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横看春秋纵战国 » (三十)韩原之战

(三十)韩原之战

    公元前651年,在秦穆公的扶持下,晋公子夷吾继位为晋惠公。但晋惠公继位后便背信弃义,以各种理由延迟兑现对秦穆公的承诺,并在晋国内残杀大夫。

    公元前647年,晋国大饥荒。晋惠公派人向秦国祈求购买粮食,以渡灾荒。晋大夫丕郑的儿子丕豹在秦国,得知消息后,建议秦穆公不要出售粮食给晋国,并借此机会出兵讨伐晋惠公的言而无信。但被秦穆公拒绝,因为天灾之祸,诸侯各国时有发生,救援天灾是体恤邻国百姓,这是符合道义和周礼的。因此秦穆公答应了晋国的请求,从秦国都城雍邑(今陕西凤翔县)派往晋国的都城绛城(今山西绛县)的运粮船只是络绎不绝,史称“泛舟之役”。

    秦穆公作为国君,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豁达大度。在秦穆公继位后,秦穆公的一匹好马被岐山下的一群无主之民杀了分食,当时秦军把这群人抓住,交给了秦穆公发落。秦穆公看着这群无主之民不仅没有怪罪,还让手下随从分发美酒食物给这群人,并说到怎么能因为一匹马而去惩罚人呢,要不是没有食物,谁愿意去吃又腥又燥的马肉呢。等这群人吃饱喝足后,秦穆公便放了他们。被放了的这群人不再是无主之民,他们都加入秦籍成了秦民。

    因此晋惠公在没有兑现承诺的情况下,秦穆公依然粜粮食给晋国,只是不忍心看受天灾的晋国民众。

    就在秦国救援晋国天灾的第二年,即公元前646年。秦国也受到天灾,大旱使得秦国粮食产量大减,再加上前一年秦国将大量余粮出售给了晋国。秦穆公不得不求助于晋国,得到求助的晋惠公并不想粜粮给秦国,但又不想背负忘恩负义的骂名,便借机询问各大夫的意见。晋国各大夫也深知晋惠公的用意,纷纷反对出售粮食给秦国渡灾。晋大夫庆郑劝谏道,天灾无象,任何国家都有可能遇到,我们却背信弃义,不救助邻国,还抱有幸灾乐祸之心,如此以往晋国将受到惩罚,而秦国会因此愤怒。晋大夫虢射反驳道,秦国受天灾实力大减,有什么能力对晋国发怒呢,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再说我们早就背弃了对秦国的信义,给了粮食也不能让秦国放弃对晋国的怨恨,还不如不给以免增加秦国的实力。晋惠公本就无心救援秦国,而大多数的大夫也迎合晋惠公的心意,拒绝了秦国的求助。

    公元前645年,秦国在渡过天灾后,秦穆公召集国人宣读讨伐晋国檄文。晋惠公秦国所立,而晋惠公不记其恩。晋受天灾,秦国倾国救援,而晋不记其仁。秦受天灾,晋国幸灾乐祸,是晋抛弃信义。背信弃义者,是上天所不忍,秦国将讨伐不守信义,抛弃恩德的国家。秦穆公集结秦军,亲自统领进攻晋国。

    晋惠公得知秦军入侵后,也召集晋军抵御秦穆公。晋惠公先派大夫韩简刺探军情,韩简回报,秦军兵少,但士气高涨。这是秦国对晋国有怨恨啊。晋惠公明白一个普通人尚且不能连续的羞辱,更何况一个国家呢。自己三番五次的背信弃义于秦国,秦国上下倍感羞辱,自然对晋国怨恨重。但事到如今也只能出兵应战。

    为了鼓舞士兵斗志,晋惠公决定亲自率兵迎战秦穆公。在战前的准备中,晋惠公在挑选自己的战车马匹时,看中了郑国进贡的马。晋大夫庆郑劝谏道,郑国的马看似高大威猛,却是外强中干,即不熟晋人口令,又不通晋人脾性,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稍有不慎便是意外,不如用晋国之马。晋惠公没有听从大夫庆郑之言,仍然选用郑马为自己的座驾。

    在战前的祈祷中,为晋惠公在车右护驾的最佳人选是大夫庆郑,但晋惠公因为大夫庆郑的多次劝谏而厌恶庆郑,而不用庆郑,选择了自己的家仆为车右。

    公元前645年九月,秦、晋两国交战于韩原(今陕西韩城市北)。晋惠公和大夫韩简两辆战车追逐秦穆公,晋惠公的座驾避让不及,陷入泥坑无法脱离。此时庆郑驾车从晋惠公的身旁经过,晋惠公向大夫庆郑呼救,庆郑声责着晋惠公刚愎自用,不听劝言违反祷告,如今身陷困境想到了我这个无用之人,你还不如自求多福吧,说完庆郑驾车而去。

    晋大夫韩简追击秦穆公。原岐山下分食秦穆公好马的无主之民,有三百多人也参加了这次战役。这三百多人以步兵力战晋韩简的战车,解救秦穆公于危难之中。此时晋大夫庆郑赶来,对韩简说到晋惠公现在身处危难,赶快去救助晋惠公。晋大夫韩简便放弃对秦穆公的追逐,回身解救晋惠公。

    等晋大夫韩简赶到深陷晋惠公座驾之地时,看到的是已经被肢解了的战车,而晋惠公早被秦军俘虏到秦营。

    韩原之战,晋惠公被俘。秦穆公俘虏晋惠公后便收兵,退至王城(今陕西大荔县)。对于晋惠公的处置,秦国内也开始了商议,秦部分大夫请求杀死晋惠公,以雪耻晋惠公对秦国三番五次的背信弃义。而有大夫认为不应处死晋惠公,虽然晋惠公背信弃义,但毕竟是一国之君,如果杀死晋惠公必然会激起晋国对秦国的仇恨,不如和晋国议和,让晋国用土地和重金换回晋惠公,这样不仅可以得到利益,还能有恩于晋国。

    对于晋惠公的处置,秦穆公还在犹豫中时。秦穆公夫人秦穆姬劝谏秦穆公放晋惠公回晋。夫人秦穆姬是晋献公的女儿,原太子申生的姐姐。现在虽然是秦国夫人,但终究希望晋国少有祸乱。如果杀死晋惠公,晋国内部各势力肯定会为了君主之位,而发起内乱,到时候受难的只会是晋国。再三考虑后秦穆公决定了和晋国议和,放晋惠公回晋。

    晋惠公被俘,晋国上下也进行着商议,向秦国求和以还回晋惠公。晋大夫吕甥出使秦国,以和谈求盟于秦穆公。

    在秦穆公和晋大夫吕甥的对谈中,秦穆公还在试探着,晋国上下对于晋惠公被俘的看法。秦穆公问道晋国上下的意见是否一致,而大夫吕甥的回答是不一致。一些没见识的人,在为国君被俘感到羞耻的同时,也在悲伤着战争中死去的亲人,他们想着的是报仇雪恨,即使是向其他诸侯屈服,甚至向北狄低头也要联合攻秦。而晋国的各有识之士,认为这一战是晋国之错,才受到现在的惩罚,这些人想的是如何回报秦国对晋国的恩惠和扶持。

    对于晋惠公的命运,大夫吕甥的回答也是将晋国上下分成了两派。无见识之人认为晋惠公必死无疑,因为晋惠公的反复无常和背信弃义。而有见识之人则认为秦国会放回晋惠公,如果废黜或杀死晋惠公,那秦国对晋国以前的恩德不仅会一笔勾销,而且还会变成仇恨,所以秦国不会这么做。

    晋大夫吕甥在答复秦穆公的提问中,可以说是外交辞令的典范。用两种不同见识的人,来陈述晋国上下的意愿,即表达了晋国的强硬态度,又同时表示对秦国恩惠的铭记。这看似说出了晋国内的不团结不一致,却也表明了晋国的团结一致。

    在晋大夫吕甥回答了秦穆公的问题后,秦穆公也表示了秦国诚意,答应晋国的求和。在秦国王城秦、晋两国议和结盟,放回晋惠公,晋国将太子圉作为人质留在秦国,并将黄河以西的土地交给了秦国。

    晋惠公回到晋国都城前,晋大夫庆郑自缚于城门外。晋惠公看着大夫庆郑,眼睛里都有火,晋惠公杀死庆郑后才进城。

    得知晋惠公要回国时,大夫庆郑的家臣劝谏庆郑逃亡。但被庆郑拒绝,大夫庆郑多次劝谏晋惠公,都没有被采纳。如今晋国战败,国君被俘,大夫庆郑有着直接的关系。一个背叛国君的人又能逃亡到何处,大夫庆郑便自缚交给晋惠公处置,想以此立晋惠公之威。

    自己的劝谏不能被采纳,就以身试法来告诫国人,同时树立晋惠公的威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