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景泰拓明 » 第二十三章 军器

第二十三章 军器

    去军器局的路上,朱其玉时不时拨起小窗的帘子看看外面。距离他入宫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上次看外面的风景还是在入宫前。

    本来按照明制,文武百官是不允许乘轿子的,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禁令已经逐渐松弛,尤其是看着年老的周忱,朱其玉更是不忍心让这老头儿一路骑马乘车颠过去,轿子的速度要比马车慢很多,为了不与周忱拉开距离,朱其玉干脆找来两个轿子,周忱坐一个,他和于谦挤一个。又找了十几个轿夫,慢慢悠悠地出发了。

    “大人,练兵的事宜石亨筹备的怎么样了。”轿子里朱其玉一边问起于谦练兵的情况,一边努力把屁股向一侧挪,可是受制于轿子的空间,这样还是徒劳的。

    “石亨已经练成三营了,可三营皆是步军,马军不足,如此待瓦剌进犯,官军只能守不能攻,实在被动。”于谦把京营的现状娓娓道来,同时也竭力往轿子另一边挪,给朱其玉腾地方。好在朱其玉不胖,于谦更是枯瘦,两人虽然把轿子占得满满当当,却也不太拥挤。

    “那可如何是好?大力编练马军还来得及吗?”

    “来不及了,且不说马军成军需要时日太久,单是马匹不足就不可行。石亨将军提议编练车营,可以此进击虏军。可车营花费胜于步营,且未必堪用。臣等唯恐白白花费许多人力物力却不见成效,甚至影响了京城城防。”

    朱其玉也意识到这个问题,站在决策的角度,投入一部分资源,是要看到成果的,尤其是在这种生死存亡的档口,贸然把资源投入到一个存在风险的项目,确实不安全。他并没有再问话,而是把头扭到一边,看着窗外的景色。

    街上人少了许多,而且一般人过路口都会有人拦住盘问,可朱其玉他们的仪仗打在前面,没有胆敢拦截。距离宫城越来越远,路也逐渐变得难走,两面的房屋越来越低矮破旧,封建时代,哪怕是首都,人民生活水平也很一般。

    “殿下,军器局到了。”

    一阵摇动后,轿子停了下来。听到轿夫在外面说,朱其玉又拨起窗帘,看到一排和宫城截然不同的略显破败的房屋,暗道这军器局可真是寒酸。

    “大人请,”朱其玉扶着窗户,让于谦先下轿。

    于谦用力前倾身子,扒住轿门边下了轿,一出来才发现周忱早已站在轿前一阵儿了。

    三人走到军器局的大门前,两个披甲卫士让开道路行了礼,穿过大门,就是一个小院,越过影壁,正房厢房井然有序坐落。

    “这院子就是军器局?有些小了。”朱其玉不相信这个小院几间房屋就是军器局,连个作坊都没有,怎么生产那么多军械?

    “殿下,这院子是军器局的衙门,供职官办公之用,作坊还在后面。”周忱遥遥一指,朱其玉才发现东西厢房旁边还开着两个大门,在周忱的带领下,他们进入了后院。

    军器局的布局类似校场,占地不小,盔甲坊、兵仗局等作坊都在后院,各自圈了一片地,盖了几间屋子,最北面则是军器局的库房,造出的军械在交付兵部之前都在那里存放。

    周忱先带着两人来盔甲坊,远远的朱其玉就听到叮叮当当的捶打声,走近一看,十几名匠人正在敲打甲片,制成的甲片呈“山”字形,堆在一旁的青石板上,成了一座小山,隔着五六步的地方还有一个小甲堆,放着一部分残次品。

    不一会儿来了个人担着两个笸箩到成堆的甲片旁边,把笸箩装得满满的,担进了一间屋子,朱其玉跟了进去,只见三五个人正在地上攒着甲片,旁边则是几张攒好的几张小甲,工匠们用丝线和甲钉把一片片甲片拼起来,订好形制,用布镶边,再逐个缝制,做成胸甲、裙甲等部件,最后组合起来,就是一套完整山文甲。

    “这甲可有成品?”朱其玉问道,他一直对盔甲兵器这些军品很感兴趣。

    “内堂就有,殿下随我来。”在周忱的带领下几人进了内室,两身山文甲正挂在架子上,威风凛凛。看着朱其玉逐渐露出贪婪之色,要是自己有一身定制的就好了。

    “这甲颇为精美,”朱其玉赞赏道,“只是不知做出一套来,需要多久。”

    “不算兜鍪,一个铸甲匠户需三个月方能造出一身山文甲。”周忱答道。

    “哗,这么久!”朱其玉不由得惊叹,“那京营士兵十几万,岂不是要做到猴年马月?”

    “殿下,并不是人人都需披甲的。”于谦连忙解释道,“山文甲大都发给武官或侍卫亲军,普通军士便是着甲,也都着棉甲。”

    “于大人所言甚是,这些山文甲正是前些日子准备交付亲军的。造完就要准备造棉甲了,况且平日里京城匠户不多,如今逢了战事,将几万匠户招了回来,细细算来,十个匠户十天就可造出一身山文甲。至于棉甲则是更快。”周忱补充道。

    朱其玉点了点头,又跟着周忱出了盔甲厂,进了兵仗局,这里比起盔甲厂,多了不少炉子,虽然这个时节已经秋风瑟瑟,可这里还是怪暖和的。

    一个铁匠钳起一柄通红的刀片,放在砧板上奋力捶打,捶打一番后凑近查看,发现形状还是不合适,复又放到炉子里,如此几次,才感觉打造妥当,迅速浸入一旁的桶里,激起来一阵水汽后,刀片也就淬火完成了。

    “什么味道!”一阵腥味瞬间袭来,朱其玉连忙掩住口鼻。

    “禀殿下,这是羊尿。”周忱估计是闻着习惯了,并没有太大的反应。“若是以水淬火,刀锋迅速失温变脆,砍斫时极易崩刃。如今将清水换成畜溺和油脂,即可控制失温之速,使刀刃更加耐斫。”

    说完周忱叫来两个铁匠,找来一些铁甲摞在一起,又拿来一把锻成的大刀,让一名浑身腱子肉的铁匠奋力砍下,只听到一声金鸣,不少铁甲应声而断,数了数,竟有十几层!

    “还真是削铁如泥。”朱其玉在一旁看的咋耳摇舌。

    看了半天冷兵器,朱其玉已经对火器迫不及待了,在他的要求下,周忱把他们带进了生产火铳的作坊。

    明代初期火铳的生产方式主要是铸造,先用石蜡做成火铳的样子,再用黏土包住蜡模,制成陶范,随后加热,使蜡模化掉,再准备一根陶棒,放在陶范中央,为铳管预留空间,最后浇入铜水,静置冷却,火铳就做好了。

    “这个和我印象里的不一样啊。”朱其玉心里想,嘴上问道:“周大人,三眼铳的作坊可在此处?”

    周忱一直眯着的小眼睛瞬间就睁大许多,露出一脸的茫然。

    “三眼铳……臣从未听说过此等火铳。”

    朱其玉明白了,看来这会儿这玩意儿还没发明啊。三眼铳与火铳并没有技术上的代沟,说白了就是将三个火铳捆在一起,但是效率却超过三只火铳。

    “哦,无妨。本王只是建议,可将三只火铳拼接成'品'字,疏通火门,一经点燃,瞬时三管齐发,可谓是‘一铳更比三铳强’!”

    周忱听到朱其玉的话沉思片刻,喊来两个工匠吩咐了两句,随后恭维道:

    “殿下真是文武双全。”

    “周大人,这火器每月可造多少个?”朱其玉享受着老头儿的马屁,一边询问产量。

    “本月造火铳二百门,碗口铳十五门,匠户日渐增多,可受制于铁料不足,至多不会超过三百门铳炮。”

    周忱的回答让于谦心里一紧,十几万军队,每个月只有区区二三百门火器,真是杯水车薪。看来还是得等待南直隶武库的武备调来才行。

    “周大人,坊中可有人会造战车?”于谦问道,先明白编练车营需要多少物资,才好做决策。

    “有的,赵二虎!”周忱回复完于谦,就喊来一个年轻匠户,“你去年造过战车,方法可熟稔?”

    “小人不说有多熟,但是流程还是晓得的。”被称为赵二虎的匠户回答道。

    “那好,我便问你一问,若制成战车,每车需要多少物料?”于谦想了一会,问赵二虎。

    “通行的战车,约三百斤木料,算上损耗,要奔着四百斤去了,若是包上铁皮,就还要几十斤铁料。其余的就是些零零碎碎了。还有些快车小车,均下来,小车每车约莫三百斤木料。”赵二虎一边回忆,一边算到。

    “若是作坊通力打造,每月可造战车多少?”于谦追问道。

    “禀大人,去年小的与二十余人造车,一个月造了十辆车,如今这坊里不知多少人,小的也无从得知每月所造数目了。”

    “于大人,过两日来了新人,坊里即可拨五百人造车,如此算来,二百两车还是造得出的。只是木料匮乏,目前已有上百万斤的缺口,造车实在不够,一如巧妇无米。”

    周忱帮助于谦分析完,陈述了工部的艰难。大敌当前,处处都需要木头,工部几乎山穷水尽了。

    “户部曾为工部从外省采买了几百万斤木料,为何还不够?”于谦前段时间去户部,正好遇上工部的官员办理此事,所以他对这个事情还是了解的。

    “外省的木头一时运不进来,户部的船都用来运兵运武备了。”周忱解释道,原来问题的源头在于兵部,挤占了太多运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