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千载吾赏之盛唐 » 第4章长短经

第4章长短经

    在中堂西侧的食厅里,赵蕤一边把胡须捋向侧面一边风卷残云般的在案几上吃完这顿独特而又美味的晡食后不禁赞赏:

    “三郎,今日牢丸滋味鲜香,老夫当年在东都时,尝遍各大食肆,也未曾有过如此美味,你个小竖子是何时学得厨艺精湛?”

    吴指南用眼睛余光撇了一眼低头正在以左手掩口,享受美食,其实是掩饰笑意的月娘。

    “难道告诉你,用了你老藏在稻谷里的剑南烧春,然后被罚抄各种书籍?”。

    穿越过来快一年了,毛笔书写也才刚刚有点适应。无论是书写前在砚台上被要求平缓垂直地划圈,不能斜推或者直推的磨墨,精准加水化浓,还是书写后为防止墨汁干裂,加盖装匣。对于后世基本都不书写,而是习惯各种输入法的人来说都是种痛苦、繁琐的程序。

    更不要提跪坐在低矮的板足案上一撇一捺从零开始,被老师赵蕤严格要求“五笔执笔法”。刚开始写的那些字真是“小蝌蚪找妈妈”,弯弯曲曲,惨不忍睹。

    唯一庆幸的是,前身是个顽劣少年,也没学习过书写,不然就那丑陋的字体也非露馅不可。经过一年练习,才有那么一点点“形体方正,笔画平直”的楷书雏形。

    而老师却说,这仅仅是坐书书写,熟悉后要尝试立书书写,也就是左手把纸张或者书籍拿起来,悬空卷成一束,右手执笔,抬肘悬腕,在纸面、书籍上快速凌空下笔,而且是写“隶书”“行书”“八分书”。

    吴指南一想到这恐怖的书写方式,肯定会又酸又累的手腕,长时间跪坐后酸痛的小腿,麻木的大腿,就下定决心,有机会找个木匠或者篾匠,一定要把高足家具“发明”出来,解放双手,垂膝而坐。

    此时,月娘却给吴指南解围,转移话题道:“太宾,听你说,先前有一绵州大商贾遣家仆给你送了名刺拜帖和一些礼物,想带他儿子来面谒,望你能教习他那儿子,你是如何回复?”

    “月娘,你我夫妻自天授年间(690-692)隐居此处,已有二十余年了,我潜心著书,具载诸篇,最近已成《长短经》十卷六十五篇,只为沿袭远图,作经世之至道,非欲矫世夸俗,希声慕名。”赵蕤一边抚须思索一边回答道:

    “而《长短经》是我集诸子百家为一体,融儒,道,兵,法,阴阳等为一炉,以谋略为经,历史为纬,上起尧舜,下迄隋末,记家国兴亡,权变术数,举荐贤能,人心善恶四内容终成为政、王霸、治兵、阴谋四部,再加上数年间我所习之九术,能不想有传人呼?”

    “三郎天性豁达,又自幼习武,只是文教上基础差了点,如今醍醐灌顶般蜕变,假以时日,也可为我九之二三术传人,我儿赵丘学我医家,道家,阴阳之术,虽有内外丹之争,也已小成,九术余者尚须料才核能,如此子真如信上所说,任侠有气而又博闻强识,有何不可一见?”

    “阿翁,三郎可以把你九术与长短经全学完,你不用再找其他传人!”吴指南一听赵蕤还准备再找弟子,前世经商时那种激烈竞争感,社会极度内卷产生的利己主义思想一下就被激发了,就像唯一一个苹果,自己小心的保存着,却突然被迫要分出去大半,十分不愿。

    “愚儿,戒贪,戒妒,我知你双亲故去后,把我和月娘当成家人,极力维护,小心备至,从情感上老夫是通晓,若非如此,今日这番言论真是小人之谈,妒心四起,定逐你出家门。”赵蕤表情很严肃,一双眼睛已经变得十分严厉的盯着吴指南,仿佛看透人心般,装出极度生气的样子:

    “但我之学说,博大精深,除非你终身不仕不出,学我这样,枯坐边鄙之地数十年,难道这就是你以后想要的生活?再者,也是给你找志同道合之人,俗世非一人之世界,若能同舟共济,方才偕同其利,明白了吗?”等空气中惊悚的味道稍微消除点后,口气一转,赵蕤神情又变得十分和蔼。

    看看,瞧瞧,这才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先抡起战栗的大棒吓得吴指南差点以为真要被逐,小小年纪又不谙唐朝世情,估计真被逐出赵家,要么回河对岸北坝乡兴吴村种田耕地一辈子,凭白重生一回来种田吗?

    要么一介白丁为求出名只有冒险入深山滑铲老虎,或者给老虎送外卖,回想后世未成年“完达山一号”扑车一幕,了解过各种老虎数据,吴指南才不相信武松赤手空拳打虎的故事!

    然后赵蕤就站在吴指南的角度,为他以后考虑,寻求同理心。怎不能让吴指南心悦诚服,大神就是大神,心理战和教书育人都是高手。

    比起古人,现代人只是多了些时代的见识,单论智慧谋略,大多数普通人其实比不得古时候那些有深谋远虑的卓越之士,他们就像中国版的“人类群星闪耀时”,即使数千年的时光过去,也能让人缅怀,只要文化传承还在,就能一直活在人们心里,他们优秀的著作,思想,事迹一代代人流传下来又深刻影响着每一代人,形成这个文明古国一脉相承的文化渊源。

    就像前世观看《河西走廊》后,写在笔记本上的观后感:“从河西走廊最东端的乌鞘岭到阳关,玉门关,一路上有无数汉唐遗迹,不了解的人以为是一个个残垣断壁,稍微了解历史的人站在那里心潮澎湃,遥吟俯畅,逸兴遄飞。眼前仿佛伫立着张骞,霍去病,卫青,傅介子。傍晚时分,灯火阑珊处,蓦然回首,恍惚间,又与郭瑀,王昌龄,玄奘,左宗棠,隔着千古对视,一股厚重的历史感扑面而来,一缕无尽的沧桑情油然而生!”

    “太宾,你吓着獐奴了,你看看,脸都白了,若獐奴说得不对,你好好开导,讲道理,竖戒尺都行,为何要说逐出家门,这孩子从小我们看着长大,本性纯良,你个死老头子舍得,我可舍不得。”月娘絮絮叨叨的:

    “獐奴,明日寒食不能动火,我和你都不用下厨,太宾就自己找吃食吧,今日备下的冷淘和桃花粥就留着我们自己吃,看他饿不饿肚子。”月娘赶紧走到吴指南身边抚摸着他的肩膀安慰着:

    “明日老夫正好辟谷。”赵蕤连胡须都不捋了,有些心虚的回答道:

    “死老头子还要犟嘴。”月娘眼睛一瞪,侧过头去盯着赵蕤:

    “喏(re)~~~~~~~~~三郎受教,是三郎我私心了,东岩师良苦用心方才知之。”只见吴指南站起身来,对着赵蕤的方向,左手四指紧握竖起的右手大拇指,小指指向右手腕,右手四指皆直,左手拇指向上,双手放在胸前三寸处,向外推送到最长,双腿并拢站直,身体成九十度下拜,做了一个“肥揖”的“叉手礼”。

    唐朝盛行叉手礼,除正式场合参拜皇帝用下跪贴地撅屁股的“稽首礼”,其他都适用叉手礼。但叉手礼又分四种不同情况展现:

    一:相熟之人,平辈等相见,简单抬手行叉手礼即可,

    二:面见上官,长辈等情况,叉手同时,低头,双手从胸口往外推送,口中唱“喏”,曰“长揖”;

    三:见尊敬的人,或得到指点,帮助,除“长揖”外,身体九十度左右下躬,口中唱长时间“喏”,曰“肥揖”;

    四:军中接受军令等半跪行“叉手礼”,唱短“喏”。

    “大娘,莫怪东岩师,他是在给三郎找伴当,同门师兄弟。三郎开蒙较晚,又不擅其中几门课业,有了同窗,如擅长三郎不足之处,正好课业互补。”

    吴指南还是存了点小心思,也就是说,他希望赵蕤选择的这个弟子要么是个全才,要么和他吴指南擅长的课业不一样,这样一来课业互补;二来,在他擅长的领域赵蕤指导的精力更多还是放在他一人身上。

    “孔子曰:凡人心险于山川,难知之于天。天犹有春秋、冬夏旦暮之期,人者厚貌深情。故有貌而益,有长若不肖,有慎狷而达,有坚而缦,有缓而悍。老夫会察人德,廉,贞,勇,诚,辞,变等,后因材施教。”赵蕤又不轻不重的敲打了一下吴指南。

    孔子的言辞都用上了,吴指南知道老师赵蕤对这件事的重视程度和对他的再次提醒,连忙调转语气解释道:“阿翁,要是真有一人入你眼作了弟子,一定是天赋异禀或有过人之处,三郎对这样的师兄弟求之不得,定会把他当从兄从弟看待,他的长处三郎虚心学习,他的不足三郎与他共同进步。”

    “孺子可教也。”赵蕤满意的点点头,继续他的捋须动作:

    “我之前已同意面谒,又传来口信,借明日寒食踏青之际,那位绵州商贾会携子,卯时日出时分坐船从绵州让水河出发,经涪水,到郪江,百余里的水路,又顺流而下,大概午后到达,三郎,你和我一起给这位小郎君准备临门三考吧!”

    得嘞,还是你老厉害,又来一招打一巴掌给一个枣子安慰,让我和你一起“临门三考”,也是从情感上照顾吴指南,吴指南的意见也会对来人能否留下有影响啊!如果,吴指南真的不喜来人,估计赵蕤多少会慎重考虑一些,而他们两人都满意,那就水到渠成的留下呗。

    作为一个重生者,吴指南冥冥之中,总觉得这个即将到来的小郎君会在他生命中产生一些积极的方面,但是更多是隐隐有一丝不安的感觉,这才是老师赵蕤提起面谒这个人的时候,他有些抵触的情绪产生。幸好老师一再提醒外加安慰,吴指南才惊醒,在赵蕤面前无须耍小心思,态度真诚,客观地看待这个小郎君就好。

    “别忘了,明早起来吹呴法练上三遍,吊石端刃小半时辰,早课你自己上,《劝学》、《颜氏家训·教子篇》各誊抄一遍。”

    好吧,懒觉就不要想睡够了。

    想要在这个一千三百年前的唐朝生存,勤学苦练是最基本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