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丈量:大明但是大同纪元 » 第二十一章 国姓爷与他的《醒世录》

第二十一章 国姓爷与他的《醒世录》

    且说神枢港终究只是个中型港口,虽然要把这一支有着十八艘各型舰船的舰队塞进去也不是不行,但你占这么多位置要别人商船怎么办,你这生意还做吗?

    所以说最后只有“宁南号”和补给舰中的三艘选择了靠岸,其他的一些必要物资自然会有小船进行调配,当然,船上人员会轮流上岸休整。

    不过有一些人是注定要继续在海上飘着了,因为他们那位雷厉风行的公主殿下在这一天的下午就命令“宁南号”拔锚起航,带上一艘巡洋舰和一条驱逐舰离开了神枢港。

    不用多说,朱鸿玲自然带着李雪云和洛箫霞他们登上了“宁南号”,至于说毛锦彪,他被要求留下来保护朱仲杉,他们后一步乘“远南号”回国。

    意料之中的是,朱仲杉立刻对这番安排提出了质疑,朱鸿玲则是用前一天的经历,外加上鸡蛋不能装在一个篮子里的说法堵住了自家弟弟的嘴。

    当被问及会不会直接返回金陵城时,朱鸿玲一度模凌两可,最终还是在封伯均的帮助下找到了一个借口,乃是据可靠消息,皇后已经离京经年,且没有返回帝都的意愿,她这是要去替皇帝劝劝她……

    可再怎么说“宁南号”都是一艘战舰,不像“远南号”这种从设计之初便是奔着皇家游轮去的舰船,它上面可没有什么宽敞舒适的大舱室,恰恰相反,它的成员舱甚至是上下铺十八人间。

    不过在舰长兼舰队指挥官郑鸿祥的带头下,“宁南号”上的高级军官们主动将自己的双人间让给了这些女士们,开玩笑,那可是公主,一个不号就是要遭口诛笔伐的……

    值得一提的是,五明显是一个奇数,于是沈文雯被半强制地推着和郑鸿祥住一间去了,没办法,谁叫是公主殿下亲自开口呢……

    说回起航的这天傍晚,朱鸿玲正打算带着李雪云,再叫上洛箫霞她们去甲板上转转,而她打开门之后却看见了与一只受了惊的兔子无异的沈文雯。

    “出了什么问题吗?”

    朱鸿玲如是问道。

    “没……没……”

    这丫头嘴上说着“没”,脸色却丝毫不加以掩饰,这怕是连自己也骗不了吧?

    又看了一眼在沈文雯身后一脸严肃的郑鸿祥,朱鸿玲让开了门口。

    正当她打算说些什么的时候,一道辨识度极高,天然显得有些轻佻的声音传入了几人的耳中。

    “在这儿堵着干嘛,有事儿进去说啊……”

    这声音毫无疑问来自于洛箫霞,这家伙原本是在走廊上晃荡,突然撞见了忙忙慌慌的沈文雯,而且见她是往朱鸿玲那边去的,这好奇心上来了自然是拦都拦不住。

    在经过沈文雯身旁时,她还拍了拍后者的肩膀,“脸色怎么这么凝重啊,总不能是突然有了身孕想打掉,却又害怕鸿玲不答应吧?”

    说实话,洛箫霞这一通胡扯是一点内在逻辑都没有,但沈文雯却是瞬间就像一只被踩了尾巴的野猫一般跳了起来,对着洛箫霞就是又抓又挠。

    不过洛箫霞是何许人也啊,要知道她这么熟练一看就不是第一次这么干。

    而之前在家里她这么逗的可都是一些超自然生物,像什么精灵狐妖之类的,而且和她住一起的大多都久经沙场……

    所以嘛,还没过几个回合沈文雯就被洛箫霞擒住双手按在了床上。

    把某只小野猫放开之后,洛箫霞环顾了一圈儿,发现就连郑鸿祥和洛箫影这俩闷包都朝她们展露笑颜之后,她这才满意地说道:“这才对嘛,又不是有谁被扔大海里淹死了,一个二个都死气沉沉的干什么?”

    也许是为了转移大家的注意力,不要让他们一直回味刚刚的事,在起身之后沈文雯立马将怀中的一本书塞到了朱鸿玲手上。

    而就围在朱鸿玲周围的众人也看得清楚,这本线装蓝皮书的封面上清清楚楚写着三个大字,乃是《醒世录》。

    得到书的朱鸿玲很自然地翻开了第一页,而就是瞟了那么一眼目录,她的身躯便是猛地一震,呼吸更是明显变得粗重了起来。

    朱鸿玲觉得自己需要缓一缓,于是她在缓缓合上书页的同时缓缓闭上了眼,轻呼出一口浊气之后,她以尽可能平静的语气问道:“这书……你们从哪里搞来的?”

    闻言沈文雯当即就要回答,不过这时郑鸿祥却拍了拍她的肩膀,引得前者用奇怪的眼神看着他。

    “还是我来说明吧,这其间的一些弯弯绕绕文雯你根本不清楚。”

    说完之后,郑鸿祥这才迎上了朱鸿玲已经恢复平静的目光,随后娓娓道来。

    ……

    那是1643年的某一天,这时候的郑成功已然收复了台湾,但还没有被赐国姓。

    不管怎么说,那一天这位国姓爷喝多了,而当他酒醒之后就跟换了个人一样,一天到晚都在那里嘀咕什么“明朝救不了中国,清朝更是只会害了中国”之类的。

    之后的事情就是大明百姓们耳熟能详的故事了,郑氏水师一路南下,为明帝国拿下了位于东南亚群岛的吕宋布政司,粤西以南的大南布政司以及大洋洲的远南布政司。

    在这次南征的过程中,明帝国拥有了第一支专业的两栖作战部队——郑氏水师海军陆战队。

    然而一年时间说长不长,1644年,国姓爷收到了意料之中的命令——顺天府告急,请国姓爷迅速北上回援。

    其实这一年国姓爷的想法很简单,这又是顺又是清的,大明吃枣药丸,与其坐吃山空不如开辟海外根据地,以大海和舰队为最坚固的屏障,坚定守住,总会有办法的。

    最不济就是满清也集合了大量海军,他们一路从东南亚打到天竺,打到大洋洲最后打到美洲,国姓爷就打算就这么且战且退,就算最后全军覆没也要让中华民族早个两百年开眼看世界。

    但他的计划在返回台湾之后就被自己推翻了,当他看见五万意气风发装备精良的海军陆战队之后,竟有了一种利刃在手而杀心自起的感觉。

    老实说,国姓爷打心底不想让明帝国灭亡,但他必须或亲自,或借助他人之手为这个古老的帝国去除病灶——冗官、冗税和冗军。

    回顾历史,当初宋朝不就是一朝靖康三冗至少去了其二,这才为那个苟延残喘的小朝廷又延了几十年的国祚吗?

    不管怎么说,在那一刻,国姓爷是一心一意想要救大明于危难之间的,不过在这为了隐蔽而远离海岸一路北上的过程中,他终究错过了很多。

    他错过了李自成攻陷顺天府与崇祯皇帝“自挂东南枝”,他也错过了吴三桂开关迎清军,甚至连宣告大顺基本灭亡的那一战都结束了他也才刚刚和清帝国留在渤海湾的水师交上手。

    且说当时清帝国刚刚组建的水师怎么可能是国姓爷这百战之师的对手,那场海战郑氏水师如风卷残云一般结束了战斗。

    就连清帝国大将多尔衮事后都说不应该和郑氏水师在海面上交战,其实这一战本就规模不大的水师全军覆没是小,但让明军打出了士气是大。

    没过多久,就在清军主力和大顺残军交战正酣之时,五万海军陆战队外加上七万明帝国最后的精锐在顺天府地界登陆,十二万大军由北至南连战连胜。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期间国姓公特别注重取得老百姓的支持,当时华北的百姓都称他为当世岳忠武,其麾下郑家军是真正做到了对百姓秋毫不犯。

    在之后的几个月内,国姓爷的部队如滚雪球一般壮大,待到和明帝国南方的部队会师之时,竟是已经有了二十万人的规模。

    可毕竟那是1644年,此时的封建保守势力已经相当强盛了,他们直接搬出了人心思安,国家需要休养生息这些说辞来拒绝国姓爷北伐的提案,要求与清帝国和谈。

    不过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手握三十万大军的国姓爷还是毅然决然地进行了北伐,并且一路势如破竹,直至顺天府城下。

    且说顺天府到底是座坚城啊,加之清军早已转为守势,这一路下来也挫了明军的锐气,同一时间国姓爷遭到了大顺降军的背叛,又收到了三藩妄图自立的情报。

    结合以上情况,如此内忧外患,国姓爷最终同意了南方士大夫集团的请求,于顺天府城下,在这个曾经的首都前,不知道还能不能算是天子脚下的地方与敌寇签下了和约。

    此后国姓爷也经历了很多事情,有的壮如平定三藩,收服大顺,再下南洋,力推立宪,但这其中也有不知道多少次,一次又一次的妥协。

    向封建保守势力妥协,向南方民心妥协,向不断流逝的岁月妥协。

    期间明清两国肯定是少不了相互攻伐的,不过结果都是谁主动出兵谁就受挫于沙场,到国姓爷的晚年,两国南北分治的格局已然形成。

    ……

    “先祖在仙去之前做了最后两件事儿,其一是在金陵城的长江畔留下了一块儿石碑,另一个则就是这《醒世录》。

    此书基本上一问世便被定为了禁书,当时还是请了圣旨才得以在郑家内部传承下来。

    现在的话在家族藏书阁内有一本,然后便是各个舰队的旗舰,据说在宫廷之中也有一本……”

    听着郑鸿祥的言语,洛箫霞的好奇心也是被勾起来了,“所以这本书里写了些什么啊,怎么还只让权贵看了呢?”

    对此,郑鸿祥一时不知该作何言语,朱鸿玲则是微微叹了一口气,并再次翻开了书页,“其中的类容自然同书名一样,是一些警示世人的言语,他是想提醒大明的统治者们要居安思危,并提早完成产业革新,不要被西方列国落下太远。

    不过产业革新,从农业到工业,发展生产力就意味着新兴阶级的产生,就意味着旧有秩序会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这是统治阶层所不能容忍的,应当是看在国姓爷一身功勋的面子上才有的如此折中方案……”

    朱鸿玲所说的这些道理洛箫霞都懂,不过后者还是歪了歪脑袋,“所以书里到底写了些什么?”

    是啊,这《醒世录》里到底写了些什么呢,居然能让当朝统治者这么忌惮?

    其实也没什么,如果以行文风格来看的话,这本书大体上能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相对而言简略,像是在陈述什么历史一般,乃是说在另一个时空,他国姓爷没有选择转战南洋,而清军在入关之后如秋风扫落叶一般荡平了中原。

    其间充满了对吴三桂这种没有民族气节之人的不耻,也大力赞美了“天下未反闯先反,天下皆降闯不降”的事迹。

    老实说,就着已经够被拉出去玩九族消消乐了,但谁让这书的作者是国姓爷呢?

    之后的类容便是清军平了三藩,又以水军收了台湾,到了康乾到也算个盛世,但却更像是回光返照,自从闭关锁国的那一刻便注定了万国来朝的景象一去不复返。

    鸦片战争,那次惨败像一记耳光狠狠地扇醒了部分国人,可直到甲午海战他们都没有发现,或者是发现了却没说,不敢说,他们并不是没有铁拳,而是这脊髓都已经朽了,又拿什么挺起脊梁呢?

    这一部分他写了整整两百多年,一直从明末写到了民国建立,写到了了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写到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

    至于这书的第二部分,它更像是一本日记,这日记写得温柔,第一页写着对父母的感谢,此后便是儿立志报国,于是离了乡关。

    后是五四罢学游行誓死力争,再是1931年听闻国门沾了血,毅然决然入了军伍。

    之后这些少年,这些富二代和归国留学生们日复一日地训练,直到1937年8月的某一天。

    那天他们如同训练了无数次的那样起飞,他们飞到了江阴,但和以前不同的是,这次他们航弹的目标将不再是标靶,而是实打实的敌舰。

    由于那群少年们中很多人都是富家公子哥儿,于是有人便会怀疑,这样的人,真的能做到视死如归吗?

    但事实是,这次起飞之后,他就再也没有降落了,最后是在和副座的袍子商议之后,两人驾驶的轰炸机拖着漆黑的浓烟,带着还没有投下的航弹,撞向了敌舰,试图用自己焦糊的血肉铸成新的长城……

    这日记的最后一页是对父母的亏欠,以及无尽的彷徨,正如这位国姓爷在最后写到的两个问题:“战争结束了吗?我们赢了吗?”

    ……

    几天之后,不知道是在第几次通读这本书之后,朱鸿玲轻轻摩挲着这最后两行字,又不知道第几次用只有她自己才听得到的声音回答道:“战争结束了,我们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