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整顿乾坤:稼轩重生宋理宗 » 第十四章:神威军

第十四章:神威军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这首《南乡子》是辛弃疾生前在镇江府通判任上所作。

    镇江故名京口,西接金陵,东连三吴,南望京师,北与广陵隔江相对,历来是连接中原与江南的通衢要冲之地。东晋时谢玄在此安置中原流民,选拔健儿成立北府军,于淝水之战中大败前秦百万雄师,从此京口勇士名震天下,成为了搅动风云的弄潮儿。

    韩侂胄执政时,主战派当权,辛弃疾也一度被调任到这里的北伐前线,只可惜终究由于“归正人”的身份没能上得了战场,最后坐视开禧北伐失败。

    而此时的赵昀,旧地重游,心中感慨万千。

    “以孙仲谋之英雄,终其一生都未能过得了合肥。你们说,北伐中原到底有多难?”赵昀信步登上北固亭,举目望向北方。

    “我说官家啊,兄弟们可都是认定了你能成功,才抛出性命不要跟定你的。这孙仲谋是谁咱也没见过,就说这事在人为,这金人也是血肉之躯,凭啥咱就不能赢他们呢?”

    赵昀转头看去,满脸虬髯的大汉一脸满不在乎的表情,正是王友德。再向旁边看去,张令午、毕承节、李继伦、赵隐、郭靖、余玠、董槐,各个眼神中都流露着坚定,无言地回答着自己的问题。

    没错,事在人为。只要有这一群伙伴的支持,自己就不用再望江兴叹。

    有朝一日,自己定要在东京铁塔上,对着黄河登高作赋,以慰平生!

    神威军五位统制分别向官家演练了各自兵马:

    前军统制王友德,属下两千重步兵,各个都是身长力大的壮士,步人甲重铠覆盖全身,只露两眼,斧枪、弓箭、佩刀、铜锤武器一应俱全,专职冲锋陷阵,与敌肉搏血战。

    左军统制毕承节、右军统制李继伦,各率三千轻装骑射手,精选身手矫健、擅长骑射之人,一人二马,覆轻甲,备长枪、马刀、弓箭,用于迂回穿插,快速奔袭。

    中军统制张令午,属下六千轻步兵,其中两千刀牌手,两千巨斧武士,两千钩镰枪手,擅长阵法配合、互相掩护,攻守兼备,灵活机动,是能适应各类战局的主力兵种。

    中军另有八百铁骑,是以缴获的金国铁浮屠重甲装备而来,一人三马,由郭靖统领,是全大宋最精锐的精锐。

    后军统制余玠,属下一万弓弩手,同时也是水军和工程兵,负责各类火攻和远程打击,包括火箭、霹雳弹、床弩、弩炮等等。

    此外另有斥候骑兵五百,文书、监粮、考功、器械、医伤、金鼓六曹各数十人不等,皆由参军赵隐统领。

    赵昀见这支精锐新军已经组建完成,心中喜悦。随后便带着赵隐和董槐去屯田营地访问金国战俘们。

    当时正值夏节,天气炎热,赵昀轻装简从,步入了俘虏营地。

    降兵听说大宋天子亲来,无不诚惶诚恐、匍匐在地,等赵昀到时,只见他们一个个汗流浃背,汗水从鼻尖一滴滴沁入土地,心中不忍,于是传令众人起身说话。

    起初众降兵还不敢造次,赵昀见他们拘谨,索性直接找个阴凉地方坐在地上,招呼大家过来聊天。

    “各位乡亲,在江南过得还习惯不?宋军将士没有欺负你们吧?”

    降兵们面面相觑,其中一个皮肤黝黑的年轻人装着胆子答话道:“宋军和咱们一样都是汉人,待我们可比金人好多了,金人可不拿俺们当人呢。”

    “哦?此话怎讲呢。”

    一个年纪大些的降兵答道:“我们在这里当俘虏,屯田,宋朝只收我们一分田赋,可是在金国,我们耕自己的田都要交五分田赋。好多老乡都撂了荒往南方逃哇。”

    “不止如此呢,每逢打仗啊,都要挨家挨户地去签军。这十来年几乎年年打仗,十里八乡的年轻人都被签走了,这回连俺这五十多岁的糟老头都拉上了前线来了。”

    众降兵打开了话匣子,你一言我一语开始抱怨起金国的苛政来了。赵昀听得眉头紧皱,道:“金国来了使者要与我们交换俘虏,听你们在金国过得如此困苦,可还愿意回去吗?”

    降兵们听了,顿时满面愁容,唉声叹气,好一会才说道:“大宋皇上啊,说心里话,咱们是一百个不想回去。可是这里大部分人都还有家人留在中原,若是我们不回去,谁知道金人会怎么对待我们的家人呢?”

    “可不是么,我们不但自己想留下,最好能把中原的家人也接过来在大宋定居,那才最好……不过这也是不可能的嘛。”

    赵昀本想说你们等着我早晚打过来解放你们,到时全国农税全免。可是当今正值与金国议和的关键时期,此话还不能从他口里说出来,于是说道:“既然如此,那么是否回国全凭大伙自愿。我给回到宋国的士兵每人发了十贯钱的返乡费,既然我们都是汉人,也给各位一样的待遇,每人发十贯钱,愿意留在江南的就地编为民籍。”

    一万一千名俘虏有一万人愿意还乡,只有一千人愿意留下。

    赵隐私下奏道:“北返的俘虏众,臣已挑选了百来个头脑灵活之人作为间谍,由枢密院谍报司长线联系,将来北伐时自有妙用。”

    赵昀赞道:“爱卿妙计无穷,真乃我之子房也。”又对董槐道:“可为汝之榜样。”董槐连忙称是。

    事情办完,正准备起驾回宫,却收到谍报:蒙古大将孛鲁率大军进攻山东,李全屡战屡败,如今已经退入青州据城坚守,被蒙古大军重重围困,情况危急。

    赵昀道:“如果坐视李全败亡,则淮河以北将不再为大宋所有。传令神威军整装出征,随朕救援青州!”

    赵隐进言道:“蒙古之强,非金兵可比,不可小觑。当命杜杲率武顺军一同北上。”

    赵昀道:“如今方与金国议和,淮西没有战事,正好也可练一练武顺军。”于是准奏。

    两万五千神威军与五万武顺军一起拔寨启程,如火如荼,北上而去。

    大军渡过淮河之后,便已不再是宋廷控制的地盘。赵昀命杜杲拨一万备兵护住粮道,其余各军严守阵型缓缓前进,谕令小心谨慎,不得冒进。

    无论赵昀还是辛弃疾,都从未与蒙古交过手。久闻蒙古能征善战,不但横扫草原大漠、灭国无数,更打得金国、西夏溃不成军,比起史上的匈奴、突厥、契丹诸胡可谓是前所未有,赵昀心里也有些没底。

    听说郭靖从小在蒙古长大,于是招来问道:“卿久居蒙古,当知虚实。”

    郭靖道:“漠北苦寒,环境恶劣,蒙古人自小吃苦耐劳,性格坚韧,能携带干粮十日间长途奔袭数千里不息,更兼以弓马为看家本领,民风尚武,老弱妇孺皆能骑射,全员皆兵,久习战阵,非中原之人可比。”

    赵昀道:“塞北胡人大多如此。这蒙古能骤然崛起,必有什么特别之处。”

    郭靖想了想,道:“依末将之见,蒙古之所以能崛起,全因成吉思汗雄才伟略,统一各部。此人富有谋略,极善用兵,麾下能人猛将无数,有‘四杰’、‘四友’、‘四犬’等,他的四个儿子也各个都是人中豪杰。如今围攻青州的这个孛鲁,就是四杰之首、太师国王木华黎的长子。”

    赵昀点了点头道:“蒙古人的兵法如何?”

    郭靖道:“蒙古兵编制严整,设十人队、百人队、千人队、万人队四个层级,经常能够化整为零,小股作战。指挥灵活多变,来去如风,擅长袭扰、埋伏、追击等各种战术,不拘一格。近年来又从西域学来了各类攻城技术,十分厉害。”

    赵昀皱了皱眉,道:“的确是强敌。传令斥候务必小心哨探,凡遇山林等易于埋伏之处,务必仔细侦察。”

    大军缓缓前进,约到七月上旬才进入山东境内。这日斥候忽然来报,说前方有片规模不小的树林,上空有飞鸟盘旋,疑似有伏兵在内。斥候怕惊动敌人,因此没有近距离观察,而是先回来奏报。

    赵昀心想这斥候倒是机灵,忽然又觉得眼前奏报之人有些眼熟,便问赵隐道:“此人我在哪里见过么?”

    赵隐笑道:“这位是少师杨石的公子,算起来也是当今皇后的堂弟。他父亲怕旁人说他们走裙带关系,因此没有禀告陛下,直接到京口应募参军了。”

    赵昀点头道:“的确是杨郡公的作风。”再看这名少年,白袍银铠,英气勃发,眉宇间果然与皇后有几分相似,问道:“你叫什么名字?今年多大了?”

    “末将杨延兴,今年刚满十五岁。”

    “年轻人不靠裙带关系,有志气。可卫青霍去病也都是裙带关系,最终还是要在杀敌立功上见分晓。杨家一门在我大宋屡出名将,你可要好好努力啊。”

    “末将领命!”

    杨延兴侦察到的情报值得注意,赵昀便下令神威军后队变前队,余玠的后军用弩车架着霹雳雷火弹,对着那片树林就是一顿天火乱射,树林顿时化为火海。

    赵昀亲自来到阵前,果然见那树林中逃出数千蒙古骑兵,向北方退去。赵昀道:“看来在我们的斥候到来之前,敌军就已经埋伏在此处了。这蒙古果然擅长哨探、善于埋伏,用兵风格机变诡谲,与喜欢正面肉搏的金兵大不相同。这回多亏杨延兴他们侦察得力,才能使我军洞悉先机。”

    火烧尽后,赵昀命人前去查探,在树林里发现了三百多具蒙古兵的尸体,都是来不及逃走被当场烧死的。此战尚未接敌,就已经旗开一场小胜,神威军士气稍振,继续往前进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