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熵变四百年:风云南北朝 » 第十三章 刘裕的“义熙改革”

第十三章 刘裕的“义熙改革”

    刘裕平灭桓玄、孙恩、卢循、刘毅、诸葛长民之乱,收复山东、四川等地之后,东晋国内外形势从各自为政、乌烟瘴气、紧张兮兮,变得秩序井然、有条不紊。

    但刘裕觉着,目前的东晋,离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还差得远。

    既然已经当上了东晋的“一哥”,责任感和使命感告诉刘裕:只有“改革”才能救东晋。

    “革”,本意去除兽皮上的毛;“改革”,乃有“不因不生,不革不成”的意义。

    刘裕坚定地认为,要解放和发展东晋落后的生产力,必须破除制度的藩篱,不在改革中求突破,就在沉默中等死亡。

    义熙九年,也就是公元413年。这里多说一句:义熙这个年号,是刘裕平灭桓楚、奉迎弱智儿皇帝司马德宗归位后使用的年号,也可以理解为是刘裕正式统揽朝纲的年份。

    这一年,平息了东晋国内外主要矛盾的刘裕,由一名开疆扩土的军事家,摇身一变,成为谋划蓝图的政治家。刘裕开始大刀阔斧地对东晋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进行深层次改革,史称“义熙改革”。

    咱们一块瞧瞧刘裕这场轰轰烈烈的“义熙改革”,是怎么改的。

    政治制度改革方面:

    第一项政治制度改革,是严肃整顿吏治。

    刘裕重点整顿“骄、纵、贪、侈和不恤政事”五类行为,换做现在话来说,就是重点整治“不讲政治”“没有大局观念”“贪污腐败”“乱作为”和“不作为”这五类行为。

    上至皇族公卿、下至九品芝麻官,一切必须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官员们一旦触犯法律法规,要比一般百姓的处罚更加严厉,甚至视情恶劣的官员可以直接处死。

    此令一出,东晋上下的贪官、腐官、懒官、霸官,无不两股战战,不但不敢继续作威作福、欺压百姓、豪取抢夺,还得勤奋工作、执政为民,东晋的官场风气得以迅速净化。

    第二项政治制度改革,是科学选拔任用人才。

    刘裕本人,是“痞子”出身。他重用的二代心腹,其实很多都是刘裕从出身寒微的人群中发掘和选拔出来的,例如军政大臣王镇恶、刘穆之、蒯恩等等。

    但即便刘裕识人独具慧眼,仅凭他这一双“慧眼”,也绝不可能扫遍全国范围。于是,刘裕别出心裁地发明了“举孝廉+考试”制度。由全国“基层组织部”进行“初筛”,举荐比较有名气、比较有才能、比较有经验的人才;同时,为了防止“基层组织部”在举荐过程中徇私舞弊、滥竽充数,所有通过“初筛”的人员,还要进行统一考试(至于是笔试还是面试、开卷还是闭卷,暂且不得而知),总之,只有通过最终考试的“孝廉”,才能正式录用为东晋的“公务员”。

    刘裕此举,击碎了西晋、东晋世家大族“下品无高门,上品无贱族”的门第观念,推倒了普通百姓进入社会管理阶层的制度壁垒。大批贤才涌入东晋上层社会,大批想改变出身和命运的平民百姓,为了自身抱负也好、升官发财也罢,开始深耕治国安民之道。

    第三项政治制度改革,是中央集权、削弱藩镇。

    刘裕给之前盲目扩张、毫无节制的荆州、扬州等重要地方藩镇,设置了编制上限:荆州的将领,不可多于2000人,官吏不可多于1万人(其实这数额已经够庞大的了,很难想象刘裕设置上限之前,荆州有多少将领和官吏);扬州的将领,不可多于1000人,官吏不可多于5000人;其他州,将领不可多于500人,官吏不可多于2000人。

    这些藩镇被裁减的将领、官吏、兵卒,一律回归中央。一旦某个州郡有战事,由中央统一调配将领、部队前去支援,仗打完了,中央的将领、部队,地方州郡长官一律不许截留,全部要还给中央。

    另外,刘裕明令禁止太后“垂帘听政”、外戚干政,即便是出现幼主执政的情形,幼主只能跟宰相商议军国大事,其他人一律不许参与。

    你说刘裕寒门出身也好、痞子出身也好、兵卒出身也罢,人家出台的这三项政治制度,够硬气吧?够务实吧?够有魄力吧?总比西晋的开国之君司马炎“埋炸弹”强得多吧?

    这还没完呢,我们再看看刘裕的经济制度改革:

    第一项经济制度改革,是轻徭薄赋、减轻百姓负担。

    刘裕改革之前,东晋的苛捐杂税,多如牛毛,百姓负担沉重、苦不堪言。

    刘裕的改革,废黜了一大批巧立名目的杂税,只有中央有权力确定收什么税、收多少、什么时候收,凡是地方官吏滥征的税费、滥征的徭役,一律免除。

    第二项经济制度改革,是“与民互市”。

    刘裕改革之前,东晋的地方官府,需要车船马、牛羊驴、鸡鸭鹅、麦子谷子稻子等等等等,全部向百姓摊派,百姓无条件地按照官府安排上交,交不上来就属于犯罪,得进去蹲着吃牢饭的!

    刘裕的改革,废黜了官府向百姓直接摊派的做法,官府需要什么,只能按照市场价格,面向百姓采购,百姓可以按照官府的需要,兴高采烈地把多余的物资到市场换取钱财,极大推动了东晋商业的发展。

    看到这,有人可能会有疑问了,这两项政策,怎么看,都是东晋官府吃亏啊?东晋的税收也少了、东晋的支出也增长了,长此以往,东晋的财政赤字会不断扩大的!

    别急,人家刘裕还有两项更厉害的经济制度改革呢。

    第三项经济制度改革,是推行“土断”政策。

    这“土断”,是什么意思呢?

    原来,自打司马睿建立东晋以来,为了吸纳北方世家大族来投,所有的北方“侨民”来到东晋,都被安置在单独的郡县,这种郡县,称之为“侨郡”。所有户籍在“侨郡”的军民,是不需要缴纳赋税的;而江南土著人所在的郡县,依然缴纳着让人压弯了腰的沉重赋税。

    凭啥啊?凭啥你们北方来的人,喝我们南方人的血、吃我们南方人的肉,还不需要为国家做出贡献?

    对啊,凭啥啊?身为南方土著人的刘裕,早就看不惯这一政策了,他推行的“土断”政策,就是打破地域壁垒、户口壁垒,只要是东晋的子民,不管南方土著人还是“衣冠南渡”的北方人,全都享受一样的国民待遇,同时也得承担一样的国民义务。当然了,刘裕也有点小偏心,因为大多数北府军军人都是南徐、南兖、南青三个郡的,全国一百多个郡中,仅有这三个郡,不在“土断”之列,可以继续免除赋税。

    第四项经济制度改革,是“全民开荒”政策。

    首先,开荒得有人吧?刘裕下令清查全国户口,凡是被豪门贵族隐瞒身份的家奴、豪取强夺抢来的奴隶、巧立名目摊派来的徭役,全都回归故乡。

    其次,开荒得有地吧?之前,东晋的山川湖泽,全都是官府或者豪强的财产,老百姓想要使用,是需要缴税的。现在,刘裕将这些资源全部无偿向百姓开放,有本事捉鱼就捉鱼、有本事砍柴就砍柴、有本事开荒就开荒……

    这四项经济制度改革一出台,就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东晋全国的生产力。

    文化制度改革方面:

    大致是在各地兴办学校,大兴儒学。废黜一些玄学啊、老庄之道啊、黄老之术之类的,所教所学内容,逐渐恢复正统汉文化。

    再加上之前政治制度改革中,刘裕打破了平民百姓到上流社会的壁垒,很多平民百姓由“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学习积极性异常高涨,东晋全国上下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氛围。

    刘裕上述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改革,从覆盖面上来看,可谓是大刀阔斧、包罗万象;从精准度上来看,可谓是一针见血、直刺病痹。

    刘裕的“义熙改革”好不好?肯定好啊,刘裕的儿子刘义隆继位后,只是沿着老爹安排好的条条框框继续执行,就轻轻松松开启了“余粮息亩,户不夜扃”的“元嘉之治”。

    但,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改革,固然有他积极的一面,同时也包藏着无数的质疑声和反对声。

    这么好的改革,谁会质疑和反对啊?

    嗐!还能有谁?动谁的利益谁就反对呗。

    刘裕剥夺了世家大族的既得利益、把人家私藏的家丁、奴隶都遣散回家;这还不要紧,刘裕还让大批“寒门”子弟跨越门第出身壁垒,进入官场、挤占世家大族的地位,动摇世家大族的根基,剥夺了世家大族的未来利益。

    这些对“磨牙吮血”已经习以为常的世家大族们,个个都恨不得把刘裕撕了生吃好嘛?

    这些对刘裕“义熙改革”不满的世家大族们,心里也清楚,要想恢复他们站在万千百姓头上作威作福、“蹲着拉屎”的奢侈生活,只有推翻刘裕这一条路可走;而要想推翻刘裕,必须在“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这些世家大族逐渐聚拢在时任荆州刺史、皇室宗亲的司马休之周围,他们拿出家中所剩无几的“赌资”,暗中支持司马休之率领荆州的“正义之师”,推翻刘裕的“乱政”。

    这里补充一下,刘裕对荆州这一战略要地,非常谨慎和忌讳,毕竟东晋自建国以来,王敦、桓温、王恭、桓玄、刘毅的叛乱,都是因为他们手握荆州军,才有胆量发动的。

    因此,刘裕只有安排自己的亲信担任荆州刺史才能睡个踏实觉。

    刘裕执政之后,先是安排自己的三弟刘道规,担任荆州刺史,但刘道规因病去世;刘裕的亲信刘毅,厚着脸皮讨了个荆州刺史,但很快也发动叛乱;刘毅之乱后,刘裕安排了另一个亲信司马休之担任荆州刺史。

    但刘裕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位道貌岸然的司马休之,也会在世家大族的鼓捣下,对自己起了异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