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职路广阔 » 第一一三章 匹夫会

第一一三章 匹夫会

    很快,高平和徐正永就互相反馈了各自的联系情况,几个人都很乐意参加这个交流聚会。

    而且,徐正永说在他联系陈敬芳之后,陈老师又打电话说罗光辉老师也想过去看看,是否方便,他当即表示十分欢迎。

    这个罗老师,尽管没有直接接触过,但是听高平说过他当教务处副处长时候“一张大饼吃八年”的故事,显然也是个真心热爱教育事业的人。

    听说罗老师也打算过来,高平也十分的兴奋。这让他越发的相信,很多人都是有那种对于教育事业的奉献精神的。

    最终,聚会的时间定在了周六下午,地点是市郊的一个农家院。

    高平提前就到了,他拿上了前两天从赵天阳那里带回来的蔬菜,准备让大家尝一尝大棚里的蔬菜,事情也就从蔬菜大棚开始讲起。

    随后,徐正永和宋老师一起到了。他俩是约在学校见面,然后徐正永开车一起过来的。

    陈老师和罗老师也是一起来的。他们两人已经相识快30年了,一直相处的不错。那天陈老师接了徐正永的电话之后,第一时间就想到了问问老罗去不去。他们俩也经常在一起交流关于职业教育发展和改革的话题,现在有几个年轻人要一起聊这个问题,老罗当然也愿意一起参与一下。

    马老师本来也早早的出发要提前过来,但是因为正在训练准备参加比赛的学生那边有一点事情需要处理,耽误了时间,他成了最后一个赶到的,不过也在约定的时间之前。

    几个人围桌而坐,桌子上放着一个果盘,里面是几个鲜红诱人的西红柿。

    高平首先感谢了几位老师的到来,特别是对于陈老师和罗老师,然后他请大家一边尝尝西红柿,一边听他把基本情况介绍一下。

    高平就从西红柿的由来把聚会的原因又较为详细的介绍了一遍,还把他和徐正永交流过的一些想法也捡主要的说了说,徐正永也补充了一两句。

    “事情的背景大概就是这样了,今天请大家来就是咱们随便的聊一聊,给这个思路提提意见,探讨一下可行之处。”

    一次特殊的聚会就这样开始了,特殊在于聚会不是为了吃喝,却是从吃开始说起;聚会并是正式的,交流的内容却很正式;聚会的主题虽然与职业教育相关,但似乎又和这几位职业院校的老师没有直接的关系。

    陈老师先做了个提议:“古人聚会都要讲究个理由,今天咱们这个聚会由高老师张罗的,目的或者说原因,他也介绍了。我在这提议给咱们这个就会命个名,就叫‘匹夫会’。一个是老罗我们俩算是两个老匹夫,再就是你们几位年轻的,虽然没在什么领导岗位上,特别是小高老师的事,我之前也听说过,但是大家能有这份爱岗敬业的心,这就很值得称赞好。咱们今天虽然都不在其位,也来谋一谋其政,不是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吗?今天咱们就来个‘匹夫会’。”

    “好。”大家应和着。

    “咱们就以茶代酒,为‘匹夫会’干上一杯。”罗老师的提议也得到了大家的响应,纷纷举杯碰在了一起。

    没有人在这里还会不好意思开口,也没有人在这里还把自己的想法有所保留,而且观点的交流也逐渐地深入,大家都在为如何建设一个完善的实训基地发表自己的观点。这些观点有的是他们之前已经形成的一些想法,也有的是在听了别的的意见之后闪现的灵感。

    “首要的就是要打通现在校企合作、产业学院建设过程中按专业或分系部的模式,一个企业本来就有很多部门,我们完全可以实现全方位的联合人才培养,所以可以进行跨专业,跨年级,跨学校的开放式建设。”罗老师的这个想法已经和高平他们之前的想法相契合了。

    “跨的太多的话会对现有的教学模式产生影响吧?”有人质疑说。

    “没关系的,现在的教学模式还有啥怕影响的吗?已经真的需要进行一次彻底的改革了。而且这正好符合学分银行的模式,不管是什么年级,什么专业,什么学校,只要你在这里进行实践,都可以获得被认可的学分,成为将来毕业的条件。”

    “那是不是有一种可能,某个学生入学的时候是一个专业,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其他非本专业的内容感兴趣,最后学分的积累结果,使得他成了另一个专业的毕业生。”马老师补充说。

    “完全可以啊,这才是通过自己的兴趣决定的嘛,这要比上大学之前的报志愿更加的客观真实。”

    “现在课程设置上常提的一个叫做模块化教学,其实我也没弄明白到底是啥意思。现在我倒是觉得在这样的基地中就可以开展模块化教学,学生们可以打散班级建制,根据自己的兴趣去选择不同的学习模块,最终根据获得的学分确定毕业专业。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有利于课程结构的优化,有些课程长时间没有人去选学,就可以自然的淘汰掉了。”宋老师说。

    “宋老师,你这可太狠了啊。你这要是当了领导,比老罗还不受欢迎。”陈老师开玩笑说,大家都跟着笑了起来,他又继续说:“这么庞大的一个基地运行起来,经费可能会是一个大问题。”

    “这些恐怕不是咱们在座各位能够掌握的。”罗老师说:“不过咱们也可以从理论上来探讨一下。我感觉经费的问题,至少可以按照三方面来解决,一是学校本身的经费,在学生的学费中本就包含有实习实训的开支。二是来自政府的直接支持或者政策支持,三是合作企业的支持,企业放到这里一个课题,就完全可以产生一定的经费。而且现在国家对于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都是有奖补资金的。”

    “对,罗老师分析的很准确。另外,这个基地的建设,是不是也可以有自身的盈利能力。就是除了我们现在学校里面通常的对企业进行技术服务的横向经费以外,基地本身还能承接一些中小规模的生产加工工作,而且还可以融入刚才高老师提到的那个农业大棚加研学基地的成分,成为一个可供参观研学旅游的地方,这样他自身还能创造收入。”

    徐正永接着说:“刚才宋老师说的关于模块的的课程,我感觉恰好能和企业的各种技术委托项目结合起来,实行以项目为牵引的模块化教学。每个学生通过一两个月到三个月的时间,参与到一个项目中,具体的时间可以根据项目的复杂程度决定。有些学生如果能在项目完成过程中有所创新,那么完全可以给他增加项目完成的时间或者是提高得分量。”

    “这个完全没问题,这有点类似于在学生参加各类大赛中的学分置换。”马老师补充说。

    “如果有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有了好的想法,甚至可以申请休学创业。创业成功了可以直接置换足够的学分完成毕业或者保送研究生。创业不成功,还可以回来继续上学毕业。”

    “这样是不是有点太活了?”

    “要的就是活起来嘛,这才是职业教育的魅力。”

    “这里面其实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教务管理的问题。根据我的了解,现在的教务管理模式完全跟不上这样复杂的教学模式。这也是他们口号喊得响,但并不进行实质改革的重要原因,跟不上会显得领导无能。”罗老师对于教务处的问题显得了如指掌。

    “你这个老匹夫,说话还是这么直接。”也只有陈老师敢于这样说罗老师。

    “本来嘛,现实都摆在那里,大家有目共睹。现有的校内实训脱离实际,技术设备都跟不上,而且成本也不低。可是时代在进步,技术在进步,当你安于现状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落后了。何况还停留在几十年前呢?怎么用昨天的技术培养今天的人才,然后支撑明天的建设?大家说是不是这个道理。”罗老师说着话,看了看大家,喝了一口水,又继续说:“说实话,就我们现在这样的实训条件,作为肩负重要使命的首批职业本科院校,有时候我都觉得对不起学生交的学费。现在这种实践型或者就说是生产型的实训基地,未来很可能会成为一种模式,至少看起来要比我们现在的校内实训好。既然职教本科说是培养现场工程师,那我们就该努力的创造现场的条件嘛,连现场都没见过,还说是什么现场工程师。这样搞下去怕是要闹笑话的。”

    “到生产型的实训基地去实习,会不会让家长觉得我们是在把学生当成免费的劳动力?”

    “各种问题肯定都会有,需要去完善,去规避。但是归根到底,只要我们能把职业教育做好,让学生在社会上有竞争力,家长就必然会认可。所以,就要有人顶着压力走出第一步。”

    马老师点头赞成的说:“不错,只要能够更好的把学生的技能在实践中提高,降低技能训练的成本,而且还要学有所用,以用促学,学以致用。就是人才培养的成功,就会是良性循环。”

    “这个良性循环真的很重要,现在的职业教育发展困难,主要就是社会的认可度低。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光是办好几所本科学校是远远不够的。就像是国内的科研,光有两所顶尖的学校就够了吗?远远不够,还要有各种研究所,要有大量本科学校跟他们培养基础人才,还要有中科院,科技企业,国家的各种科学进步奖,还要有企业的各种实际需求,对人才的高薪引进,大学科技园,等等,这些合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生态。那么现在职业教育有什么呢?除了一些政策,其他的都还差的远。所以,职业教育也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生态系统。”

    “有些人认为国家出台一些关于职业教育的政策,是为了职业院校的发展,是为了促进职业教育,其实我觉得这样的观点有点片面了。如果国家只是为了帮扶职业院校,那么干脆就都转化为普通高校就可以了。但是这样显然解决不了问题,因为国家实实在在的需要职业技术技能人才,这是只有发展好了职业教育,才能达到的目标。现在正是职教本科发挥引领作用的时候,所以我们进行这样模式的探索是有必要的,即使存在一些困难,也应该努力的去克服,去实现。”

    “就是啊,总书记不是都说过‘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吗?”

    “职业教育的发展,完善生态建设,这个提法很好。我也想再加一点我的看法,关于职业教育,从学生和社会需求的角度来说,一是传授知识、训练技能,二是改变思想。对学生传授知识和训练技能的方法模式有很多,也包括我们今天探讨的实训基地的建设。我想要说的是关于改变思想的。毫无疑问,加强思想教育,不能等到上了大学再进行,即使是中小学时候,就要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下想过,其实越是到我们这类学校中的学生,越是需要加强在人文方面的教育。高考成绩不好,除了极少数是智力因素,外界环境因素以外,大部分都是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的问题,方法与态度的深层次就是思想的问题。学习态度不好,怎么能相信工作态度就好呢?所以生态建设,不只是我们职业院校的责任,而是全社会的责任。但是我们更需要在前面积极努力的去做,如果连我们职教人自己都不做,那又怎么指望社会上别人去做?就我个人而言,我打算下学期先开一门选修课,就叫做《传统文化与工匠精神》。”

    “好,向陈老师学习。我们每个人都要尽自己的能力。”

    ……

    几个人一直聊到了日落西山。

    最后一致商定这件事应该努力的想办法去推行,而不能只停留在讨论交流的层面。

    罗老师还给事情的推进做了一个整体的规划,他建议高平和徐正永应该以推进校企合作的名义去科技处争取一下支持,但是先不能把全部计划都拿出来,那样可能他们一听事情太大,就退缩了。与此同时,几位年轻老师可以一同跟系里领导反映一下,大概率也能得到系里领导的支持。另外,他自己也会舍得老脸去教务处那边说一说,争取能够得到支持。最后,罗老师说:“如果这几方都能成功的话,有两个部门的初步支持,再加上机械系的争取,形成合力,或许可以上升到学校层面去推进,这样事情才有可能发展。”

    高平觉得罗老师的安排是实实在在的希望能推动这件事情的发展,内心格外的感激。但是他也在自己的心里盘算着,现在他已经不在机械系了,不适合去找系领导,甚至作为一个后勤维修人员去找科技处也不太合适,所以他希望这两方面都让徐正永去,而他自己则打算去找甄主任——现在的甄副校长汇报一下。

    他相信,甄主任会把这件事考虑的更周全一些,如果得到他的支持,能够落实的可能性就会更大。

    “匹夫会”十分圆满的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