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千载吾赏之盛唐 » 第6章白衣少年

第6章白衣少年

    说是换身好看点的衣服,其实吴指南一共就三套衣服,一套刚脱下的襦袴用较细的布缝制,由小袖及膝短衣、黑色的半臂、束腰带、长裤、粗草鞋组成;

    另外一套杂色襦袴,因为青春期的少年身高一年一变样,为节约布料,是用以前不能再穿的两件旧衣缝制而成,上衣下裳都是拼接两个颜色的旧面料;

    最后这一套是两月前月娘用米白中有点泛黄的白练布裁剪的“缺胯四䙆(kui)窄袖衫”搭配同材质长裤、束腰带及麻练鞋,这也是乡下少年第一套长袍。

    别看只有三套粗劣的衣裳,在这北坝乡数里之地,已经是了不得的事情。成年丁男一般也就两套衣衫换着穿,再贫苦一些的乡民,除了简陋的家居服,一户之内可能只有一件好点的衣衫,谁有事出门谁穿。

    对于目前的吴指南来说,没得选也无须选,坦然接受,反而格外珍惜这套自己中男后,月娘特意裁剪的缺胯四䙆衫,两月以来,也只穿过一次。

    所谓“缺胯”,意思是为方便劳作或者运动,衣旁下脚开衩至骻骨边,再加上“庶人以白”的要求,平民百姓可供选择的款式,面料,颜色并不多。

    倒是在老师赵蕤口中听过,西京长安和东都洛阳,人人爱穿红着绿,面料更是绸绫锦绢,款式上也是乌纱幞头,圆领袍,红鞓(ting)带,乌皮六缝鞋等。可这些离现在的吴指南太遥远了,忙着充实自己的知识,见识和实力,哪有时间,精力去考虑衣服等身外之物。

    穿着一身崭新的衣裳出廊房,喝过桃花粥后再来到中堂,却见老师赵蕤没有在右手边木窗隔开的“学堂”里,而是坐在中堂正中客厅里一个“碁(qi)子方褥”上,背后又靠着他所喜爱的那个斑丝隐囊。

    在翘头案上摆弄着占卜用的“蓍草”,只见一根蓍草横放在案头正上方,下边左右各堆有数量不齐的两堆蓍草,左手小指,无名指间还夹着一根,口中念念有词道:

    “揲(die)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le)以象闺,故再扐以后挂......”

    抬头看了一眼进屋的吴指南,右手指了指学堂里,再指了指客厅右侧后又继续摆弄着这些“蓍草”。吴指南明白了,老师在专心卜卦,而今日的面谒将在这中堂正中的客厅举行。

    自己进入学堂搬了两张板足案和三个方褥座床出来,分别安放在左右两边,摆放好家具后再取出纸笔、砚台以及两本书,又苦逼的跽坐在左侧方褥座床之上,磨墨,展开纸张,提笔,心无旁骛地开始誊写起《劝学》。

    半晌之后,赵蕤停止卜卦并自言自语:“原来是个山天大蓄卦,动爻二、五、六形成之卦水火既济卦;”

    “三动爻观本卦卦辞和之卦卦辞;”

    “本卦:利贞,不家食,吉,利涉大川。象曰: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蓄其德”;

    “之卦:亨小,利贞,初吉,终乱。象曰: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

    赵蕤又开始捋着胡须,眼睛直视着翘头案上的卦象进入沉思,再看向正在提笔书写的吴指南,清瘦的脸庞几乎没有什么表情,眼神却时而深沉发散,时而聚焦某一处,仿佛有万千思绪掠过。

    而此时吴指南正神情专注的誊写到----------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门口却突然传来“咚咚咚”,很有节奏的扣门声,伴随着扣门声又响起一道稍显深沉而又粗犷的中年男声:“绵州昌明县青莲乡陇西院商贾李客携子十二郎前来拜谒东岩仙师,不揣冒昧,万望海涵。”

    吴指南执笔对着赵蕤:“东岩师,此刻也才巳时半吧,日禺时分,他们似乎来得早了一些。”

    “无妨,三郎,你去开门吧。”赵蕤点点头,同时把蓍草拾起收入一旁的竹筒中。

    月娘走进中堂对着他二人道:“我为妇人,不便见外客,去偏厅旁听。太宾,此子优劣与否,你要多知人察相一番。”说完转身走向中堂左边的食厅而去。

    “尊客稍待。”吴指南放笔在笔架上,快步起身走向大门口。

    一打开门,一胖一瘦两个男子叉手抱拳在门口等待。

    “好家伙,看这一身行头,真是大商人啊!”吴指南内心独白道:

    只见前面站着的是一个身材不高微胖的中年人,一张笑容可掬,非常具有亲和力,有点异域长相的圆脸,头戴黑纱罗制成的软裹长脚四方幞头,浓密的眉毛,深凹的眼眶,嘴角两撇髭须微微上翘,颌下精心梳理过的胡须髯而不虬。

    身穿一套印有复杂骆驼,鸟兽纹样,一看就价值不菲的靛蓝色蜀锦“蕃客圆领锦袍”,腰上围着一条做工精美的斑斓蹀躞(diexie)带,还七零八落的挂着一些小玩意儿和一个囊袋,而脚下是一双翘头的锦靿(yao)胡靴。

    后面的少年身高矮上吴指南半头,估计也就五尺六寸左右。头上没有戴幞头,只用一根精致白绢束着绾髻,身着一身同样昂贵,纯白色白绫制小袖缺胯衫,腰间系着宽锦带,在侧缝处打了一个繁复而又牢固的结。

    腰带上还钩挂着一把带着有别于中土风格的“双附耳提梁式直翼八字格唐剑”,剑鞘黑底描红,剑端莲花环首,剑柄上还包裹着三圈俞石(黄铜)装饰。

    脚下穿着一双不知用何种动物皮革鞣制而成的软底黑色六缝鞋,还在鞋面侧边点缀着几条云纹。

    另一侧腰带上还悬挂着一块小小的龟型白玉佩。

    而少年长相,则是削瘦的长方形,下巴稍显棱角,白面无须,只在嘴角冒出几根青春期特有的小绒毛,挺拔的鼻梁,和吴指南一样是剑眉星目,只是继承了前面中年人同样凹陷的眼眶,配合长睫毛使他的眼睛更加深邃,显得“炯炯有神,咄咄逼人”的样子。

    紧抿着上薄下厚的嘴唇,站在那里,秀美多姿,潇洒出尘,卓尔不群,就风度和服饰的精美而言,一下就把乡村少年吴指南比下去了,只是这身高和体型嘛,却还是比吴指南弱上两分。

    双方互相打量了对方一番,看着对面只是一身粗衣线鞋的质朴少年吴指南,白衣少年的神情变得轻蔑了二分,右手收回背于身后,左手按在剑柄上,眼神已跳过吴指南望向其身后的庭院里。

    对于这种有点无礼的举动,两世为人的自己怎能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心中已对白衣少年有了些许评价,但不动声色的站在门前回了一个长揖叉手礼,这礼数不能少。

    而站在前面的圆脸中年人却对身后儿子的变化一无所知,始终保持着具有亲和力的微笑,叉手向前一推:“我等早已投帖征询,并与东岩仙师相约今日登门面谒,烦请这位俊秀小郎君头前带路。”

    “尊客,请随我来。”并没有被一句俊秀夸得沾沾自喜,内心保持镇定的吴指南转身引路。

    到了中堂门前,先向赵蕤行了一礼后站在左侧的板足案前等待来客就座。

    中年人带着儿子也到了中堂门前,却有些犹豫,只听赵蕤声音响起:“乡野隐居,粗陋之地,无须脱履而入,客请。”手伸向房屋右侧。

    父子二人并未入座,而是更加恭敬地前进两步叉手行长揖:“某,绵州昌明县商贾李客见过东岩仙师,此为某次子李白,字太白,十二郎速给东岩仙师见礼”。

    “某,末学后进,绵州昌明县李客之子李十二白拜见东岩仙师。”

    此时,吴指南心中却是如晴天霹雳一般,震惊得像半截木头似的楞在原地,有些目瞪口呆的望向对面的白衣少年:“李白,李白,诗仙李白,是他,是他,是他吗?对了,以前语文考试,有考过,李白少时居住在四川绵阳江油,应该是他了!”

    脑子里就像放幻灯片一样,前世拜读过的《静夜思》,《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侠客行》,《长干行》,《清平调》《望天门山》,《南陵别儿童入京》,《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早发白帝城》等,许许多多李白的诗一下子就涌入脑海,有些诗记忆模糊了,只记得一二句,有些诗却还是记忆犹新,印象深刻。

    眼睛死死地盯住白衣少年的侧面,思绪还处于一片凌乱的吴指南傻傻的站着不动,有些呆若木鸡的回不过神来,直到老师赵蕤一声:“二位远道而来,某郪县赵蕤,无须多礼,请入座。”

    “这是我家三郎吴指南。”初次见面,赵蕤也没有过多介绍,轻轻一句话带过,只是在“我家”这两个字上刻意重了一些。

    “三郎,你替我给二位回礼吧”作为经学大儒,隐士高人,年轻时担任过不少官职的赵蕤神情自若,心中自有沟壑。

    对着一身绫罗绸缎,土豪气息十足,但却是商贾出身的李客父子二人并未起身,只是简单行叉手礼,保持着一个资深读书人在这个时代应有的尊严和气度,反而让对面父子二人更加恭敬,神态肃穆。

    吴指南收回飘荡的心神,眼神也重新聚焦起来,调整心态连忙向两人行礼。

    见二人回礼完毕准备入座,才斜跨一步跪坐下去,抬头时恰好撞见白衣少年退身入座前,看向自己案头上那张墨迹未干,正在誊抄的荀子《劝学篇》,嘴角挂起一丝嗤笑,神情又再轻蔑了两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