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景泰拓明 » 第十六章 廷议

第十六章 廷议

    朱其玉的语气充满无奈,这个问题必须抛出来让大伙儿充分讨论,取得共识之后才能行动。虽然朱其玉明白面对瓦剌的入寇,必须要重拳出击。但是本时空的这帮精英没有上帝视角,自己眼下也确实没有治理一个国家的能力。问计于大臣是唯一的选择。朱其玉说完话并没有坐下,而是背着手在大臣们面前慢慢来回踱步。

    回应朱其玉的是更加激烈的议论,官员们再次开始三三两两的凑在一起低声探讨,不时有人表情狰狞,涨红脸色,有的更是以手持笏板,指天对地。众人议论的声音越来越大,个人的声音很容易被环境淹没,于是很多人干脆开始大声叫嚷了。

    这时,一名干瘦的中年人环顾左右,看到一直没人言事,从人群里站了出来,作出言事的姿态,伏低身子,站在那里一言不发。他的动作很快就吸引了朱其玉的注意,朱其玉示意金英出来整顿廷议的秩序,在人群安静下来后,那人行了一个礼,说道:“臣翰林院侍讲徐珵有谏。”

    “讲。”

    朱其玉踱步到桌前站定,准备听听徐珵的意见。初听到这个名字他就感觉似曾相识,但一时又想不起来,思索间,朱其玉随手拾起桌上的铜制长镇尺,握住一头轻轻拍打手心,就像一个教书先生在提问学生的时候把玩戒尺。

    徐珵在朱其玉无心的动作下感到了压力。头也不敢抬太高,低头说:

    “臣对天文略有所知,昔日陛下出征,臣观天象见荧惑入南斗,是为帝王有殃。至今日,竟有土木之败。”

    徐珵语气非常平淡,不缓不急,说完就停顿下来,也不抬头。这勾起了朱其玉的好奇心,朱其玉停下手里的小动作,扭头看着徐珵,示意他继续,想看看徐珵葫芦里装的究竟是什么笔。

    徐珵继续说道:“臣昨夜观星,有长庚星现之象。”

    “咳咳……长庚星现。这预示着?”朱其玉问。

    “这预示着刀兵将起,边事纷乱,乃凶兆也。”

    徐珵的语气充满肯定,但就是不把话说完,朱其玉略有些不耐烦,直接问道:“那依徐翰林之见,北虏南下,朝廷该如何处置之?”

    “以臣之愚见,当避其锋芒,迁都南直,从长计议。”

    听到这话朱其玉一拍大腿,原来这货是徐有贞呀,原时空里大伙儿都坚持抗战,就他主张南迁,因为这个还被景泰帝不待见,被朝中同僚嘲笑。没办法了以后干脆改名字,改成了徐有贞,后来涉及到他的很多大事都是以徐有贞的名字参与,因此,他的本名徐珵反而不怎么有存在感,也难怪朱其玉一开始没想起来。

    徐珵的话当即激起了惊涛骇浪,大臣们直接炸了锅。不出半刻,就有四五个大臣站出来准备言事。刚刚弹劾了马振的王竑直接在人群中大骂道:“这徐珵说的甚么屁话!自开国以来,漠北、辽东、苗疆、交趾……可有一载息了刀兵?还说甚么观星,观星这么有用,太祖只消得多找几个星官,算算日子,元廷就不攻自破了。这鞑子连大同都打不下来,就被吓成这般样子,哪天鞑子到了京城之下,徐珵怕是上赶着去开城门通虏了……”

    徐珵听得真切,脸上一阵红白,但又不能发作。这时已经七十多岁的礼部尚书胡濙颤颤巍巍地走出来,向朱其玉行了一礼,言道:“臣在太宗时,尝任户科给事中。太宗当初把陵寝定在此处,就是为了让后世子孙知晓天子守边,不再迁都之志。如今北虏尚未至此,京师仍有一战之力,不该妄言南迁以乱人心。”

    胡濙是先帝宣宗时托孤的五大臣之一,如今五大臣中三杨老死,英国公张辅战死,胡濙就成为了唯一的托孤大臣,虽然年事已高,但说话还是相当有分量的。群臣看着须发皆白的胡濙,不由得生出悲壮的感受。还不等胡濙站回,于谦又奏道:“提议南迁者当斩!京师乃天下之根本,迁都之事,岂是旦夕之间完成的!昔日太宗迁都北直隶尚用了半年,如今图文典籍、车马器具从京城搬迁到南直隶,定会天下大乱。不见宋朝旧事乎?何况北直隶、山西、山东尚有兵丁备御,南方战兵假以时日也能调来勤王,大军粮草可从通州调运,武器盔甲从战场捡拾,其余命工部加紧制造,那也先就算打来,京城坚固,也奈何不得我们,粮草不济就得退兵。彼时我军追击,定叫他有来无回!”

    吏部尚书王直附和于谦:“于侍郎所言甚是。朝廷应当上下一心,内外同力,备御北虏才是!”

    六部中已经有一半明确表态,很多官员也表示支持抗战。这场廷议已经有了结果,朱其玉脸上也终于漏出了一丝笑容。

    “战迁之争,廷议至此,已然了结。”朱其玉稍微总结,然后举起铜镇尺倏忽站起,大声道:“传令各省,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孤既为监国,亦当会同军民坚守京城,死社稷,守国门!”

    朱其玉脸色激动的讲着话,手中紧紧攥着铜尺挥舞着。群臣被他的动员彻底感染,于谦、王直、胡濙带领文武百官跪倒,大呼:“臣等必殚精竭虑,死而后已,抵御鞑虏,以延国祚!监国千岁!”

    朱其玉背过手,以一个轻松的姿态俯视着跪倒的群臣,此刻的天气万里无云,阳光不经一丝阻挡照向午门。在太阳的照耀下,红墙散出光晕,琉璃瓦闪闪发亮,绵密的青砖上,成片的绯色官服伏倒……这些色彩与光线,凛然显示着神圣、庄严和肃穆。这个古老的帝国像一艘巨船即将遭遇礁石,如果顺利度过,就可以利用自己对历史的了解,将这个伟大的民族带向新的大海;但若折戟于此,这个民族要面对的就很可能是再一次的沉沦,以及未卜的前途。如今,命运给了自己一次机会,一次足以青史留名,甚至比肩秦皇汉武的机会。不容置疑,自己必须要把握住!

    金英跪倒在朱其玉脚下,感受着这个年轻的亲王带给他的极大震撼。百官无措的档口,他从一个吃喝玩乐的宗室迅速转变为一国之主,这一刻,金英竟感到了在朱祁镇身上也未曾有过的强大的王霸之气!这是十足的自信和对前途的坚定,但是他真的能坐好这个位置吗?同样长于后宫,少年为帝的朱祁镇尚且如此,这个从未在朝一天的监国,会怎样执掌大明朝的权柄,金英竟然有些期待。

    享受过片刻的“万人之上”后,朱其玉示意大臣们起身,然后正式对朝政做出安排:“土木之变,陛下所从百官死者甚众,然朝廷事务繁杂,六部百司岂能无人掌事?今擢于谦为兵部尚书,并王直、胡濙各掌所部之事。召金濂、俞士悦等回朝,户部、刑部、工部尚书未归者,以侍郎暂摄其事。六部以下,凡上官准允,各官可依次递补,名额报吏部留存。”

    “都察院与御史台查抄王振及其同党家产,田产有侵占民田者退还原主,其余没为皇庄……”

    “另:以于谦、王直、胡濙入值文渊阁。”

    内阁是明朝政治体制创新的一个亮点,朱元璋当初为了加强皇权,在胡惟庸案后彻底废除丞相,但是庞大的政务给皇帝造成相当大的压力。于是在相权全面溃散后,内阁应运而生,成为皇帝事实上的秘书机构帮助皇帝决策,但是内阁对皇权造成的威胁却比丞相制度小得多。朱其玉想借助这个机构,慢慢的实现对庞大官僚群的督导和控制。

    几道指令下达,朝廷重要部门的主官频频称诺。土木堡之变导致朝廷上下众多官员战死,这对庞大的官僚机器是严重的伤害,相当于关键的零件有所缺失,但是这个机器同样有着强大的自我修复功能。于是在完成的基本修补后,朱其玉选择放权给六部,让他们决定下级的人选。也省的自己一个个去费精力了解了。重点的命令下达后,处理完一些琐事,完成相应的仪式,廷议也就结束了。一看时候,已经到了正午,朱其玉自然是没必要再回王府,今后他就直接住在宫里,随时准备与各部官员交流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