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春秋之圣徒 » 第一百八十七章·孔子在陈

第一百八十七章·孔子在陈

    孔子在陈国听闻鲁定公死了。

    于是便决定在陈国暂时停留一阵子,为了报答国君的恩情,孔子整日望着东方,望着鲁国的方向。

    孔丘对鲁定公的情感很是复杂,一方面即有对他重用自己心怀感恩,一方面又为他的能力和贪图享乐,不愿上进的性格而失望至极。

    但孔丘作为鲁国人,且又曾为鲁臣,从这里来说,他是最喜欢鲁国能走上强大之路,摊上一个能力平庸的国君不可怕,最可怕的是鲁国摊上了这个胸无大志,且又才能鄙薄,不知重用贤才的国君。

    随着鲁定公薨逝,鲁国越发进入衰败,三桓趁机扶持一位新傀儡。

    对于他们这些权臣而言,扶植一个明君,不如扶植一个听话的“好国君”,三桓本与鲁国国君同出一脉,却不曾他们通过“宗法制”、“分封制”越发作大,甚至垄断鲁国朝野,以至于鲁国为他们所有,就连孔丘最后回国,也是由季氏同意后,方才在六十多岁回到鲁国。

    如今季桓子经过堕三都事件以后,已经彻底压倒其他两家,成为鲁国执政,鲁国大小事物,皆由季氏说了算。

    季氏觉得自己今日武运昌盛。

    所以在姬龄派遣使者,恭贺季氏成为鲁国执政,并提出季氏的能与垣邑和好,两国互通往来,那便极好的。

    季桓子很是高兴,于是便同意了姬龄的请求,并派遣盐船沿河而上,通过黄河洛水,抵达长垣码头。

    姬龄将卫瓷、卫铁、卫丝通过往来商船、商队运去鲁国季氏封地,至此两家便在生意上、外交上有了频繁的往来。

    姬龄通过倒卖鲁盐、卫铁,一时之间聚隆大量财富,在拥有巨量的财富以后,姬龄并未乱用这些钱财,甚至将这笔财富划出款项,一一规划好了用途和时间,比如每年开支最大的军费和官吏俸禄、家臣节日的赏赐,邑寺、新城的开销与投资,总之饶是姬龄将它们一一规划好了,这些钱也还不够。

    姬龄年不过十八,在过两年,按礼仪,姬龄就到行冠礼的时候,行冠礼,这代表从今以后,他正式告别懵懂,表示其成人,可以婚嫁,并从此作为氏族的一个成年人,参加各项活动。

    冠礼在宗庙内举行,日期为二月,冠前十天内,受冠者要先卜筮吉日,十日内无吉日,则筮选下一旬的吉日。然后将吉日告知亲友。及冠礼前三日,又用筮法选择主持冠礼的大宾,并选一位“赞冠”者协助冠礼仪式。行礼时,主人(一般是受冠者之父)、大宾及受冠者都穿礼服。先加缁布冠,次授以皮弁,最后授以爵弁。每次加冠毕,皆由大宾对受冠者读祝辞。祝辞大意谓:在这美好吉祥的日子,给你加上成年人的服饰;请放弃你少年儿童的志超,造就成年人的情操;保持威仪,培养美德;祝你万寿无疆,大福大禄。然后,受礼者拜见其母。

    最后是取字,从今天以后朋友之间,便可称呼他的字,而不是称呼他的名。

    虽说一般男子皆是在二十岁才行的冠礼,但姬龄早熟,从十六岁时便开始领政,且能力出众,许多人都望尘莫及。

    家臣多有劝说姬龄早早行冠礼,加冠领政,进入卫国朝堂主政,可姬龄以“不符合礼仪,未有长辈、宗祀”为由,拒绝了家臣们的提议。

    是的!

    姬龄曾以“周王室”的身份自居,结果势导致了他在行冠礼的时候,需要回到洛邑才行。

    虽说周天子已经衰弱,,但人家毕竟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姬龄一介来历不明的人,且话语经不起推敲的人,实在不敢强忍周天子为自己的亲属。

    虽说姬龄与周天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周天子一定不屑于姬龄这种穷酸亲戚。

    坐于首位,身穿朝服的姬龄大夫已经开始不耐烦地用手指轻轻敲击案几了,但以高氏为首的几家许邑族长胡沸依然在席位上缩着头,没有做出对于这次“新政”的表态。

    保守的他们,希望延续固有的体制和习俗,这是众族长的通病,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他们各自宗族的利益,对于所谓的“新政”,几乎是下意识的排斥。

    然而,他们却也不敢出言反对。

    众人依稀还记得,两个月前姬龄曾让对着他们言“”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豪言壮语。

    而许氏,更是被火麟军的兵威在取掉前任族长的首级后,并未灭掉他们,而是打散各族,稳住了延津城内的局势,各氏族在洞悉真相后一度起了些异样的心思。

    但随后在高氏、许氏等一战让观战的他们心惊胆战,只能半推半就地接受姬龄的统治。

    最初时,姬龄采取的政策和前任郑国延津高大夫、许大夫差不多,当年他们只是把这里作为食邑,一切政务都交予当地氏族控制。

    而姬龄虽然解除了延津各族的族兵,但依然采取了拉拢和维持他们利益的策略,于是众人的心渐渐安定,任由族中子弟作为邑吏,帮姬龄广收人心。

    之后随着一阵让人眼花缭乱的外交博弈,延津迟正式从郑国并入卫国,虽然换了个国籍,这里的生活却并没有产生太大的变化,族长们觉得,一直这样下去也挺不错。

    然而姬龄大夫年未加冠,但他声明在外,又有南子为其运作,所以卫侯破格在授土赐民予姬龄,又进入卫都朝歌完成仪式,确定了名实后,却开始不紧不慢地展开“新政”了。

    在提出“五谷粟米,民之司命也”,他让家臣属吏们纷纷下到民间组织开展秋收。

    卫国大军过境时并没有祸害当地的民生,所以大多数田亩都种满了粟米,和西面几个郑邑的残破形成了鲜明对比。

    民众平日没少听城邑里来的属吏宣传说,这都是托了姬龄大夫的福。

    也纷纷信以为真,心存感激。

    经过半旬的忙碌,各地的粟米基本上收割完毕,当仓禀丰实。

    无论是延津的郑人还是垣邑的卫人,都露出了欣喜的笑容,来年的衣食有了着落后,人心彻底安定了下来。于是,在各氏族族长吃到今年第一碗新饭后。

    姬龄新政的绳索便渐渐收紧。“二三子可思索妥当了现如今朝歌已经同意实施新政,只剩下延津各族未曾表态,还望各位族长能够配合。”

    姬龄威严的目光扫过众人,他们的发冠下不由冷汗直冒,有人已经顶不住压力想要屈服,目光定在了作为许邑旧族新任领头人的许仲器身上。许仲器苦笑,今日名为公议,其实是姬龄大夫的一言堂,无论允与不允,结果都不会有太大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