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明:岁月长河归来,我为太孙 » 第6章 当爹的没完成任务,当儿子的来完成

第6章 当爹的没完成任务,当儿子的来完成

    朱允熥怆地呼天的一番话,让朱元璋虎躯猛然间颤了颤,险些没控制住翻涌的情绪。

    没错,他不需要什么安慰,什么道理他都明白不过……

    他需要的东西,唯有理解!

    太子的英年早逝……让他平生第二次体会到了,万念俱灰的滋味。

    奈何这第二次,却没有人可以“理解”他了,更没有人能带他走出深渊,甚至连他自己都不知,还能不能再走出来了……

    朝中文武百官,嘴里讲的都是,大局,息怒。

    诸王回京奔丧,嘴里说的都是,节哀,振作。

    无论是臣子,亦或是亲人,没有一个人站在他的角度,设身处地的替他考虑问题。

    他是大明的皇帝没错,可也是失去了孩子的爹!

    怎么节哀?怎么振作?怎么以大局为重?

    他不知道!

    他也不想知道!

    然而万万没想到,他最看不上的孙子,竟毅然决然站在了他身边。

    念及至此,朱元璋不知该高兴,还是应该难过。

    “允熥啊……”

    就见他布满老茧的大手,覆在脸上揉搓了两把,很快调整好了状态。

    “皇爷爷您吩咐。”

    朱允熥向前一步,微微欠身,附耳过去。

    表面淡然自若,心底长舒口气。

    对自己的称呼都变了,说明策略很有效果。

    换从前,哪有这般亲昵?

    小兔崽子,小王八蛋,小白眼狼,还有孽畜,这才是属于对他的爱称。

    “你说的都对……你爹没白疼你!”

    朱元璋抬起手,重重地拍了拍他的肩膀,不由苦笑道:

    “即便你之前上疏,咱也不会理你。”

    “你能想到这些东西,为咱考虑的面面俱到,实属不易!”

    “聪明,通透,仁义!”

    “好孩子,用心了!”

    面对来之不易的夸赞,朱允熥尬笑着颔首,一时有些拿不准状况。

    ……光有夸奖,却无责备,可不代表什么好兆头。

    要知道,只有老爷子真正想花心思培养的对象,才会有连打带骂的特殊待遇。

    二叔、三叔、四叔,谁不是从小受过来的?

    至于父亲更不必说,挨打最多,挨骂最甚!

    反观从五叔开始,以及往后的叔叔们,都是鼓励为主,敲打为辅,几乎看不到特别严厉的情况。

    而他作为朱家第三代中的反面典型,也一样很少被责罚,说白了,就是放弃了,懒得管了,饿不死就行。

    ‘想要跻身加入储君的候选名单,享受不到特殊待遇可不行啊……’

    正当朱允熥暗暗思忖着,要不要再添一把柴火时。

    只见朱元璋方才还是慈祥的面庞,不知何时冷峻的板了起来,沙哑低沉的话音紧随而至:

    “咱合计着……你也不是痴傻蠢笨的孩子?你爹的胆大心细,你也继承了不少,

    既是如此,你从前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气咱?”

    “对吗?”

    一听这话,朱允熥悬着的心,立马就落下了……这回妥了!

    他故作慌乱,连连摆手后退:

    “没……孙儿不是……”

    “不是?什么不是!你的不是!咱的不是还是你爹的不是?”

    朱元璋扬手拍案,大骂道:

    “行,你真行,就长了个吃喝玩乐的脑子,让你背书你连个人样都没有,跟蓝玉那个臭丘八学拳脚,你倒是劲头挺足的!”

    “天下太平,打打杀杀,有个屁用?”

    “好坏你分不清?!”

    正骂着,朱元璋手里居然多出来一只草鞋。

    电光火石之间,抡圆了朝“瑟瑟发抖”的朱允熥屁股挥去,登时发出“啪”的一声脆响。

    回荡良久,方才消散。

    “滚蛋!”

    他手里紧捏着草鞋,指向一边的墙角,叫道:

    “上你哥那边跪着去!”

    “咱就是给你惯的!”

    朱允熥“垂头丧脑”的应下,而后一边揉着屁股,一边小跑来到墙根下,规规矩矩跪好。

    舒服了!

    要的就是这个味!

    机会这不就来了嘛!

    见他委屈巴巴的样子,旁边的朱允炆只觉头都晕了。

    搞不懂弟弟是从哪听来的这些?

    以他的木讷,能有这份心?

    天之骄子很正常,突然开窍没可能!

    难道是……淮西武夫们教的?

    脑子里全是肌肉的武夫,还能有这般玲珑心思?

    也不太可能吧……

    朱允炆微微摇头,百思不得其解。

    于是便将此事记下,待到回宫请教母妃。

    眼下当务之急,不能失了分寸!

    无论如何,先把自己摘出来。

    没能讨老爷子欢心,保不齐会多生事端。

    “皇爷爷息怒,三弟平时贪玩,都怪孙儿疏于管教,请您责罚孙儿,莫要怪罪三弟……”

    朱允炆犹豫了一下,没敢自顾向前,原地鞠了一躬,义正言辞道:

    “其实,三弟刚所讲的这些,孙儿也早早想到了,

    奈何……诚如三弟所说,父亲是一个把国事,看的比泰山还重的人,

    所以父亲一定不愿看到,您因为悲伤过度,从而弃朝政于不顾,

    反之,只有您打起精神,大明朝蒸蒸日上,父亲在九泉之下,才会放声大笑!”

    朱允炆说着也跪下了,昂首挺胸腰杆笔直,与他弟肩并肩:

    “三弟有句话说的很好:先君臣后父子,

    孙儿也是这样认为的,并且始终信奉,为人臣者,以富乐民为功劳,以贫苦民为罪,

    倘若皇爷爷一蹶不振,偌大的大明朝,便没有了主心骨,百姓又如何安居乐业?

    孙儿,永远先是臣子,后才能是孙子,这是父亲言传身教的为臣之道!”

    “故此不孝,不为皇爷爷考虑,孙儿万死!”

    对于旁人的振振有词,朱允熥心底里俨然开始骂娘了……

    但也不得不承认,他这个倒霉二哥,还算是点水平。

    曾经没有对线的机会,乃至于对其了解严重不足,甚至都不如后世总结的多。

    固有印象只有:心眼小,脾气大。

    事实证明,还是不能轻敌。

    就目前看下来,随机应变,见招拆招的能力,皆是不俗。

    也难怪老爷子天天把他带在身边。

    “嗯,说的不错,你爹可不就是这德行?”朱元璋若有所思,叹道:

    “啥爹啥儿子,真是不假啊……”

    “行了,你哥俩都起来吧,你们有这份孝心,咱也就知足了……”

    朱元璋摆摆手,示意他们兄弟二人,都过来自己身边坐,对此很是欣慰:

    “你们都是好孩子,也都是孝顺孩子,无非各自贯彻的‘道’不同,因此有不同的见解和想法,

    这都是应该的,也再正常不过,没必要争个孰是孰非。”

    “都对,都好!”

    “都是咱朱家的好儿郎!”

    朱允熥听了无动于衷,而朱允炆则是连忙谢恩。

    各种赞美之词信手拈来,说半天一个字都不带重样的。

    顿了顿。

    朱元璋摆手打断,目光分别打量起二人,饶有兴致地道:

    “既然你们兄弟俩,都对‘先君臣后父子’深信不疑,那便给咱讲一讲……

    在全心全意为国家考虑的情况下,大明到底应不应迁都?

    如若迁都,迁都何处?”

    “当爹的没完成任务,当儿子的来完成。”

    “如何?”

    此言一出,朱允炆的笑容僵住了,不自觉地吞了下口水。

    他下意识偏头看向弟弟,就见对方正在笑眯眯的看他……

    朱允炆忽地打了个哆嗦,头皮传来阵阵酥麻。

    “没问题,父债子偿,天经地义,交给我们兄弟二人就好!”

    朱允熥不假思索,直接答应了下来,不给旁人留余地。

    他谦卑地摊手向前:

    “长者为先。”

    “二哥请。”

    朱允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