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职路广阔 » 第二章 单招

第二章 单招

    在距离岭北县城不远处,有一个城关镇。

    在城关镇唯一的主街的西头儿,有一家汽车维修老店。这家店的男主人叫赵强,女主人叫刘丽芬。两个人都是40多岁,男的手艺出色,女的热情好客,店铺经营的自然不错,日子在当地算得上宽裕。家里只有一个孩子,名叫赵天阳,也在县里读高三,和李振华同班。

    正月二十五这天下午,刘丽芬一边收拾着店铺里的工具,一边再次盘算一下晚饭的那几道菜。按老风俗,正月里逢五的日子都是节,二十五虽然不像初五和十五那样受到普遍的重视,但是对于想要重视它的人来说,还是能当成个由头的。所以今天得吃顿好的,给年收收尾,何况他们这夫妻档自打恢复营业这几天,生意都还不错,可以说是一年的开门红,理应庆祝一下。

    这个时候,赵强正去给镇上的老客户送车,还没回来。

    收拾完东西,刘丽芬看看时间不算太早了,她决定自己先骑电动车回去准备伙食。临走,她给赵强发了一个微信语音,告诉他回来后先去老院子喊孩子的爷爷一起过来吃晚饭。孩子的奶奶前几年就已经去世了,老院子只有老爷子一个人。他们两口子本想把他接过来一起住,但是老人说啥也不来。大概是他住惯了老院子的火炕,干惯了地里的农活。

    没走出去几步,微信“叮”的响了一声,不用看也知道回复了一个“嗯”。

    晚饭时,赵强给老爷子倒上满满一杯白酒递过去,自己也倒了一杯,随口说了一句“吃吧,过会就不热乎了。”

    “嗯。”老爷子接过酒杯,应了一声,晚饭就这样开始了。

    这位赵老爷子出生在建国初期,是个地道的农民。如今快七十岁了,还是要每年种上自己的那几亩地心里才觉得踏实。这倒并不是因为他觉得种地是多么好的营生,只是土里刨食大半辈子,所有的思想早都和土地融合在了一起。

    三个人不时的说上几句家常话,主要也都是刘丽芬说,旁边的俩人应和着。赵强跟赵老爷子本来就都是不爱说话的老实人,俩人在一起更是没啥可说的,大概那些话都在一口一口的白酒里面了。

    正吃着饭,电话铃声响起来了,是刘丽芬的。拿过来一看是儿子赵天阳的电话卡号——学校里不允许学生自己带手机,需要跟家里联系的时候,就用自己的电话卡找插卡去打——刘丽芬赶紧接通了。赵天阳平时会两三天给家里打一次电话,准确的说是给妈妈打一次电话,如果不是妈妈实在联系不上,几乎不会给爸爸打。这次寒假开学已经十多天了,中间只打过一次电话,差不多也是五六天之前了。父母知道孩子高三了,学习时间紧张,也就只能心里盼着,然后眼巴巴的等着。

    赵强一边跟老爷子喝着酒,一边尽量支起耳朵,想听听孩子在电话里说的啥。尽管每次打完电话,刘丽芬都会给他复述一遍孩子说的内容,但他还是希望能提前一点知道。正因为太专注于想听到儿子的声音和内容,反而就在旁边的刘丽芬说的什么倒没听清。正听的时候,似乎是听到刘丽芬说了一句“为啥啊?”,然后竟然隐隐约约的哭了。

    “咋了?”赵强看着妻子,又转眼看了一眼老爷子,大概是在给这突如其来的哭寻找答案。只看见老爷子手里拿着筷子停在半空,也一脸疑惑的看着他。

    刘丽芬没理他的茬儿,跟孩子又说了一会儿,电话挂断了。

    “咋了?”等在一旁的赵强,又补了一句。

    “阳阳说老师告诉他不能考大学了”刘丽芬一句话说完,终于忍不住的放声哭了起来。

    “为啥啊?不能考大学,那能干啥?不能考大学,念这高中干啥?念这高中,不就是为了考大学吗?孩子辛辛苦苦这么多年,咋就说不能考了呢?……”赵强似乎要憋着劲,要把以前攒下的话都说出来似的,一连串的问着,声音也在不断的提高。

    正当他还想继续说下去的时候,老爷子说话了:“别吵吵,你让丽芬把话说完。”

    听到这句提醒,两口子好像清醒了过来,平静了一些。刘丽芬抬眼看了看老爷子,然后把目光转向赵强,顿了一下说:“阳阳说,老师建议他不要参加高考考大学了,说凭他的成绩,参加了也考不上啥好学校。”

    刘丽芬说着话又看了一眼老爷子,继续说到:“说是让他参加一个什么单招,说这样没准还能上个不错的学校呢。”

    “哎呀,你看看你,这不是能上吗?咋就成了不能考大学了?”赵强听完,突然觉得是虚惊一场,于是又拿起筷子准备继续吃饭。在他心里,老师说的话都是对的,既然老师说通过参加单招考大学,那就是一定能考大学。刚要让大家继续吃,不然菜都凉了,他忽然又想起个问题,紧接着问了一句“单招是啥意思啊?”

    “就是啊,咱根本就没听说过什么单招嘛。那玩意咋就能上大学呢?咱村出去那几个大学生,不都是在高中参加高考走的吗?”

    “就是啊,他们三四个大学生,都是高中考走的,都没念什么单招。”赵强说着,又把筷子放下了,继续问:“那阳阳咋说的,啥叫单招?”

    “阳阳也没说明白,他是在楼下的公用电话给我打的,也不敢大声说,说是老师让保密。”赵丽芬说这话的时候,满脑子的不明白。她既不知道什么是单招,更不知道为啥老师让孩子保密,她也想不出来谁家的孩子是没参加高考就考了大学。

    “保密?”赵强疑问的重复了一遍这两个字,他慢慢的又把头转向老爷子,似乎是想起点什么,仿佛又有了希望。俗话说知子莫若父,老爷子听着赵强的语气,感受着他看自己的眼神,似乎也心领神会了这“保密”中的奥秘。

    他试探的问:“要我看呀,没啥事。既然是保密的事,那就要保密的办。你们这年前年后的,是不是没给老师意思意思啊?”

    听到这句话,刘丽芬觉得眼前一下子亮了起来:哎呀,怎么把这个茬给忘了呢。春节前准备好的一点礼物和红包,本来要给孩子班主任的,结果打电话一说去家里看看,直接被老师给回绝了,说是家里比较忙,不太方便。当时自己就给当真了,以为是老师不想收礼,再加上临近春节,修车铺的活多,就把这事给忘了。看来自己是大意了,本来嘛,哪能一说,人家就痛快的表示欢迎呢。

    想到这,刘丽芬舒了一口气,语气放松下来了,说到:“你是不是也觉得是这个意思?”没等赵强回复,她又继续说“唉,都怪我,让孩子受委屈了,我当时怎么就没当回事呢。”刚要说完,又恍然大悟的说“这不就对上了,单招嘛,意思就是需要单独的招待一下,所以要保密嘛。”

    赵强听了妻子少有的自责,更加坚信事情基本弄明白了。一边拿起筷子,一边说:“爸,你这话真是说到点上了。”夹了一口菜放到嘴里,提醒着“都快吃吧,都凉了,将就吃口得了。”

    喝了一口酒,赵强看了妻子一眼,然后向着老爷子继续说:“爸,是不是一说这个保密,你也想起来个事儿?”说完呵呵地笑起来,老爷子的嘴角也跟着露出了一点笑意。

    又过了一会儿,赵强喝的有点醉了,借着酒劲儿他打开了话匣子,跟妻子讲述了他和老爷子口中关于“保密”的故事。

    上个世纪末的时候,在他们这个小县城,各种机动车还不多,能懂车,会修车的人就更是寥寥无几了。县城边上有个人家,在自家院子里干起来修车的活,尽管当时车比较少,一来是手艺稀罕,价格相对就会高一点,再加上那位师傅一门通、门门通,各类能动的机器,他都会修,于是早早地过上了让人羡慕的小康生活。这家的修车师傅是部队转业回来的,手艺也是在部队学成的,于是在当地算得上是独一份。

    偏巧这个师傅,跟赵老爷子是小时候的玩伴儿,冲着这个面子,赵老爷子坚持把自己的儿子送去当了学徒。因为他明智的看到,往后日子越来越好过了,各种车辆会越来越多,修车的能发财。本来人家是不想收徒弟的,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事谁愿意干呢。碍于面子,话没有明说,但是话里话外的都是这个意思。可是不管咋说,赵老爷子就假装听不懂,厚着脸皮把儿子塞给了人家。

    结果,赵强在师傅家连帮工带学习的干了一年多,手艺还是没学精,边边角角的小毛病还可以,一到真正关键的问题,就解决不了了,赵强自己也摸不着其中的门道。眼看着儿子年龄越来越大,啥也没攒下不说,连个将来自食其力的出路都没有,赵老爷子打心眼里着急。到底是不是吃这碗饭的材料,咋也得有个说法了,不能一直这样混下去。

    于是,赵老爷子又厚着脸皮亲自出马,请师傅喝了一顿酒。父子俩轮番上阵之后,师傅才在酒后吐了真言,并不是赵强脑子不好使,而是他这修车的技术是“保密”的绝活,一直没真传。并且还说了当年他在部队的时候,为了学这技术,是如何的吃苦,如何的求人。至此,赵老爷子才开了窍,原来从前一起玩儿的那点交情并不能换来孩子的手艺。于是,他一方面要求孩子要吃苦学,一方面自己常常特意顺路给师傅家里送上点礼物。伴随着各式车辆越来越多,修理的活也比以前多了,师傅会在干累的时候,动嘴指点赵强干。这样又过了一年多的时间,赵强总算能独自处理大多数的问题了,这才有了后来能够养家糊口的技术。

    弄明白了这个道理,两口子的心里踏实了,无非就是再花点钱的事。挣钱不就是为了给孩子花么,钱花了还能再挣,孩子的事却是一点都耽误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