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春秋之圣徒 » 第三百二十二章·隐士有真贤

第三百二十二章·隐士有真贤

    赵毋恤遭受冷遇,这赵鞅的意思。

    卫出公四年,春,又是一年的春耕,今年与往年不同。

    卫国经过几年变法,许多农人在耕作中,不仅收获了粮食,还收获了财富、爵位。

    据玄麟府文吏们统计,卫国已有三百余人在耕作中获得农爵,其中最成功者凭借开垦十亩新田,获封簪枭的爵位。

    如果说因奉行耕战政策而变得强大,那卫国奉行的是军‘农军商’三驾战车并行。

    农是稳定国家,稳定政权的重要保障,也是卫国的根本。

    军是保障卫国处于死战之地,而不受侵犯的重要保障,也是保障农业和经济能够发展强力保证。

    商业是维持国家运行,改善民生,富国富民的有效手段,也是卫国与秦国变法区别。

    姬龄对于卫国的农业发展,是有着卓越贡献的,以至于在卫国有人将姬龄奉为后稷之子,称为犁神。

    铁犁牛耕,水车,耧车,使得卫人改变了以往的刀耕火种,转而运用更加科学、先进的生产工具。

    凭借着先进的生产工具,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不知不觉的,姬龄已经长成庞然大物了,哪怕是卫侯辄也不能等闲视之。

    姬龄的官职虽不是卫国大司农,但每年卫国大司农姬孰,都会向姬龄请教农事,他毫不保留将先进的农业技术交给大司农姬孰。

    虽说晚了一两代,但对于粗犷的卫国农业,有着质变的飞跃。

    卫国人都知晓姬龄曾对他家臣们说道,他有着一个梦,那就让卫国和天下不再因粮食而忧虑。

    虽说士卿们对此很是鄙夷不屑,但对于卫国百姓们来说,姬龄的这个梦想,已经将他们的心拉到了玄麟府。

    只要姬龄一直在想办法使得粮食增收,那么哪怕姬龄谋逆,卫人们也不会多说的。

    可要让卫人不再遭受饥饿之苦,光是所需的粮食、耕地,至少需要六万担,耕地三十万里。

    可这个梦想也是极为令人钦佩的,哪怕孔丘也称赞说:“敢想非常事,能人所不及,此龄的美德也!”

    当然孔丘也曾教育姬龄,让他脚踏实地,一点一点的去落实,先做后想,才是君子、圣贤。

    对此姬龄却耐心的为夫子畅想道:“您想想啊,一旦上三十万里的地里满了庄稼,卫国那里还会担忧粮食不够的问题?

    到时候啊,只要三十万农田稳定产出,卫人便不再有饥弊。这并非难事,如果成就这样的事情,天下还有谁能撼动我大周社稷?礼乐复兴在望。

    凭借桑,麻可卫国不加赋,而国用足,黍、麦,可以饱腹,介时在囊括北地草地,又有大片的草地可以放牧牛羊,一旦解决了鱼盐铁,卫国霸业可成。九州一统,天下大同便不再是空想,而是触及的事业,人人都以为我姬龄只是贪图高官厚禄,却不知学生已经为这个天下操碎了心。

    在学生心中,虽以国家为先,可卫人、鲁人、楚人总归是没有区别的,他们都是我大周的子民,我们源自同一个根,不应以卫国、鲁国、楚国来区分彼此,而因以兄弟、老幼叙述。”

    一幅美好的画卷谁都喜欢看,一番赤诚之心,在姬龄不经意的话语中,这样的图案就一一的展现出来。

    良田万片,麦浪随风翻涌的场面姬龄见过,后世的机械化农业场景对他来说并不陌生,因此,他描述的场面,往往要比普通骗子真实的多。

    卫国的农业基本上都是一小片一小片的,这跟农夫个人的能力有关系,独门独户的无法承担改良农具的负担,因为人口少,也没有办法耕作更多的土地。

    光是养活自己,养活家人都要拼尽全力,那还有时间去改进生产工具呢?

    玄麟府近几年赚了不少钱,虽然大多都花费了,但只要聪明的人,他会效仿玄麟府的发展轨迹,抄好作业。

    其中,以玄麟府官吏最富,哪怕是姬龄不发俸禄,玄麟府的官吏们依旧可以自及自足。

    姬龄,山,器义、姬铎、章恪等人,他们都在农业上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到了明年,这些土地就能源源不断的为这些人家提供最稳定的财源。

    有道是家中有粮,心中不慌。这是千古不变的真理,对于质朴的华夏民族来说,但凡有灾难,重大变故,只要有粮食,其发展就不会太恶化。

    最让姬龄无法理解的是,为什么国外一发生大事,他们最先抢的一定是卫生纸,难道上厕所才是人生大事吗?

    可肚子都吃不饱,那里还能上厕所。

    粮食对华夏人而言,就是最好的人心稳定剂。

    姬龄没有法子迅速的提高单产产量,却能用大规模种植来增加粮食产量,增加单人的劳动效率。

    毕竟,在春秋战国,土地大多都是荒地,而且土地不够了,还可以通过发动战争,兼并他国的耕地。

    土地私有制的出现,也代表着土地兼并的出现,春秋由于铁犁牛耕的未普及,所以国家之间的兼并战争,还显得不是很激烈。

    可到了战国,土地兼并战争就很激烈了,以至于国家之间,频繁的发生战争,甚至是大规模的国家战争。

    其中最有名的是桂陵之战、长平之战。

    姬龄规划了许多,甚至与夫子孔丘连续三日畅想,规划卫国天下的未来。

    孔丘与弟子姬龄的畅谈,外人不得而知,只是孔丘内心充满矛盾,他既感慨姬龄的理想、才能的同时,也为姬龄只是一个卫国司寇而惋惜。

    如果姬龄是晋国国君,或者哪怕是卫国国君,这个天下绝不会今天这个样子。

    不过孔丘也欣慰,因为姬龄是太子晋之子,若他日他能登临周天子之位,那文王、武王之世,势必会重现世间。

    闵损对于夫子与姬龄的“三日阔谈”很感兴趣,他比孔子小十五岁,因而他不像其他弟子那样拘谨,而是像一个朋友一样问孔丘道:“夫子,你与子灵畅谈三日,感觉如何?”

    孔丘笑则答道:“我从与人有着这么愉快的谈话,从与龄的交谈中,我深深感觉到自己学识不足和目光短浅。”

    “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很值得高兴吗?”

    “损啊!子骞,我在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后,才知道自己还可以在进一步,学问也还可以去思考、学习,这难道不值得快乐吗?”

    “夫子,你认为子灵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孔丘略微沉默了片刻,而后答道:“如果是以前,我会说他的品德学问都值得我们学习,若是再过三十年,他一定会成为管子、子产那样的贤者。

    但现在,我觉得,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文王、武王、先君周公三人的身影,也不知是怎样学者,才能教出他这种非凡的人。”

    “可惜,惜哉!痛哉!如此大贤智者,我竟从未与之交谈过,天下也未留下过他的典籍……”

    孔丘很是痛惜,以至于泪水竟不自觉的从眼角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