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千载吾赏之盛唐 » 第5章晨练中的少年

第5章晨练中的少年

    翌日,卯时初,在鸡栅里的公鸡一声声报晓长鸣中,吴指南从后院东边的廊房中走出,在庖厨边拿着杨柳枝漱口,用“絺(chi)巾”沾水简单搽洗完脸,再到茅厕释放干净,走完早起的全套程序。

    接着到堆放杂物的马厩里,拿一根竹扁担挑起两个木桶来到河边打水,到菜畦里浇完水,再用粪勺舀起溷池的“农家肥”挨个给果木、菜蔬施肥了一遍,娴熟的把农活赶在太阳完全升起前做完。

    不由得想起数月前刚重生,伤好之后,自告奋勇的要替月娘接过农活重任。一开始,担水浇肥让从未做过此事的人狼狈不堪。掌握不到重心,歪歪斜斜,踉踉跄跄从百步外的河边担两桶水上来,一看,各自都只剩下半桶。

    然后,沤肥后农家肥散发出的味道也是令人作呕,还要强忍恶心用粪勺在溷池里搅拌几下,再舀起施肥,如此反复数次才能施完肥,让初次做此事的吴指南接下来两天都差点吃不下任何朝食。不过,环境改变一切,现在已经是驾轻就熟的“田舍郎”了。

    做完农活,吴指南来到前院,在大门后有一小块空旷处,正是日常练功地。拿起一个竖在墙角的藤编蒲团放在地上,坐上之后,调节呼吸,按照赵蕤教导的以“一意规中”之法,慢慢导引气息于丹田窍穴,逐渐收伏心意,以瑧静定,再保持住细微悠长的呼吸。

    先以“文八段”作静功法,即一叩齿集神;二摇天柱;三舌搅漱咽;四摩肾堂;五单开辘轳;六左右辘轳;七左右按顶;八钩攀。

    其后站起身来配合“伏气吐呴”以“武八段”为动功法,即一两手擎天理三焦;二左右开弓似射雕;三调理脾胃须单举;四五劳七伤望后瞧;五摇头摆尾除心火;六背后七颠百病消;七攒拳努目增气力;八两手攀足固肾腰。

    如此反复三次,直到身体主观感受到一丝轻微的“痛,痒,冷,暖,轻,重,涩,滑”,知道练出“八触”之感了,便立身长吐息一口气,收功。

    此时,晨练先文后武真正的“八段锦”之后身体得到拉伸,气息澎湃,精神抖擞的吴指南又穿戴起月娘用粗葛布缝制做面,里层是细苎布装载着沙土,用于负重锻炼的布制“掩膊”(背心)和“行縢”(绑腿),估计有唐制二十斤左右的重量。

    此刻旭日初升,柔和的阳光温软地照耀大地。伴随着清新,绝对毫无污染的大唐空气,在鸟语花香,薄霭叠叠同时又郁郁葱葱,一片青翠之色的安昌岩中,配合着三步一吸,三步一呼的呼吸法,欢快地在山间小径上晨跑起来,绕安昌岩数圈,大概十里的距离后,缓步收汗走回前宅院,解除了负重。

    吴指南抬头观日头,此时快卯末了吧,快步走向后寝房前。此时,房门已开,老师赵蕤正盘坐厅中一个“座床”上,地上还摆放着一个小熏炉,缕缕淡香飘荡而出。看来赵蕤也在行“二六功课”,按老师所曰:二六为十二时辰,阳气在十二时辰中不断消长变化,五脏经络状态也随之变化,故此,但令二六时中,随方作课,使气息畅达,身劲气昂。

    隔着房门,向赵蕤,月娘行礼请了个早安。回到自居的东廊房,在寝床一侧,取出他阿耶吴大力留给他的遗物之一,一把唐横刀。

    全长约二尺七,环形刀首,刀首有一个圆孔,用于穿绳,刀柄约七寸,用“双面夹合法”固定的硬木手柄,一头一尾各有一道铜皮刀柄箍,刀柄箍上刻有防滑的蝶形花纹,在两道刀箍之间则有二个加强固定的铆钉穿孔。

    如此长度是既能兼顾大兵团作战,可以一手持刀,一手持盾,而单兵作战时,又可以双手持刀,增加劈砍力度。

    刀身长度约二尺,铁制扁圆刀镡(xin),刀镡下方环绕一圈兽形刀鎺(zu吞口),正反面均有一道血槽,刀刃上宽下窄,刀尖是斜开的“切刃状”。

    整把横刀采用中国传统“平造”铸刀方式,有着重量较轻,强度较高,夹角小而锋利,打磨保养容易的特点,大概重量约二斤(十六两为一斤)左右。

    而竹制刀鞘一看就是遗失原配刀鞘后,胡乱用竹篾条编织,鞘身箍了几道麻绳固定,最上端的麻绳与刀鞘开口平齐,形成一个有缓冲力,同时保护刀鎺和鞘身的“鞘口”。

    下面的另外几根麻绳除了固定鞘身,延长的一段还可以当挂刀的“附耳提梁”。

    没办法,这是吴大力姚州之战丢了刀鞘,乡下人家舍不得花钱再配个好刀鞘,回到家乡自己动手做出来的简陋版刀鞘。

    对于十六岁身高就有五尺八寸左右的吴指南来说,这个长度的横刀不管单手、双手持刀,都非常适合他的臂展,重量上因长久锻炼,更不是问题,早已经适应。

    这是吴大力第一次出征姚州时携带的横刀。阿娘当年为给阿耶遵府兵出征采购各种军备物资以及武器,不仅变卖了家存的“梓州小练”,还找兴吴村一村之内数家村民借钱才筹备齐全。

    光是这把上品横刀,炉冶打铁行就值九百文,阿耶本只打算买把下品铁横刀,才七百文,阿娘说保命的东西,一定要买最好的。此后,为归还借资,阿娘没日没夜的拼命织布,捣绢,所以身体才留下隐疾。

    吴大力第二次是募兵参加“长征健儿”,由军队统一发放武器,临走之前把上次战争自备的一些物品留给吴指南,并请求赵蕤对其独子多加照顾。

    摩挲着这把带给父亲荣誉和吴指南“前身”回忆的横刀,没有任何犹豫,轻轻拔下竹制简陋刀鞘,,右手一翻,把横刀倒持肘后,走出廊房,又来到前院中。

    在空旷处简单舞了几个正反手刀花,便从墙角拿出一段早已准备好的布条,布条一端牢牢的系着一块鹅卵石,另一头是个活扣,挂在刀背正中间的地方,右手持刀向一侧平举。

    同时,下半身向下弯曲,双膝向外撑,脚尖自然向前,大腿与地面微微平行,裆部成圆弧形,以一个标准的马步蹲下去,吊石端刃开始了。

    过了一会儿,吴指南额头已经出现细汗,左手竖起“剑指”,调整了一下呼吸,运劲到出现轻微颤抖的右臂上,保持住了这个艰难的姿势。

    只见赵蕤此时闲庭信步般的走出后院,瞧了瞧正在锻炼的吴指南,又仔细观察了吴指南的下盘,缓缓走上前来,和吴指南对了一个“不怀好意”的眼神后,习惯性的又捋了几下胡须,轻轻把布条往刀尖方向拨弄了几分,并说道:

    “三郎,这石头吊在刀背中间的平衡和力度你早已掌握,现在你需要打破这种平衡,增加难度,我帮你调了几分,等你适应这个难度后,再逐步把石头往刀尖移动吧”。

    说完不管瞳孔瞪大,咬牙切齿,额头和胳膊青筋暴起,手脚又轻微颤抖起来的吴指南,独自悠哉悠哉的走向东厨喝桃花粥去了,片刻又端碗走出,面带戏谑表情的盯着吴指南,轻微地点了点头,再低头喝了一口粥。

    “阿翁今日不是要辟谷吗?”有点受不了赵蕤戏谑表情的吴指南出言相讥:

    “黄口小儿就是黄口小儿,沉不住气,老夫当年在剑阁明月峡读书练剑时比你此时苦多了,我喝喝粥,小小撩拨你一下,你就受不了了?”赵蕤扬了扬眉毛,又美滋滋啜了一口粥。

    “三郎,换成左臂端刀,保持平衡的同时,背诵一下《孟子·告子上·卷十四》。”

    正在颤抖着把刀交换到左手的吴指南一听,眼睛一瞪,内心那个悔恨啊!

    “哦,买噶!让我嘴贱,让我嘴贱,这老头子是故意的,还上当。”

    无可奈何的左臂端起刀后,调整到和刚才同样的吊石角度后,清了清嗓子,用丹田之气一字一句的背诵着;“人之于身也,兼所爱。兼所爱,则兼所养也.........饮食之人无有失也,则口腹~岂~~适~~为~~~尺~~~寸~~~之~~~~~~肤~~~~~~~哉?”最后几个字几乎是在在吴指南歇斯底里的呐喊中完成的!

    一边牵引气息保持左臂端刀吊石的力量控制,一边还要气运丹田发声,这是一种意志力和对自身身体掌控力的煎熬,吴指南勉为其难的完成了。

    “嗯,彩!中气十足,如若你刚刚有气无力的背诵这段,敷衍了事,我还准备延长你端刀的时长,小竖子,背完典籍,老夫该不该吃朝食?”

    “阿翁,好吃你就多吃点。”

    “知道这老头子肯定还想坑人,圣斗士不会在同一个地方被击败两次。”

    等吴指南端刀结束,垂下其实长久锻炼后,肌肉已经适应此种强度的锻炼,只微微有酸麻感觉的双臂,用衣袖擦拭头上的汗水。

    已经吃完朝食的月娘拿起一块湿润的“絺布”正准备走上前来给他擦擦汗水,却见一旁的赵蕤连忙拉住月娘道:

    “不可,三郎此时锻炼后全身发热,汗如雨出,月娘你拿冷水浸润的布去擦,有如烈火融雪,长此以往,体内阴阳失衡,会落下病根子。”

    “三郎自回你房,一边等待收汗,一边按摩各处经脉,令百节通利,筋骨牵引,泄其邪气,然后再盥洗一下,换身衣服出来吃朝食,此刻还未到辰末。”

    “獐奴,换你那身干净利落的衣服,让午后要来的绵州商贾和他那个小郎君看看我家三郎是如何少有姿容。”月娘像只护崽的母鸡一样出声叮嘱:

    吴指南左手端着一盆清水,右手拿着横刀正准备走回房去,听到月娘叮嘱,内心微微一暖,还是大娘会疼人!

    回到房内,脱掉被汗水湿透了的襦袴,按照“夜半子候”、“转肋舒足”、“导引按跷”一直做到“动运水土”,十四节按摩导引术按摩好各处筋骨,吴指南情不自禁的观察起自己身体的肌肉线条来。

    经过长年累月的锻炼,斜方肌和肱二头肌已经微微隆起,因为年纪小,也缺少更多蛋白质的摄入,发达的胸肌还见不到,但是腹部的六块腹肌却是已初现峥嵘,条状分明了,十六岁就有一米七五的身高,男人初显的阳刚之气和略微削瘦的健壮混合在一起。

    再过几年,吴指南这张硬朗且英俊,“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中隐隐透出的刚毅脸庞,如剑般上扬的眉毛下,有着灿若星辰的狭长双眸配合着身材匀称欣长,一定是一个气宇轩昂,仪表堂堂,玉树临风般的男子!

    在这个开放豪迈的“开元盛世”中,不知道会便宜哪几家的闺女啦?

    “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PS:丘光明《中国历代度量衡考》,唐一尺等于30.3cm;

    胡戟《唐代度量衡与亩里制度》,29.5;

    吴承洛《中国度量衡史》,31.1;

    王国维《日本奈良正仓院藏六唐尺慕本跋》30.3-31;

    历史大佬们对长度度量衡不统一,本小说取中间值,每尺等于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