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龙盘石之化龙 » 第四章 易经

第四章 易经

    《易经·师卦》说:“六五,田地有禽兽,捕捉是有利的,没有灾祸。刚正长者可以率兵出征,平庸小子必将载尸败归。守持正道可以防凶。”《象传》说:“刚正长者可以率兵出征,说明九二能以中道行事。平庸小子必将载尸败回,说明任用将领不得当。”

    太宗皇帝驾临太史局。见到太史令李淳风、大祭酒袁天罡率领太史局各监司,一众博士、监生,衣冠整齐跪地迎接自己驾临,心中喜悦。遂即下了龙辇,笑道:“李爱卿,袁爱卿及各位臣工,快快平身!”

    袁天罡,李淳风等众人这才齐声称道:“谢主隆恩!”,起身将太宗皇帝迎进太史局正堂大厅。

    太宗端坐太史局正堂主座,说道:“李爱卿、袁爱卿留下问话,其余人等各自退下,回归本位。莫要因朕到此,耽误了公事。”

    李淳风、袁天罡见太宗屏退了众人,二人对视了一眼,各自会意:“皇帝必是要问今日密折之事。”

    果不其然,众人退去之后,太宗向李淳风问道:“李爱卿,今日太白星异位之事,果真有乎?为何早朝之时,满朝文武并无一人上奏此事?难道李爱卿你们制出了神器?能观人肉眼所不见之象吗?”

    听到唐太宗的问话,袁、李二人先后将黄道浑天仪和二人会卦之事奏与太宗知晓,只是略去了引龙和武家女之事。

    听闻这黄道浑天仪如此神奇,唐太宗顿时起了兴致,急欲前往司天台一看究竟。于是在袁、李二人的引领下,唐太宗来到了司天台。果然看见金子塔台上一个硕大的浑天仪,外罩一个二尺粗细的黄道圈缓缓转动,浑天仪球内一个深邃宇宙,时而星光点点,时而星河流转,端的是个玄妙世界。

    见到皇帝吃惊,李淳风介绍道:“陛下,这黄道浑天仪与前朝各代之浑天仪最大的不同就是多了这个外套的黄道圈。浑天仪启动后,可以自行运转,全因这黄道圈。黄道圈是以采自昆仑山主脉处的玄铁为材料。这块玄铁自带有灵性(磁性),加之铭刻九宫八卦方位,以天干地支标记刻度。白天吸纳日精,夜晚摄取月华,以日精月华为动力。故在我师徒二人以《连山易》术、《龟藏》神功合力启动后,能自行运转成像。”

    袁天罡捋了捋胡须接着说道:“正是如此,我师徒二人引用功法内视黄道浑天仪,才得以见到人眼不见之太白异象。我二人不敢隐瞒,便当即以密折奏与陛下知晓。”

    唐太宗听了二人的介绍方才恍然大悟。明白了其中道理后,太宗称赞道:“二位卿家,真是天赐我大唐的肱股之臣啊!”听到太宗称赞,袁天罡,李淳风二人也不敢托大。慌忙双双跪地口中称道:“臣等不敢!陛下过誉了!我二人惶恐之至!”

    李淳风跪地说道:“陛下是自古少有的圣君。陛下胸怀天下,试问古今除陛下外,谁能说出君轻民重、君舟民水的大爱至圣之言。我等能为陛下观天解像、摇卜参考实属我二人一生之幸事,怎敢不殚精竭虑,忠于职守呢!”

    袁天罡接道:“况且,我二人都是玄门悟道之人,不通政事。天下能有今日的盛世之貌,全赖陛下和朝中众位大人。我师徒二人能以平生之所学为陛下分忧,已然是万分荣幸,又怎么敢妄领肱骨之名?”

    太宗听闻袁、李二人的一番陈述,心中甚是宽慰,忙扶起二人,说道:“快快请起,二位爱卿不必过谦!”

    扶起二人,太宗心想:“近几年皇子们已逐渐成人。太子承乾软弱,大臣们又纷纷暗自站队。朝中表面上泰和安宁,实则已是暗流引动。朕何不如让他二人推算一下我大唐以后的国运?”

    念及至此,太宗打定主意。于是说道:“朕闻人言,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前人即使百般努力也难免被不肖子孙毁之殆尽。朕欲请二位爱卿以神易之术推算大唐国运,不知可否?”

    袁天罡,李淳风二人听到唐太宗的请求,面面相觑,不知道如何是好。

    见到袁、李二人有些惊慌失措。唐太宗是何等聪慧之人,心下便知:“这二人必是怕泄露天机,遭了天谴,所以如此惊慌,朕恐怕是为难二位卿家了。也罢,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推也罢。”说完,太宗就转身要走,欲回转寝宫。

    见到太宗脸色黯然,十分扫兴的样子,李淳风跪地拦道:“陛下慢走,请听臣详奏。”

    “哦?起来说话”太宗停住脚步,转回身来。

    李淳风见太宗的脸色稍有好转。这才继续奏道:“陛下,我师父修习的是《连山易》术,结合《周易》八八六十四卦,上能识龙断脉,导八方气运,下能看相摸骨,卜算吉凶。我身怀《龟藏》功法,亦能结合《周易》六十四卦,能修武炼器,布置奇门遁甲、玄门阵法、描画符箓。”

    太宗听了微微点头。又听袁天罡说道:“《连山易》据传为盘古开天地后第一代君主天皇氏所创。那个时候,并没有文字,所以《连山易》法的传承,均是以师徒灌顶而授。但此法术奥妙非常,有识主的意识,如不认其主,虽灌顶也会不得其法。即使认主,能修得多少,也全靠主人的天资悟性。乃至后来,前辈先人,每到殡天之时,便将《连山易》术和毕生修习功德凝聚于内丹,结成魂玉,以传后辈有缘之人。”

    听到袁天罡谈及到此,太宗皇帝感叹道:“上古先贤传道,竟费如此周折,后辈之人岂敢再言学习之艰难?”

    袁天罡、李淳风二人点头称是。袁天罡接着又说道:“《龟藏》之术又名为《归藏易》。因其是由殷商先人整理,以象形文字刻于龟甲之上故又名《龟藏》。然殷商以后其所制文字几乎失传,留下只言片语也是深奥难懂。老道我年幼的时候,于秦岭一洞窟之中偶得上古仙人遗留两块魂玉、一本周代大篆版本的《周易》。幸得仙人垂怜,我被连山魂玉认主入体,得以修习至今。后来,我云游到岐州雍县。彼时,龟藏魂玉烁动,我心知此地必有其欲认主之人,果然就遇见了淳风。”

    说到这里,袁天罡看向李淳风。李淳风点头会意,接着说道:“我自十一岁幸得师父引修入道,赠我归藏魂玉入体,修习《龟藏》神功。至今已二十五年。颇有感悟,但苦于传承无门。这连山龟藏之术,均是需寻得机缘之人以意念相传,因此代代一脉相传。所以至今,道家易玄门只我师徒二人,且我二人互相不通其法。只能交流一些心得体会而已。”

    太宗听到这里方才明白二人的功法缘由,默默点头。又听袁天罡说道:“故远古有三易,《周礼》云: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易,二曰归藏易,三曰周易。三易合称《易经》。陛下欲让我等推算大唐国运,非得集合三易于一身,以合天、地、人三才,如此方可。因我二人虽都研习那本大篆《周易》,但苦于我二人互不通其法。故此,我二人听到陛下欲命我等推算大唐国运,实在是有些不知所措。”

    至此,唐太宗这才知道袁天罡、李淳风二人原来是为推算国运之法而苦恼,而非是惧怕泄露天机而遭受雷劫。太宗心中大为喜悦,心中暗道:“朕倒是小瞧了二位卿家,朕有此二人相助,何愁江山不固啊!”

    太宗得知二人并非是不愿意推算国运,只是不得其法而已。哈哈大笑,说道:“推算国运之事不急,二位卿家日后慢慢商议便是。二位爱卿辛苦一夜了,想必也是乏了,朕也甚是怜惜,内侍何在?”

    听到皇上召唤,领班太监赶紧上前听话:“奴才在!”

    太宗正色说道:“传旨太医院,将东胡靺鞨部今年朝贡的那五支百年人参.选出两支品质最佳的送于袁、李二位卿家以补养身体。另外,责令户部.拨银子一万两,以慰太史局众博士、监生日夜勤劳之苦。”

    听到皇帝赏赐百年人参、银钱,袁天罡、李淳风二人急忙上前跪倒谢恩。太宗让二人免礼,又与二人寒暄了几句,便移驾回宫去了。

    送走了唐太宗,袁李二人便回到了司天院偏房—袁天罡的寝室。李淳风随便拿起了一本《戊寅元历》,胡乱翻看了起来。但见他愁眉不展,也不说话,只是暗自唉声叹息。

    袁天罡见到他如此情状,哈哈大笑道:“穷酸,如今你得了人参、银两,即将摇身一变,成了阔老爷了啊!怎么却像个出嫁还没上轿子的小媳妇儿,收了礼金还偏要装作个哭丧状?你是怕我分你的银钱么?”

    听到袁天罡取笑自己,李淳风勃然大怒:“袁老鬼!你这个不知死活的老混蛋!这推算国运岂是儿戏?稍有差池就会落得个粉身碎骨的下场!你倒是还有闲心在这里嬉笑!”

    袁天罡听到骂声,也不生气,捋了捋白胡子笑道:“穷酸!你莫非修那《龟藏》神功真就变成个贪生惜命的大王八了?哈哈!你啊!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你看那外面是什么?”说完袁天罡往外一指。

    李淳风寻手指方向看去,正是那金字塔台上的黄道浑天仪。李淳风瞬间会意,说道:“哦?你意思是说,你我二人合功,即使引来雷劫,导入浑天仪内便是了。”

    袁天罡笑道:“哈哈哈哈!果然是我天罡祖师的徒弟,一点就透哇。不枉我几十年对你的栽培!”

    李淳风转怒为喜道:“哈哈哈哈!我能有今日之功,全赖我自身努力,与你老鬼何干?你别不知羞,我是念你长我几岁,给你个面子,在外人面前叫你一声师傅而已。别给你三分颜色就开染坊了。只是这推算国运之事,虽然有黄道浑天仪辅助,你我也得需谨慎行事。幸好皇帝不急,还有时日。”

    听到李淳风如此说话,袁天罡走到自己卧房的床下随手一掏,拎出来个酒葫芦,喝了一大口,嚷道:“你这个没良心的穷酸,我不传你《龟藏》,你如何有今日之功?我见你传承无人,本还想再送你一份机缘,你竞如此对老爷说话,哼!算了,不与你了!我再寻他人吧!”

    听说袁老道有机缘送于自己,事关自己功法传承之事,李淳风顿时来了精神。着急说道:“此话当真?”

    袁天罡闭目不语,故作高深状态。李淳风见状,眼珠转动,伸出右手划了个“五”。袁天罡见了,嘴巴一撅,嫌弃道:“区区五两银子,也好意思拿出来献丑,你打发叫花子呢?滚滚滚!老爷要休息了!”

    却听李淳风说道:“哈哈哈哈!你这个贪财的老鬼!我是说五百两银子!”

    此时,袁天罡正要将酒葫芦内最后一口酒饮尽。听到李淳风说五百两银子的话语,一个激灵,手上一松,酒葫芦骤然落地。愣神停顿了一下,突然手舞足蹈,高兴的跳将起来。也顺便来了一句:“此话当真!”

    “当真!”李淳风答道!

    说罢二人相视大笑,笑声在司天院内声声传荡,久久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