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千载吾赏之盛唐 » 第3章独特的食物

第3章独特的食物

    吴指南走向东南角的厨房,此时,月娘已经在厨房里忙碌开了。只见一位五十左右的老妇人,上身着居家的素白衩衣,下裳裈(kun)袴,因为还在春季,天气微微有丝凉意,外搭一件青色翻领半臂,脚著一双蒲草双元鞋,头发却盘成相对精致一些的圆髻,用一只原色木梳篦固定着,挽起衣袖,正在一个木盆里使劲揉面。

    看着走进厨房的吴指南,身材较为纤细,比吴指南要矮上一头半的月娘面带慈祥,侧头说道:

    “獐奴,明日就是寒食节了,昨日剩下的汤水今日晡食做个回汤馎饦(botuo)吧,其余的麦粉做成冷淘,正好寒食食用”--------“獐奴”这个小名,在家中只有月娘会喊,赵蕤一般称呼其“三郎”,吴指南对赵蕤的称呼则是,学堂里尊称“东岩师”,除此之外都是称呼“阿翁”,称月娘为“大娘”,月娘称赵蕤却是他的“表字----太宾”。

    “大娘,晡食三郎来做可好,大娘你是北方人,爱麦食,到了南方大多吃稻饭豆羹,所以我寻思了一个法子,今日做出来的麦食一定好吃,你和阿翁就等着享口福吧”。

    前世的吴指南,从青少年时代开始,每个暑假与堂兄弟们都要去叔伯辈开的餐饮店端盘子、打荷。

    刚开始也曾以年幼是未成年人,不得用童工的理由抗争过,得到的答复是,这是体验生活,不给工资就不是非法使用童工啰,胆敢不去就要到老太爷那里天天锻炼“蹬墙燃香”。

    什么是“蹬墙燃香”-----一众小屁孩儿,在一个窄巷子最里面,不影响别人通行的情况下,手撑脚蹬攀爬上墙,以“大”字型踩踏在墙壁两侧,屁股下还要燃放一只香。

    听话的燃细小香,敢叫嚣的燃粗大香,香不烧完,不准下来,如果体力不支撑不住,滑落下来,烧屁股蛋子惊叫唤,运气不好,点到敏感部位哭天喊地也是活该,周末、假期必须去。

    相较于这种让小屁孩叫苦连天的锻炼方式,暑假去餐厅干打荷、端盘子无疑是非常好的选择,这样一来,也就周末才去老太爷那里“痛不欲生”。

    暑假在餐厅打工最爽的事情就是混进后厨偷吃,特别是有一道叫“甜黄菜”的拿手大菜,几十个鸡蛋烹调成,蛋白是咸味,做成鲜嫩的羹凝固在下方,蛋黄是甜味,打成泡沫状覆盖在上面,小小一碗下去,就是辛苦一天最好的酬劳。

    在堂兄弟们相互教唆下,挨揍都要厚脸皮吃到这道菜,只是后来叔伯们年纪大了,不做了,从此之后就再也没有品尝到小时候最美的味道!

    所以,每年暑假总有那么一二个月在餐厅后厨厮混,从小也就见识过很多种烹饪方式,对于做菜,还是比较有自信滴!

    “獐奴,你之前做的黄米粥配蒟(ju)酱露葵羹,太宾吃后都赞不绝口,跟你阿娘比,这庖厨的技艺不相上下了,怪不得太宾要把你赶到东厨来,原来的他啊,说甚,君子远庖厨,遇见合口的,就闭口不谈了。”月娘一边用小指捋着额间滑下的一缕头发一边笑眯眯的说,谈论到食物时愉悦的表情似乎让眼角细微的皱纹都舒展开来:

    “阿翁每日给我讲解书籍,大娘你操持家务,都很劳累,三郎今年已经是中男了,能让你们少操劳,我就绝不少做啊,你说,是不,我~~~家~~大~~~娘。”

    “就你嘴像吃了西域的石蜜一般,獐奴这一年啊,变化太大了,你阿娘、阿耶要是泉下有知,定会欣喜。”

    微微嘘了口郁气积蓄:“二日后就是清明节,三郎会带着祭品去阿耶、阿娘坟前祭奠双亲。”

    吴指南转身走出厨房,来到厨房旁边,一排半人高以青竹搭建的“鸡栅”,里面养着一只打鸣大公鸡,八九只下“鸡子”的母鸡。

    看到这只大公鸡就一阵厌烦,早上鸡鸣的很早,它一叫,自己就该起床了,而且这货还有八九个老婆,吴指南时常想着吃了它。

    在一阵“咯哒,咯咯哒”的吵闹鸡叫后,取出二枚还带着温度的鸡子返回东厨。

    让月娘把一枚鸡子打入正在揉的面中,揉好后放在灶台边用热气发面。

    吴指南则在几块青石板搭建的案台上,放平木制砧板,从旁边反扣的竹编簸箕里,割下一大块肥瘦参半的五花肉,这是北坝乡一户临河而居的村民得赵蕤用“姜片灸”治愈风寒湿痹之症后,为表谢意才送来的新鲜猪肉,操刀在砧板上麻利地剁起肉来。

    “大娘,能不能请你偷偷去后室西厢房,西南角有个粗陶大瓮,大瓮里面装有很多稻谷,在稻谷最下面藏有几个胡瓶状白色瓷瓶,用厚苎布和黄泥封住口,帮我拿一瓶来。”

    月娘眨了眨眼睛,有些迷惑:“我知道啊,这是上个月,绵州一商贾为子拜师,遣家仆给太宾送的礼物,说是邛州大邑县蜀窑烧出来的好瓷器,当时老头子还盛赞这款瓷器,薄而坚致,色白声清,需要放在稻谷里温养保存。”

    “那里面是剑南烧春酒,我用来调猪肉馅。”吴指南也对月娘眨眨眼,俏皮的说道:

    “好哇老头子,不是说著书修道之人禁酒了吗?原来是欺瞒老娘!”月娘气鼓鼓的埋怨:

    “嘘~~~别说是三郎告密,让阿翁知道,我要被罚写整篇《颜氏家训》,阿翁此时应该还在中堂小憩。”

    月娘搓了搓手上还粘着的麦粉,指了指吴指南的额头,含笑转身轻轻向后室走去。

    将剁好的猪肉装在一个陶盆里,又拿起一块姜拍碎剁细,再从一个陶罐里抓了几颗剑南道特产黎州(四川雅安汉源县)蜀椒(花椒)出来放在一个石臼里用石杵舂碎。

    “穿越到唐朝,调味品相对匮乏一些,不过凭俺厨艺,一样能做出好食物。”

    正想着,月娘拿着一白瓷瓶回来了:“獐奴,你虚岁才十七,可不许偷吃酒哦。”

    “大娘,放心,三郎只是听乡里人说过,用酒调和肉馅后,能去膻味,成丁男前绝不吃酒,大娘,你也累了,去后室假寐片刻,晡食好了,我来唤你和阿翁。”

    月娘离开后,吴指南看着手中白瓷瓶,心道:这就是杜子美称赞过,“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入哀玉锦城传”的大邑白瓷,的确是不错。虽然比其他朝代的瓷器厚了一些,但颜色很正,釉下彩光泽温润如玉,要是在后世至少是博物馆精品。

    磕破泥封,拧开苎布,一股浓郁粮食发酵后自然形成的甜味扑鼻而来。

    唐代还没有蒸馏酒,成品酒大致可分为谷物发酵酒、水果发酵酒(乾和蒲萄酒、三勒浆)、加各种药材、动物所制泡酒(桂花酒、黄精酒、屠苏酒、菊花酒、花蛇酒、岭南蚺蛇酒)几大类型。

    谷物发酵酒就是米酒,又分两种,酿造时间短,工艺简单,成品酒含有较多杂质,酒液内漂浮一粒粒浑浊酒糟,称为“浊酒”、“白酒(李白: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司马扎:白酒一樽满,坐歌天地清)”、“绿蚁酒”(翁授:逃暑迎春复送秋,无非绿蚁满杯浮,老白: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另一种米酒,酿造时间较长,工艺较为复杂,成品酒需要通过熟谷麦麸制酒曲、煎浆合酵、甑釜薰蒸、粗筛细滤、上糟压榨等步骤酿成,残渣少,酒液相对清澈,颜色呈现琥珀色,称为“清酒”(李白:鲁酒若琥珀、金樽清酒斗十千、刘禹锡:瓮头清酒我初开,老白:荔枝新熟鸡冠色,烧酒初开琥珀香)。

    剑南烧春就是价格昂贵的清酒,那股香甜清新的味道却醇厚无比,而且度数不高,不超过十度。

    在白酒技术发达的前世肯定有无数觥筹交错的时候,虽无酒瘾,却也品鉴过无数酒类,却从来没有闻过如此地道的粮食发酵酒,盯着微微泛黄的酒液:

    “好想品尝一口,算了,答应过大娘不偷酒,丁男前做一个正经小郎君。”吴指南舔着嘴唇,心里有少许挣扎:

    收回心思干正事,肚子饿得咕咕叫,朝食后到现在都快四个时辰了,这个时代一天只吃两顿饭啊!

    先撒了一点盐到肉里,不停的揉捏,直到手感发黏,接着倒了少许酒入肉糜里,放剁好的姜粒,把剩下的那枚鸡子也打入,再从旁边水缸里舀了一点清水加入,用竹筷朝一个方向搅拌着,拌好后放在一边等腌制入味。

    这道腌制肉类的厨艺步骤叫“穿衣”,可以让肉类提鲜,口感嫩滑不老。

    再把月娘揉好的面团快速又熟稔的用木棍在“鏊(ao)子”上擀成圆形面皮,这时代没有酵母粉,巴蜀地区稻饭为主,没有留老面的习惯,只能放在热腾腾的灶台旁发面。

    烟熏火燎后内壁发黑的厨房里,东南角是一个黏土砌成的一大一小两个“火眼”三层长方形土灶台,灶孔是圆形,微微凸出灶台,一端有弧形的“隔火山墙”,一端连接着烟囱,因为还未普及弧形铁锅,不是后世那种下小上大的大开口状灶孔。

    西南角则是一个多层竹架,上面还摆放着甑,铛,竹漏勺等炊具。

    灶台最上面一层是操作台,大孔平放着一个双耳陶釜,小孔放着一个三足陶鬲(li)。中间一层烧火用,侧面开了一个圆弧形的口子,用来添置木材,枯枝,干稻草等,最下一层悬空,碳渣掉落此处,定时清理就好!

    把腌制好的肉糜挑少许包入擀好的面皮里,再对折黏好,蹲在灶台边用竹制“吹火筒”加大火势,让铁釜里的水开了以后,把裹有肉馅的面皮放入沸水里。

    摆好三个木碗,依次放入舂好的蜀椒粉,猪油,豆豉汁,葱白,每碗再滴几滴醋,对了,还有蒜泥,毕竟吃面不吃蒜,香味少一半。

    看着这些面食在沸水里上下翻腾,计算着时间,再用匏瓜瓢舀小半勺清水分两次倒入沸腾的水里。

    这样做可以让久煮的面食既软糯又爽滑筋道,符合老两口中老年人的肠胃需求,又不会把面皮煮散了。

    一勺滚烫的面汤舀进三个木碗中,再用竹漏捞起面食盛入木碗里,在面上撒一些菜畦里割下切成段的韭菜。

    三碗混合着猪油香,蒜香,葱香,醋酸味,又微微散发蜀椒麻味的面食已熟!

    探出头去看了看日头,太阳偏西,马上快要日落时分,时间正好!

    把碗端进木制托盘里,放入三双竹箸——“飧(sun)食已好,请享牢丸!”

    PS:在唐代凡男女始生为“黄”,四岁为“小”,十六岁为“中”,二十有一为“丁”,五十为“艾”,六十为“耆或老”,六十左右老人被尊称为“耆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