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整顿乾坤:稼轩重生宋理宗 » 第二十五章:今孔明

第二十五章:今孔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首诗是唐代李白出川时所作。当时他乘船顺江而下,一日之内就从白帝城到达了荆州江陵府。

    如今赵昀率神威军逆江而上,依靠水轮船之便利,也是丝毫不慢。眼见两岸屏山叠嶂、翠绿峥嵘,又听得群鸟高鸣、猿声阵阵。

    “这里便是夷陵古战场了。三国时陆逊在此火攻大破刘备,以一己之力保全了东吴的江山。今日一见,果然好个险要的所在。”赵昀感叹道。

    张令午道:“但愿大宋永远不要在此处迎击敌人,否则说明已经被敌人深入腹地,仅靠东南半壁又何以保全?”

    赵昀道:“此乃居安思危之论。此去四川,定要好好巡视蜀口防线,加固边防,不可使外敌踏入蜀中一步。”

    一路由嘉陵江进入蜀中,又转沱江北上,不出十余日便到了成都府。

    “老臣崔与之叩见陛下。”

    赵昀没想到此生再次见到崔与之时,他已经从一个意气风发的青年书生变成了一个垂垂老矣的古稀老人,只是那双眼睛依旧如同那个谈起兵法来就滔滔不绝的年轻人一样炯炯有神。

    赵昀拍拍他的肩膀道:“你也老啦。”

    崔与之愣了一愣,还没反应过来。赵昀已经拉着他坐上了自己的车,一边道:“既然来了成都,怎能不先去武侯祠祭拜一下。”崔与之笑道:“陛下有此意愿,老臣谨当相陪。”

    路上,崔与之向赵昀介绍四川诸项政事。四川共有一千四百万人口,岁入缗钱一千二百万贯,除去修桥铺路筑城养兵诸般开支之外,每年结余还能有一百多万贯。

    由于四川位置离京城临安相隔数千里之遥,物资转运耗费巨大,因此向来自收自支,独立运转。多年来在崔与之的治理之下,百姓安居乐业,农事兴旺,仓储丰富。

    四川盛产蜀锦和盐矿,崔与之兴办贸易,与吐蕃、大理、越南、西夏等各国通商市易,收获颇丰。又从西北买入大批良马,积极练兵备战,骑兵人数之多为南朝之最。

    说话间已经来到了武侯祠。眼见门外松柏翠绿,静穆肃然。一行人走进祠堂,孔明塑像端坐其中,神态庄严端正,栩栩如生。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这便是朕理想中的政治了。”

    赵昀心生崇敬之意,恭恭敬敬地朝孔明塑像躬身一拜。

    崔与之问道:“陛下是君,孔明是臣。陛下为何要以君拜臣呢?”

    赵昀边向里走边答道:“朕闻之,太上师臣,其下友臣,最下臣臣。昔日周文王以师礼事姜太公,亲自为其驾车,朕作为后辈也当效仿。”

    崔与之叹道:“陛下之圣德,近代罕见。”

    赵昀道:“常听人说蜀中百姓称崔帅为今世孔明。朕今愿以师礼邀请崔帅回朝担任右相,望卿以国事为重,万勿推辞。”说着向崔与之欠身作揖。

    崔与之忙道:“老臣愚钝,怎堪陛下如此礼遇。”

    赵昀道:“如今蒙古崛起于漠北,势力之盛古今未有,金国早晚必为其所灭。蒙古吞金之后,定会南侵大宋,到时生灵涂炭,社稷宗庙毁于一旦,朕与诸班大臣都难辞其咎。朕意欲趁两虏相争之时,出兵北伐,收复中原,以关河之险、中原之富抵御蒙古,则尚未为晚。此乃事关我华夏存亡之大计,若不早为,恐将遗恨千古呐!”

    崔与之想了想,道:“陛下有此宏图远志,老臣又怎敢独惜这把朽骨?只是赴京之前,还有一事要请官家三思。”

    赵昀问道:“是什么事?”

    崔与之道:“四川之地,关系重大。当年建炎南渡时朝廷得以保全,多是吴玠在蜀口屡败金兵,使其不得入川之故。如今蒙古成吉思汗亲率大军攻打西夏,西夏不日就要灭亡。若其趁胜兵之威东略秦岭、南下汉中,则其势又远非当年完颜宗弼可比。臣若离任,陛下当善择一智勇双全之才镇守四川,否则绝非蒙古之敌。”

    赵昀思忖:四川远离京师,须得派遣一个心腹得力之人才能加强对此地的掌控。如今手下智勇双全之人首推张令午,而他作为自己的第一心腹,若是留镇四川,无疑是让自己少了一个左膀右臂。可是四川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为今之计当尽快培养出一个张令午的后继者,就如同董槐接替赵隐那样,才可以放心让张令午镇守四川。

    这时,门外忽有一传令兵报道:“启禀官家、崔帅,蒙古成吉思汗派使者呈国书求见!”

    赵昀与崔与之对视一眼,这还是说曹操曹操就到。

    “传他进来吧。”

    蒙古使者递上国书,赵昀命人展开读来。

    “宋国皇帝陛下钧鉴:金人暴虐无道,朕之先祖俺巴孩汗曾遭木驴之刑虐杀而死,与金狗有切齿之恨。朕闻宋国亦与金人有百世深仇,今愿借道宋境,入武都经汉水南下,绕道河南而袭金人腹地,与宋国同报此仇。大蒙古国成吉思汗御笔。”

    赵昀听罢,命人款待蒙古使者,先行到馆驿歇息。随即便与崔与之等商议:“众卿以为可借道否?”

    崔与之第一个站出来反对:“蒙古兵所到之处,烧杀抢掠,生灵涂炭。若让出蜀口任由其进入大宋腹地,则再难对其约束,百姓必遭大难。陛下万万不可答允。”

    董槐也道:“若要从河南袭击金人腹地,我们大宋自己就可以做到,又何必借道给蒙古呢?我们若是答应了,则河南必然落入蒙古之手,官家吞金抗蒙的战略就无法实现了。”

    赵昀呵呵一笑,拿起国书又看了看,道:“这成吉思汗的口气大得很啊。我们大宋和金狗的仇,自然会靠自己的力量去报,又何必借助外人之力呢。”

    崔与之道:“陛下圣明之至。只是蒙古素来蛮横无理,如今他们屯兵西夏,离我国边境也不过几百里距离。陛下拒绝借道,难保他们不会聚兵南下,一路攻进来强行借道,咱们还需早做准备才是。”

    赵昀道:“朕素闻成吉思汗用兵天下无敌,朕却偏偏不信。如今既然来了,那也正好,朕就带神威军北上汉中,亲自巡防蜀口,看看蒙古是不是真的敢与大宋交战!”

    其实此次巡视四川,除了请崔与之回朝任相以外,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目的,就是加固蜀口边防,因此北上汉中本就在赵昀的计划之内。

    于是赵昀在崔与之的陪同下,率领神威军往北边开拔。

    还未到达汉中,就闻报说:蒙古已经灭掉了西夏,如今成吉思汗亲率十万大军已侵入宋境,包围了天水,并扬言宋国若不借道,就要一路鸡犬不留。

    赵昀遥望北方,眼神中精光暴出:“你要战,便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