    而赵一尘,依旧很懒。

    书院之中,有诸葛先生的戒尺,他始终要畏惧几分。可回至那处小院,他总是喜欢躺着。

    春日,他躺在院外闻花开。

    夏时,他躺在院前看繁星。

    秋日,他躺在院内品落叶。

    冬时,他躺在窗前触白雪。

    活得依旧像一位高官家的公子哥。

    如此,又是三年。

    三年之中,城主夫人在邻居口中也变成了九夫人或者小离娘。

    她的身材也严重走样,小臂粗壮了不少,肚子上的赘肉也多了不少,眼窝更加深陷,鬓边已现白发。

    变化最大的还是脾气,三年之前,她温文尔雅,不是大家闺秀,却有大家闺秀那般气质。

    可如今,却火爆的很。

    她站在街口,一手持着菜刀,一手拿着砧板,菜刀一敲,发出吭哧吭哧的响声,“哪个挨千刀的,生儿子没屁眼!哪个挨千刀的,祖宗坟都被刨了!哪个挨千刀的,吃了上顿没下蹲!哪个挨千刀的,断手断脚断子孙的!……”

    极为粗鲁,有时连赵一尘都听不下去,捂着耳朵任由她骂去。

    邻居们纷纷走上街来,“小离她娘,又怎么了”。

    “还怎么?也是奇了怪了,一个尿桶都有人偷,这算个什么世道”?

    “你说会不会是那六麻子?我看他就是鬼鬼祟祟”。

    “我看不像,我倒觉得堰塘关西边那老李头像,经常来这边转,不知道在干些什么”。

    ……………………

    又一位妇女接嘴道:“可不是嘛,前几天夜里我家来了贼,还想偷鸡,要不是我男人在家,后院那鸡准没了”。

    又一人接嘴道:“是啊,小离她娘,你男人都去了东罗森林,是生是死还不知道呢,不如趁着还算年轻,还能生,找个男人嫁了吧,也算有个照应”。

    不知为何话题竟然转移到这个上面,阿九有些恼怒,“不嫁,不嫁,我男人还没死呢,嫁什么嫁”。

    说着,转头进了小院,用公鸡打鸣的声音喊道:“快起来,都太阳晒屁股了,还在干嘛”。

    城主夫人都这位宝贝儿子的态度是越来越不客气。

    “小离,走了,堰塘书院去了”。

    每当娘亲怒斥的时候,赵一尘总会带着小离去那堰塘书院,因为他真不知道究竟又是哪里惹了娘亲生气。

    但他又不想娘亲生气,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避而远之。

    赵一尘走后,小院显得有些空旷落寞。

    城主夫人的嗓门也逐渐压低,最终变成抽噎。

    当然,这一切,她不会让小离看见,更不会让一尘看见。

    默默承受,她总是习惯这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