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江渝识我记 » 書人生之虛無

書人生之虛無

    人生之有三歲,一曰少壯,二曰中強,三曰老弱。少壯之年,精強體健,好學而能思,所爾美好之年華於於此也。中強之歲,體弱漸衰,深思不濟,顧上下而不能分,外之以銳剛,內之以和順,但皆於時勢乃如此也。老弱之齡,頭斑牙墜,肌體衰而入死境,念紅塵之來往而忽寂,雖名曰其家之長者,實則一人而已矣。蓋人之有此三境,隨齡長而越貼合人生之無奈,世之虛無矣。

    古今之世,人皆求之以慾利,而不知慾情之終者,其虛無也。慾利者,名利也。系人之生也。人若無慾,則世已無人可論矣。其名利者,有內外之慾。內慾者,即情慾也。情慾之所以傷人,其一色字,人皆有之。故夫子言:“人有三戒,少時戒色,……。”何所不是,夫子能察情慾之害,而未說之以利,其利者,衍子孫,親夫婦,於家和焉!興焉!此內慾也。名利之於外,求功建業,既顯耀於當時,揚名於後世,此仁人君子皆賴此二字以求也。然老子言:“大道廢,有仁義。”繼而有言相論,“聖人不死,大盜不止。”何乎?世分兩端,其陽有陰,陰中有陽,人人皆求之以仁義,則皆不仁不義也。仁者,其無敵是也。惡者,其見惡是也。未見其惡,焉知其仁?未知有仁,何知其惡?蓋善惡皆人心所化之,處眾人之厭惡則為惡,見世之惡而知其善,人之所能利他者,遂人心能觸動,而識善。人之所不利他而害者,而識惡,此人人皆能知之。其讀書之於不讀書,皆是如此。但善惡之分、善惡之識,究是處人群之中才能得之矣。一人之世,無論何言何行,皆善惡未能分也。故名利者為他人之利,則善。不為他人之利而害者,則惡。此世理之道莫不如此,惡處人群中,惡才乃見其真淨,此人慾之如此,而外慾為名利之為善惡,不過求生而已矣。

    外慾與之內慾者,皆人之自本心而發之,發與不發,其境遇也。隨勢而向上,而內外之慾皆然。若非,皆不能成矣。處下者而思上,上者觀天而疑辨後世,是故皆可求而不得乃情不得已,奮發向上而不能,自怨以是哀,哀之而慾空,故有之而不念,念之常不有矣。有即是無,無即是得,是佛家之所謂覺,而無復可煩心也。雖世理之是如此,但無不爭則為死,慾之必然為惡,此天道也。無一人而可改之。為人之處其三境者,其善惡之識乃一生之日課也。其生之有無,無之而有,有之而爭,爭之不能,不能而傷,是之於無,此人也。此人生之旅程也。有無之道,於人心,既終為無,胡寧乎不為有也。見世之不同,人各有其爭,至之於得失,各有其所,何乎發之矣。何乎發之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