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熵变四百年:风云南北朝 » 第七章 “痞子哥”刘裕上位

第七章 “痞子哥”刘裕上位

    上回说到,因为北府军老大刘牢之的临阵倒戈,东晋完全失去了对抗桓玄的能力,桓玄轻松篡权称帝,建立楚国。

    中国历史上99%的开国之君,都会励精图治、勤奋工作、努力治国,将苦心创立的帝国推向千秋万代。99%的开国之君,之所以能够治理好国家,主要有三大原因:

    其一,他们能够开国,肯定是在军事斗争、政治斗争中,优中选优的佼佼者,个人能力绝对毋容置疑;

    其二,他们开国的过程,必定是充满荆棘和艰辛,来之不易的东西才会倍感珍惜;

    其三,在他们开国的过程中,除了积累了丰厚的斗争经验以外,还积累了大量的人脉资源,收获了很多愿意追随自己的小弟和粉丝,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这帮死心塌地为自己卖命的小弟,必将成为开国皇帝文治武功的得力助手。

    遗憾的是,我们桓楚政权的建立者桓玄,刚好是另外的1%。

    回过头去看桓玄的发迹史,过程实在是太轻松简单了:

    桓玄借助他老爸桓温的名望,得以在众多对东晋朝廷不满的世家大族之间周旋;

    桓玄借助殷仲堪、杨佺期两位不太聪明的地方割据大佬,被推举为盟主,然后还很不地道地杀害了两位盟友,篡夺了盟友的部队;

    桓玄借助策反刘牢之,在灭晋的过程中,更是手到擒来、易如反掌,眨眼之间,东晋的一切就成为了桓玄的私有财产。

    在这个极其简单的过程中,桓玄既没有积累斗争经验,也没有积累人脉人脉,怎么看,都只不过是一个运气爆棚的家伙而已;更严重的是,因为这皇帝来得轻松加愉快,桓玄并没有对手中的权力感到敬畏和珍惜。

    时年36岁的桓玄皇帝,治理国家的方式只有铁律一条:谁想反抗我,就杀了他。

    “谁反抗我,就杀了他”和“谁想反抗我,就杀了他”这两句话,别看就差了一个“想”字,但造成的影响绝对是天壤之别:

    前一句话的大致意思是,哪里有反抗、哪里就有压迫;而后一句话的大致意思是,谁惹我不爽了,我就弄死谁。

    我们的桓玄皇帝,就是按照后一句话来做的。

    凡是桓玄要召见的官员,必须立刻马上火速到达桓玄的面前,但凡有点耽搁,桓玄就认为他有不臣之心,要么杀头,要么降职。

    大臣们都知道桓玄性子急,一旦接到命令,哪怕连闯几个红绿灯、哪怕跑死几匹马,也得立即应诏,否则可能人头不保。

    为了保命,朝臣们纷纷将自己屁股下的坐骑由1.5L排量,换成了4.0T涡轮增压,以备桓玄皇帝突然查岗传召。

    “京官”们还好说,那些地方军政长官,为了防止自己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复命,索性就在京城住下,以备突如其来的传唤。

    (督迫严促,朝野骚然。)

    前边说的,是桓玄对速度和效率上的要求,让文武百官更加畏惧的,是桓玄对质量上的要求。简单来说,桓玄皇帝,是个强迫症。

    桓玄为了彰显自己对工作一丝不苟的态度,下属的一个工作汇报,哪怕是一个错别字和笔误,被桓玄挑出刺来,都会严惩不贷。

    当时尚书令将“春蒐”写成了“春菟”,桓玄竟然将左丞相以下的官员全部降职或罢免。

    桓玄这种吹毛求疵的态度,让大小官员汗毛倒竖,索性能不上报朝廷的,就不上报,因此很多地方发生的事情,桓玄并不知晓。

    (玄性苛细,好自矜伐。主者奏事,或一字不体,或片辞之谬,必加纠擿,以示聪明。尚书答诏误书“春蒐为“春菟”,自左丞王纳之以下,凡所关署,皆被降黜。有司奉答不暇,而纪纲不治,奏案停积,不能知也。)

    这都不要紧,关键这位桓玄皇帝,完全就是严于律人、宽以律己。他对下属要求及其严苛,但自己却爱好游玩,要么打一次猎,几天不回宫,要么一天打好几次猎,就连自己的哥哥桓伟死了,他都不表露出什么悲伤之情,照样打猎游玩。

    此外,桓玄大兴土木、追求奢侈、喜欢美酒美女,在酒池肉林灯红酒绿中流连忘返,完全按照一个亡国之君的模板来工作和生活,根本没有半点开国之君的架势和作为。

    桓玄的所作所为,让上至文武百官、下至平民百姓,都大失所望,大伙儿纷纷表示:这他娘的还不如让弱智儿皇帝司马德宗回来呢,至少他是个傻子,不会瞎折腾。

    ((桓玄)又性好游畋,或一日数出。更缮宫室,土木并兴,思乱者众。)

    既然桓玄皇帝这么作,那就要到“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的环节了。

    本次参与反抗的关键人物,便是我们的老熟人——“痞子哥”刘裕。

    别看刘裕天天腆着脸,充当桓玄的“舔狗”和“马屁精”,甚至劝说桓玄登基称帝,但那只不过是权宜之计,是为了迷惑桓玄的烟雾弹。

    实际上,刘裕依靠自己在北府军中的名望,将地下党工作干得如火如荼。刘裕暗中联络到北府军旧将:

    刘毅、何无忌、刘道规、诸葛长民、王元德、王仲德、孟昶(chǎng)、魏永之、檀凭之、辛扈兴、童厚之等11名将领,算上刘裕,共有十二人,史称:刘裕十二人,相邀共举大事,除掉桓玄。(北魏拓跋珪当年有元从二十一人,刘宋刘裕现有刘裕十二人,这兄弟俩也是挺有缘分的。不过嘛,不管是元从二十一人,还是刘裕十二人,他们最后的下场基本都比较惨,我们后续详加分解。)

    公元404年2月某日,刘裕以打猎为名,率领11名北府军老将,11名北府军老将带领着北府军,启动了轰轰烈烈的反桓玄起义。

    总帅嘛,有了;将领嘛,也有了;气氛嘛,似乎也烘托到位了。只是刘裕这造反队伍略显“寒碜”了一些,因为刘裕的这次起义,麾下只有兵卒,呃……几百人。

    拿几百人去反抗至少有几十万兵力的楚国?“痞子哥”,你这是开什么国际玩笑?“三千越甲可吞吴”的越王勾践,也不敢这么拼吧?

    如果十几年后,有记者采访刘裕的话,我们的“痞子哥”肯定会不屑地说:“呵,勾践?他只不过是吞吴而已,朕可是气吞万里如虎的刘寄奴啊!”

    但那毕竟是十几年后的后话了,目前的刘裕,率领着极其“寒碜”的北府军旧将、残部,抢起了银行,啊不,是对京口(江苏镇江)这座小城发起了进攻。

    (高祖托以游猎,与无忌等收集义徒……愿从者百余人。)

    当时驻守京口的,是桓玄的堂哥桓修(桓冲的儿子),桓修倒也没费多大力气,就被“痞子哥”刘裕摁在地上摩擦,献上了“Firstblood”(第一滴血)。

    轻松拿下了京口,一同起义的北府军旧将,推举刘裕为盟主,传檄四方,相邀原东晋的各路豪杰加入起义军,共同掀翻谋逆的桓玄。一时间,东晋全国范围内的有志之士、地方豪强、苦于桓玄统治的文武百官纷纷响应,刘裕的部队陡然增至好几千人。呃……这数量,好像也不太够吧。

    刘裕的突然起义,让楚国的桓玄皇帝大为震惊,他慌得一批,整日在宫中茶不思、饭不想,只知道背着手踱来踱去。

    桓玄身边的马屁精们安抚桓玄道:“陛下,刘裕这帮只不过是几千人的贼寇,根本成不了气候,您不必担心。”

    桓玄气得把手中的茶杯都摔了,怒火三丈,冲着马屁精们吼叫道:“贼寇?你们懂个屁?!刘裕,那可是一个人都敢追着几千人砍的亡命徒;刘毅,那可是能够为刘裕千金一掷的赌徒;何无忌,那可是刘牢之的外甥,深得刘牢之真传的匪徒!这些人凑一块,你告诉朕该如何抵挡,啊?!”

    马屁精们被桓玄骂得心惊胆战、颤颤巍巍,再也不敢言语。

    (玄自闻军起,忧惧无复为计。或曰:“刘裕等众力甚弱,陛下何虑之甚!”玄曰:“刘裕足为一世之雄,刘毅,摴蒲一掷百万;何无忌,刘牢之甥,酷似其舅。共举大事,何谓无成?”)

    但老这样忧心忡忡、涨别家志气、灭自家威风也不是个办法啊,桓玄决定:打!

    桓玄派手下猛将吴甫之和皇甫敷抵抗刘裕。猛将?咋没听说这二位猛将的大名呢?嗐,那只是桓玄自认为的猛将而已。

    所以呢,吴甫之和皇甫敷这两位桓玄眼中的大将,刚到战场,就被刘裕军剁成了“大酱”,双双献上了人头。

    桓玄的眼里猛将,竟然在刘裕面前,就像“阳光下的泡沫,一戳就破”?桓玄吓懵了,顿感头昏眼花、肾虚耳鸣。

    桓玄打算坚壁清野,固守石头城和建康城,跟刘裕打持久战。

    但桓玄的另一位堂哥桓谦认为:刘裕劳军远征,正是以逸待劳,一举歼灭刘裕的最佳时机,切不可延误战机。

    桓玄听他堂哥桓谦说得有理有据、让人信服,便同意了。于是,桓玄作为主帅,御驾亲征,命堂哥桓谦率领两万部队,陈兵于覆舟山(现今南京市玄武区九华山公园),迎击刘裕。

    这里多说一句,咱也不知道桓玄为啥选择了一个叫覆舟山的地方陈兵迎敌,难道不知道覆舟就是“翻船”的意思吗?

    你说桓玄不迷信?呵,他比谁都迷信,又惊又俱的桓玄,为了能抵御得住连战连捷的刘裕,竟然陈兵列阵在覆舟山之后,不研究战略战术,反而找了一堆道士,给他的部队上BUFF(BUFF,游戏术语,指为自己添加增益系魔法)。

    刘裕听说桓玄放弃固守石头城、建康城,竟然派兵出城打野战的时候,笑得前仰后合,对手下将士们说道:“兄弟们,歼灭桓玄、收复国都,在此一役!”

    嗯?你说刘裕军劳师远征、桓玄军以逸待劳?呵,刘裕从京口(江苏镇江),打到建康城(江苏南京),只不过60来公里的路程,这点运动量,对于刘裕手下训练有素的将士们来说,只不过是热身运动、毛毛雨而已,现今刘裕军马上要毕其功于一役,将士们反倒热血上涌、气势如虹。

    但毕竟是敌众我寡,刘裕也没有掉以轻心,他命令老弱病残军士,用树枝在覆舟山山顶、山腰扬尘起沙,造成刘裕军兵多将广的假象。

    烟雾弹放个差不多了,“痞子哥”刘裕本人,掏出他当年一人追杀几千人所持的大砍刀,冲在了军队的最前头,一边冲刺,一边以镇山之虎的气势高喊道:“将士们,随我杀啊!!!”

    桓玄和桓谦率领的部队,大多都是北府军的旧部,这帮人对“痞子哥”刘裕有多勇猛,可是有目共睹的。

    现在看到冲在刘裕军最前头的刘裕后,个个吓得像触了电一般,止不住地哆嗦起来,甚至手中的兵器都快握不住了,心惊胆战的桓玄军纷纷想道:“卧槽!这可是沾着即死、触着即亡的刘裕啊!我可不想当他的刀下之鬼……”于是,桓玄军对桓玄皇帝的数次督战充耳不闻,下意识地连退数步。

    而刘裕军也真不是浪得虚名、徒有其表,两军一交汇,本就心惊胆战的桓玄军立刻被刘裕军杀得哭爹喊娘、血肉横飞、人头滚滚……

    刘裕砍得正起劲,发现战场上刮起了一阵猛烈的东北风,而桓玄军正好在下风口上。

    刘裕毫不迟疑地下令:“火攻!”

    这下桓玄军可热闹了,被砍死的、被烧死的、被踩死的、被冲击死的,数不胜数,桓玄军丢盔卸甲、溃散而逃。

    (裕使羸弱贯油帔登山,分张旗帜,数道并前。玄益忧惶,刘裕执钺麾而进。于时东北风急,义军放火,烟尘张天,谦等诸军一时奔溃。)

    话说这桓玄皇帝,在对抗刘裕之前,就数次演练过兵败后如何逃跑,一看刘裕如此生猛,自己的将士们被打得落花流水、抱头鼠窜,自知不能打下去了,就扭头逃回建康城中,一把薅走弱智儿司马德宗,头也不回地逃回了老窝江陵。

    刘裕怎肯放过劫持东晋皇帝逃跑的楚国皇帝桓玄?当即命令刘毅、何无忌、刘道规等将领继续向西追击桓玄,自己则进入建康城内,随便找了个司马家的宗室司马遵,代行皇帝事,安抚文武百官、安顿周边百姓。

    刘毅、何无忌、刘道规在江陵再次击败桓玄,桓玄继续向西逃跑。

    桓玄走到益州境内时,遇到益州督护冯迁,冯迁二话不说,抽刀上前就准备砍下桓玄的项上人头。

    桓玄大喝冯迁道:“你他妈算个什么东西?竟然敢对天子无礼?”

    冯迁呵呵一笑,回敬道:“你他妈又算个什么东西?我正是要杀冒犯天子的反贼!”

    冯迁语毕,桓玄人头落地,时年,36岁。

    (益州督护汉嘉冯迁抽刀,前欲击玄,玄拔头上玉导与之,曰:“汝何人,敢杀天子!”迁曰:“我杀天子之贼耳!”遂斩之。)

    这位一度终结东晋王朝统治的桓玄皇帝,就这样惨淡地离开了历史舞台,他所建立的桓楚政权,仅仅存续了半年之久。桓玄之乱这场闹剧,正式落下帷幕。

    刘裕剿灭桓玄后,重新奉迎弱智儿司马德宗为东晋皇帝,东晋朝廷加封刘裕为侍中、都督中外诸军事、使持节、徐州、青州刺史。

    但刘裕多次“推辞”,拒不接受。东晋朝廷无奈,只得再加封刘裕为都督荆州、益州等十六州诸军事,刘裕这才点头表示“勉强接受”。

    至此,我们的“痞子哥”刘裕,完成了从普通将领到东晋“三哥”的转变。嗯?你问为啥是“三哥”?天老大、傻子司马德宗老二,刘裕老三呗。

    那么,独揽军政大权的刘裕,将会有何作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