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带着驱逐舰回明末 » 第44章 一去不回

第44章 一去不回

    于七的新船“东海二号”是蒸汽动力,有八百吨的排水量,铁包木的船身,看上去就像全金属的。

    这艘船带有明显的战舰血统,一身的“铁甲”,而且船上有些地方原来明显就是放武器的。

    比如前甲板上有一块地方的颜色和周围明显不同,因为最初这里是舰炮。船舱的格局也跟传统的货船有一定区别,不用说都是弹药舱改的。

    这艘船设计的时候就是战船,只是后来于七成功打通了倭国长崎港的贸易线路,林浩文才临时决定将其改成商船。

    不过船上的武备并没有全部拆除,船后甲板尾部有一个很小的方块形凸起,表面上看似乎是锚链舱,但其实那是一门折叠起来的小型火炮。

    折叠火炮下面还配有一个小型弹药舱,里面装有20发炮弹,都是登州军工厂最新研发的黄色炸药炮弹,威力很大。不过炮弹弹体和炸药是分开放置的,毕竟黄色炸药不稳定,一旦意外爆炸就麻烦了。

    “东海二号”上这门折叠火炮平时是完全隐蔽的,毕竟作为商船去别国做生意,如果带有武器,那是一件比较犯忌讳的事情,这门折叠火炮只在紧急情况下做防身之用。

    当然不管是折叠火炮还是其他各种设备,于七都很快就了然于胸,只有一样东西一直让他觉得这是“幻术”,那就是船上的蒸汽机。

    跑了半辈子船,于七就没见过这种把煤铲进去烧,就能自己动起来的机器,而且这台大机器居然还能驱动巨大的转轴,带动船尾两个螺旋桨一起转动。

    八百吨的巨大商船,就在两个螺旋桨的作用下,快速向前航行,航速远远快于风帆驱动的帆船。

    虽然接船的时候,船厂的工人不止一次地跟于七讲,这是“科学”,不是“幻术”,还详细给他讲解了蒸汽机的工作原理,但于七内心一直都蹩不过来这个劲。

    然而不论于七是否能理解,现实都摆在他眼前,这么大一艘船,就是自己动了。而且驾驶这种蒸汽船上,不仅没有增加人手,反而可以减少船员的数量,提高效率。

    “这就是科技的魅力,你们作为风帆时代闯过来的人,必须要抓紧适应!”船厂的设计师最后对于七说。

    也罢,所谓“科学原理”,懂不懂都无所谓,对于七来说,会使用就行。

    就这样,十几天之后,于七带领部下的船员们,把新船的操作方式全部摸透了,而后按照林浩文的要求,于二月初一日清晨第三次出海,前往倭国长崎港。

    果然,这次林浩文没有派出任何人跟船,一切都交给了于七自己。

    不仅如此,林浩文还改组了市舶司,在此基础上成立了登州海关,任命于七为登州海关的副关长,兼管登州海关直属的贸易船队。

    虽然这支船队目前只有“东海一号”和“东海二号”两艘船,但林浩文已经批准了登州造船厂的造船计划,未来一年内要给直属船队补充12-15艘货运船。

    面对林浩文的信任,于七也是相当感激,表示愿意为林大帅效犬马之劳。

    然而,于七带着“东海二号”于二月初一日出海后,半个月过去了,他们既没有返航,也没带回任何音讯。

    在蒸汽动力的加持下,“东海二号”的速度比“东海一号”至少快一倍,而且不需要考虑风向,航程也可以更短,就算再怎么慢,十几天也该回来了。

    “舰长,于七这小子不会是叛逃了吧?”曾经的驱逐舰副舰长,现在的军管会副主席洪宽忧心忡忡地对林浩文说。

    “不会!”林浩文相信自己的判断力,他认为自己不会看错人。

    如果于七不是叛逃,那“东海二号”一定是遇到什么事了。

    于是,林浩文下令出动无人机,沿着“东海二号”的航行路线搜索。

    只是,无人机沿途所见都是茫茫大海,倒是有船只在航行,不过都是些普通的木帆船和小渔船,完全不见“东海二号”的影子。

    最终,无人机侦察到了长崎港上空,这也是无人机飞行半径的边缘了,如果要再远,那驱逐舰就必须要出港提供支持。

    不过,就在长崎港附近的海面上,无人机终于找到了“东海二号”的踪迹。

    无人机传回的画面中,“东海二号”似乎刚刚驶出长崎港,正在缓慢地向西南方向航行。“东海二号”身边,还跟了好几艘木帆船,似乎在“押送”东海二号。

    几艘木帆船上都挂着旗子,上面写着篆书的“郑”字。

    蒸汽船的速度要比木帆船快很多,但是“东海二号”应该是故意放慢了速度,努力和旁边几艘木帆船保持一致。

    “这是什么情况?”洪宽一边看着无人机传回的视频,一边自言自语。

    “再飞近一些!”林浩文命令。

    “舰长,无人机已经达到了航程极限,需要马上返航,否则中途可能坠海!”无人机的操作员报告说,无人机操作面板上也亮起了红灯,提示必须立即返航。

    无人机是现在的“不可再生资源”,一旦摔了可就造不了了。

    “好吧,先返航!”

    林浩文下令撤回了无人机。接着,他离开指挥台,开始在驱逐舰的指挥室里踱起了步子,然后,他就想到了一个人。

    “郑……难道是郑芝龙?”

    “舰长,不排除这种可能性!”洪宽说道,“咱们这次派船去倭国做贸易,可没去拜郑芝龙的码头!这家伙是不是察觉了,然后在长崎港扣下了咱们的船?”

    林浩文没有说话,他也想到了这种可能性。

    “凡海舶不得郑氏令旗,不得来往”,这就是明末沿海地区海上贸易的真实写照。

    郑芝龙集团几乎完全控制了明朝的海上贸易,除了有明朝官方背景的船,民间商船不给郑芝龙交“保护费”,那就别想出海做生意。

    现在,郑芝龙仍然是东南沿海最大的海盗头子,虽说已经归附了明廷,但他自己的人马照样处于半独立状态。

    在崇祯上吊后,明朝作为大一统政权崩溃,郑芝龙集团基本上彻底成为一个独立的海上军阀。现在,郑氏集团虽然名义上归附了南明隆武朝廷,但也只是名义上。

    当然这些林浩文也都知道,但明中后期的北方由于海禁政策的限制,本来就没什么民间海贸,所以郑芝龙的势力主要盘踞在南方,北方很多海域属于郑氏海上霸权的真空带。

    因此,决定开启海贸后,林浩文也没有太重视远在南方的郑芝龙。不过现在,问题好像开始复杂了。

    “舰长,要真是郑芝龙扣下了咱们的船,那怎么办?”洪宽问林浩文。

    “先礼后兵,看看能不能接洽一下郑芝龙!”

    “派使者?”

    林浩文点点头。

    不过,就在林浩文正准备派人前往福建找郑芝龙的时候,没想到郑芝龙的使节居然先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