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唐梦记 » 第三章 入京(三)

第三章 入京(三)

    待到午后百司放归,吏部和兵部的郎中来过,消息也传开了。府中前前后后忙得不可开交,郭晞向来不管俗务,所有事情一概推给郭曜料理。因此,他从宫里回来,感到疲倦上身,一个人躲在书房倒也清闲自在,随意吃了午饭,他本想假寐片刻,但是人声嘈杂,又有风闻的世交故友纷纷上门祝贺,他便不能继续置身事外了。无奈之下他呼唤仆人服侍更衣,换了便装去中堂招呼客人,送往迎来穷于应付,以尽地主之谊。

    傍晚时他的表兄王道临来访,郭晞刚送客至大门口,王道临抢步上来,一把拉住他的衣袖,喊道:“有远客到,还不拨冗接待,酒食伺候。”

    郭晞转头一看,遂捧手笑道:“你不曾为我接风洗尘,反倒上门讨茶水,何理?”

    “你不是说过‘近水楼台先得月’,我且来沾光,怎有破费的道理。”

    “好、好、好,既然你厚颜相求,我岂在乎蝇头小利,不肯出缠头。”

    两人哈哈大笑,携手到后厅坐下,略作寒暄。王道临是郭晞母亲王氏已故长兄的次子,表字叔安,二十八岁,为唐开国功臣王长谐的后裔。王长谐官至左武卫大将军、秦州都督,封爵平原郡公,死后追赠荆州大都督,陪葬高祖献陵。王道临性格落拓,为人豁达,喜读前四史,尤慕萧何、张良、荀彧、郭嘉诸公的事迹,生的体态欣长,宽额头、美须髯,颇具魏晋名士的风范,开元二十八年以荫补三卫,天宝三载转调云阳尉,深受郭子仪的器重,后辟为节度巡官。现入京等候尚书吏部铨选,已于门下省过官,不日赴博陵司马任上。

    王道临开门见山地说:“三郎,皇上留你在朝中,可是君意善变,固宠非易啊。时下李林甫之专权由来已久,天子对他却深信不疑,满朝公卿进退无不出其口,凡是不走他门路的,一概罗织锻炼以罪去之,你今骤然显贵,虽止三品武职,他却未必容你。”

    “我难道不知,只是君命难违,我亦无可奈何,况且有些事都中方好措手。”

    “听说王忠嗣在贬所抑郁而终,其丧已至京,但据传是被李林甫秘遣人鸩死。”

    虽然历史早有记载,可郭晞还是猛地跳起疾走两步,一手用力撑着墙壁,两眼直看窗外的青天,半晌才颓然地问:“此事当真?”因为王忠嗣的贬黜和死去,是一个极大的损失,使大唐没有了在将来的安史之乱中唯一能够统率各镇兵将的元帅。

    “虽无十分准,亦有七八成可信。唉!少了大将牵制,李林甫越发嚣张跋扈了。”

    郭晞反倒冷静下来,至少在被现在狼狈为奸的杨国忠赶下台之前,李林甫还有最后三四年的鼎盛时期,此刻不管谁都无能为力。“陛下有惋惜、抚恤之意吗?”

    “皇上被贵妃和群小蒙蔽,晏居深宫,懒于朝政,只怕会不闻不问。”王道临喟叹着说。“目下一干奸佞当道,正气消沉,恐怕祸患还在将来,穷兵黩武、滥施赏罚,接踵而至。你如今奉旨待命禁中,不可学立仗马,该发言时还是要直言不讳,使皇上能听到一二句逆耳忠言,或冀幡然悔悟,至少也了解些阃外实情,令奸臣不敢再轻易指鹿为马、颠倒黑白,如此则国家幸甚,百姓幸甚,你就功德无量了。”

    “理应如此,无需多言,请放心,我当义不容辞。”郭晞信誓旦旦地说。

    “这便好,我明日离京就没有什么牵挂了,姑父那里,我会书信说明。”

    郭晞一把拉住王道临,说:“明天就走,今晚正好留宿,已多时不曾长谈了。”

    “不了,明日一早出发,还须回去准备,见过你兄长,我就告辞了。”

    他们两个都是性情中人,郭晞也不和他婆婆妈妈作小儿女态,携手共出门去。“你此去河北,正在安禄山治下,望你多探听胡种的动静,俾得相告。”

    “你提醒有理,我会时刻留意北方边情。听说安禄山一直在收买地方官员,但以目前情形看来,即便事情属实,他亦是有恃无恐、肆无忌惮。也罢,有消息我便告知你。”

    “好!既然如此,不如我派人跟在你身边,一则保护,二来方便联络。”

    “行,一二人足矣,多亦无益。”两人恰在前院停下。

    郭晞念及王道临是书生习气,未必会专心治家,日常用度未免不足,便吩咐周平预备绢二百匹赠给王道临,另钱七十贯充当川资,一并送到他府上。王道临坦然接受,也不道谢。郭晞深知他的秉性,不以为是怠慢,又叫人挑了一匹闲厩马相送。

    王道临慷慨地说:“我一去虽山高水远,却比不过你在朝中的惊险,但愿你好自为之、善加珍重,我看国是日艰,你或大有可为呢!”

    郭晞深以为然,苦笑着说:“也许你是对的。”

    王道临离开后,源源不断又有更多的亲友前来道喜。郭晞对王道临的话思前想后,一方面他为王道临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精神和洒脱的气质所感动,另一方面心里实在知道历史不是能轻易阻止或扭转,以自己的官职身份而论,甚至一点好的改变也不行,更大的结局是粉身碎骨,岂有他丝毫作为的余地。他举目望向北方的兴庆宫,虽然一碧如洗的晴空万里无云,但他仍是直观地觉得似有无限的阴霾笼罩在大唐政治中心的上空,于是陡然想起李太白诗中的两句“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他下意识地感到自己在最关键的时刻到来之前会选择明哲保身,只有暂时辜负王道临的期待了。

    掌灯时分,仍未离去的亲朋被请入中堂,摆下酒宴丝竹招待。平日的座次以长者为尊,这回专为郭晞而来,又不免敬他的官爵,所以齐推他坐上首席,因为无甚出众人物,不入他的法眼,郭晞略作谦让便正面就位,其余的依据职位、功名或父祖的显赫程度一一落座。

    觥筹交错之际,郭晞对敬酒来者不拒,直到对方醉倒,仍面无异色,见他举止有礼并不妄自尊大,其中一个陌生青年遂近前攀谈起来,哪知此人言语颇有韵味,条理分明令人不厌其详,于百无聊赖中精神为之一振,郭晞不免郑重,通过行第后才知道这人姓刘名鸿渐,竟是同坊邻居,乃开元功臣刘幽求的族孙,现任京兆府司仓参军,开席后才到的。刘鸿渐头头是道地讲起朝中的典故,尤其对京师地面了如指掌,总算让郭晞感到有所收获,所以逐渐淡忘时间流逝,心情也跟着雨过天晴。

    第二天早晨他的祖母和母亲从郑县回来,其实一行昨天傍晚已到城外,在长乐坡过的夜。郭晞雀跃着去迎接,出门望尘而拜,祖母向老夫人一把拉起他,连声说“好孩子、好孩子”,母亲王夫人也慈祥地注视他,这是离家两年多来最好的回报,他心里充满高兴和满足,神情激动,几乎忍不住落泪,因为他的确是经历了九死一生的险境。

    向老夫人车马劳顿,闲话一阵便回房休息,王氏夫人领着郭晞进入内室。她今年四十五岁,从外表上看甚至仍要年轻些,在闺中就接受良好的教养,郭子仪全心爱她并且敬重她,当作终身伴侣和知心人,夫妇间琴瑟合鸣,从未发生过龃龉或争吵,这使郭子仪非常满意。

    王夫人拉着郭晞坐到自己膝上,这是她最疼爱的儿子,虽然内心并不支持郭子仪让三子参军的事实,但官宦之家的出身和丈夫一直的重视使她下意识地恪遵妻子的本分,对郭子仪的决定不会有丝毫的违背和抵制,就象这一次,尽管不愿让郭晞去河西,然而她毕竟深深了解父子俩的立场与态度,除了诵经祈福,她没有多余的方法来平息内心的焦虑和害怕。

    幸运的是郭晞平安无事凯旋归来,怎不使她欣喜万分,很想对三儿子说从此守在长安任职,不要再远涉从戎,但是嘴唇动了几下,还是放弃。过了一阵,她终于小声嘱咐道:“儿啊,既然皇上把你留在京城,你便安心待命,好好看着家里,其他等你父亲回来再说。”

    郭晞嗯了一声却未入心。从上房出来,就听到周平的报告,中书来人说是右相要见他,让他明日直接去府中拜谒,而他也很想单独近距离观察这个大唐的第一权奸,于是对周平说:“好。你去回禀,说我明天巳时准点到。”

    一讲完话,他赶紧换了衣裳,骑上马直奔通化门外去送王道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