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汉家江山 » 第35章 建安元年腊月初一

第35章 建安元年腊月初一

    乐进走上前,从怀里拿出略微有些皱,但一点污渍都没有的布帛。

    “这位小哥,劳烦将这个转送给镇南将军可否?吾乃镇南将军南下葭萌关时的军中什长,这是骑都尉周瑜的信件。”

    门卫微微皱眉,随即道:“你等着,吾需要向我家君侯先汇报。”

    说着,他便对着另一位健硕的门卫点了点头,拿过布帛,走了进去。

    乐进微微后退两步,垂手而立。

    剩下的那个门卫看了一眼乐进:“小兄弟……很善战啊?”

    卫韵的亲卫是凉并两军的老卒,手上鲜血异常的多。

    但是他感觉面前这个年轻人,手里鲜血不比他少。

    这样的人,只是什长?

    看来有隐情呐……

    乐进略有不好意思,挠了挠头,但是又不知道该说什么。

    大约一盏茶时间后,乐进看到那个传话去的门卫回来了。

    “乐什长,请进,我家主家请你到书房回话。”

    说着,一旁的一个仆人对着乐进微微一笑:“请。”

    正厅,拿温水拍了两把脸的乐进坐到了卫韵左手边的席位上。

    “乐什长,信吾已看了,吾向来喜欢让他人自选,什长有三条路可选。”虽然刘备周瑜都对这个年轻人极力举荐,但是卫韵毕竟没有亲眼见识过乐进的本事,因此他也不会像对待上宾那样打趣寒暄。

    而且乐进是军人,不是贵族或者政客。

    “请将军示下。”乐进想要站起来,却被卫韵阻止了。

    倒也不必这么战战兢兢。

    “其一,西平戎平一线虽然平定,但时不时总有羌人余孽犯边,你可去那里,拔擢为别部司马。”

    “其二,南方蜀地战事未息,太尉回朝,然终有一日战事重启,你可以去益州朱都督麾下,亦是别部司马。”

    “其三,和北方鲜卑去拉锯。”

    乐进沉思片刻,道:“卑职斗胆问一句,将军可知南方战事何时重燃?”

    “随时,蜀郡乃是益州最为丰饶之地,朝廷随时都有可能起兵攻打蜀郡。”

    乐进沉声道:“那便蜀地。”

    “善。”

    卫韵拿出纸笔,写了一封给朱儁的举荐信。

    此时的卫韵还真没寻思说乐进是多强悍的人才,得直到来年开春后,他才明白这是个不逊色三天柱的大将之才。

    建安元年腊月初一,大朝会。

    今日宣政殿伴随皇帝左右的不是于若中,而是大家都不熟悉的一个年轻宦官。

    “朝会前,先跟各位说一声,于常侍将暂去所有官职,他有更重要的事务。”天子端坐在龙椅上,沉声道。

    虽然十常侍之乱没过去几年,大家对宦官这个集体一直非常忌惮甚至是痛恨,但是于若中不一样,这位常侍在天子执政的这些日子以来,甚至很少出现在文武百官面前。

    “开始朝会吧。”看到没有人要说什么,天子继续道。

    “陛下,臣礼部尚书赵温启奏。”赵温出列,手捧一本厚厚的用线缝起来的纸书。

    “自去岁初平二年六月起,陛下下旨编撰《汉礼》,至今已一年有六个月,礼部已编撰初步编撰完毕,请陛下过目。”

    天子点点头。

    这份汉礼,依据天子的意思,更改了许多当代礼仪,比如动辄一个时辰的大朝会上,中二千石以上官员尽数坐座床而议事,比如废除春夏秋冬四季服饰颜色要求……

    有不少不同于当世的礼仪。

    天子重新编撰礼仪的理由很简单:当得此世,礼崩乐坏,唯有兴复一个完全不一样的大汉,才能复得人心。

    至于所谓敢于死谏的大儒……

    那就死。

    死的毫无声息。

    朝廷之上衮衮诸公连宣扬那些大儒死讯的心思都没有。

    只能说,政治生物们是很少和现在这位天子在这种事上扯皮的。

    若是盛世,修改礼法,朝廷百官怎么说也得和天子干一仗狠的,但是现在就算了。

    部分人是真的习惯了之前的礼法,部分人是在之前的礼法之中能攫取利益,但是当这本《汉礼》过了政事堂那一关,那最少那些因为利益和天子干起来的人冒不起什么火花了。

    反正天子也不指望全天下都按这份礼法走。

    大朝会可以坐座床而论之这事天子想了很久,毕竟座床和龙椅在舒适度上反而是座床更高,但是天子决定还是在表面上削一削皇权。

    是的,这个行为仅仅是在表面上削弱了皇权。

    在天子看来,皇帝,必须要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结合皇权压制文武百官,当文武百官看似拥有更高的礼遇但是却始终斗不过皇帝之后,皇权反而会被进一步加强。

    这对皇帝本身也是一种磨砺。

    赵温现在拿出了这本《汉礼》,其实政事堂已经发表过意见了,因此没有哪个不开眼的大员出列反对。

    朝会第二议,税率。

    朝廷维持了两年的三十税一的税率,已经足够了。

    这是孝文皇帝时的税率。

    但是战乱时维持这个税率,会崩溃。

    经朝会商议决定,税率十税一。

    这个税率依旧不算高,但是对于现在的关中凉州而言,民生所需要的粮食比朝廷国库需要的粮食多得多。

    因为朝廷还可以用屯田来得粮食。

    去年到今年屯田所得的粮食总计有七百多万斛,等到明年益北大片土地融入朝廷,这个数字肯定会增加到一千万以上,但具体多少,现在不好预估。

    朝廷的理想状态当然是各地都配合屯田,那样预估一年能得一千多万斛,但是没可能的,屯田相当吃别人利益,也就是董卓之乱后,关中凉州大片土地被朝廷趁势吞了,才能有这七百多万斛。

    得知屯田收获的粮食之后,天子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些许笑容。

    他张了张嘴,想给将士们分点东西,但……

    分不起。

    一旦来年还要发动对蜀战争,那这七百万斛也得往里砸。

    朝会第三议,正在发动的考功。

    说到这个,卫韵就有点面色不自然。

    虽然考功成绩不影响他什么,但是也是有点丢人的。

    他又不是郭嘉,一点不在乎脸皮。

    郭嘉这一年,成绩很出色,但是勤劳这一项……

    本来应该在工作的时间,他三分之一在家喝酒,三分之一的时间在福满楼喝酒,最后三分之一才留给了工作。

    因此……

    朝会第四议,补全九卿!

    郭嘉仿佛意识到了什么,抬头看了一眼吏部尚书荀彧,又看了一眼门下省侍郎卫韵。

    你两个老登……搞我是吧?!

    现在朝廷上的九卿分别是太常马日磾、光禄勋、卫尉张俭、太仆袁基、大理寺卿张俭、大鸿胪、宗正刘恢、大司农、少府士孙瑞。

    其中,光禄勋、大鸿胪、大司农是空着的。

    ……这不就是针对他来的吗?!

    郭嘉心底怒吼。

    九卿位高权重,每个位置都有十个以上的候选人,只不过其中也就那么三四个靠谱的。

    “光禄勋,吏部方面征集众卿意见,给出了这么几个人选。”

    “汝南人袁隗。”

    “颍川人陈纪……”

    一个个人选被喊了出来。

    “王相,说说?”

    王允沉默片刻后道:“臣以为,袁仲先可以为事。”

    天子扭头看向黄琬:“黄相以为呢?”

    黄琬左右看了看,觉得这事有点怪。

    他知道补全九卿是卫韵提出,天子许可的,但是……为什么呢?

    想了想,黄琬说道:“臣……以为陛下和百官必然能做出最正确的选择!”老头子义正严词。

    卫韵心中暗骂了两句。

    和稀泥的老头,你他哥的。

    天子无声哂笑。

    杨彪则是一幅举贤不避亲的样子:“臣以为,弘农籍人杨观甚善。”

    天子不说话。

    张温则是合着眼睛不说话。

    太尉皇甫嵩和录尚书事兵部尚书卢植对视了一眼,也不说话。

    卫韵只负责提出这个议案,吵架的事他本人不常下场。

    很快,光禄勋的人选便定下来了。

    由于这是一个需要军事资历和能力的官职,因此前左将军杜豫便走马上任。

    大司农由于户部尚书的存在,导致这个九卿之位一直很尴尬,朝会上复设,由袁隗担任。

    也还好,虽然卫韵本意是让袁隗滚去当大鸿胪给郭嘉加点动力,但……

    现文渊阁大学士贾诩转为鸿胪少卿,郭嘉升任大鸿胪,两人分别负责大汉的外交事务。

    也不错。

    虽然郭嘉的职位转正了,但是他底下却多出了一个手段更加老辣的贾诩。

    实际上,若非郭嘉那份破羌的大功至今没用掉,大鸿胪反而有可能是贾诩的。

    百官也没意见。

    杜豫和袁隗都是老牌传承出身,天子只拿了一个大鸿胪给他自己最信任的颍川系已经不错了。

    他们的底线可是光禄勋也给天子留着。

    郭嘉的脸色更难看。

    将袁隗加为大鸿胪,也就是加了他一点工作量。

    但是贾诩当他副职……

    若贾诩能尽心竭力干事,那大汉的纵横术水平将上升一个大级别。

    但是只要贾诩稍微想搞一搞他郭嘉,那就要麻烦不少。

    朝会各议结束之后,郭嘉把卫韵荀彧程昱拽到了他府上。

    “你三人是不是害我?!”郭嘉面皮气的发抖。

    荀彧一脸疑惑:“奉孝这是何意啊?我等可是力荐你成为大鸿胪,这可是九卿。”

    郭嘉一口气没提上来。

    “奉孝我跟你讲啊,你日常开销太大,日后可是要注意……”程昱就是一个寻常的唠叨老人,叨叨的郭嘉额角青筋直跳。

    他日后几乎没有什么偷懒时间了,确实有些恼火。

    郭嘉急了半天,卫韵等人也没有透露丝毫口风。

    过往两年的冬日,卫韵都是在府上哆哆嗦嗦地过的,今年身子骨硬朗了不少,也可以看看冬日的长安。

    若是兵荒马乱天下荒芜,那冬日就是比刀剑还锋利的武器,人们会如同麦子被收割般倒下。

    但现如今,最少长安城内,已经可以做到不饿死人了。

    这是一个非常辉煌的成就,就算是过往的和平年代,也少有一年下来不饿死人的时候……虽然现如今的大汉只是帝都不饿死人。

    飞雪缓缓飘落,卫韵披着大氅,站在西市的福满楼的顶楼,夹起一块鹿肉,简单嚼了几下就咽了下去。

    卫韵身边坐着河东卫氏的卫然。

    卫然在门学中待了些年头,不过却没有参加今年的县试,而是打算参加明年的。

    究其原因,大试的排名才最重要,但是卫然有更大的野心。

    县试的头名虽然现在都看不出有什么用,但是卫然知道这东西一定有用。

    而且他想参加河东系的县试。

    建安元年的乡试和县试,只有西凉和关中的,因此以县为大试前的单位问题并不算大。

    但是今年,庞大的益北四郡融入朝廷,来年的乡试县试就必须扩大范围。

    甚至于卫然通过某些途径知道,朝廷已经在筹备郡试了。

    朝廷科考,乡试合格者得诨生名号,每年所交税收减半,徭役时长也折半,得到一年入学门学的资格。

    县试合格者,税收徭役全面,见县官可以不拜,得“常诸”名号,已经算是有了功名,可以考官,而且永久获得入学门学的资格。

    县试前三甲,得“秀元”名号,全户人都可以税收折半。

    大试就分的更细,合格者得“汉伢”名号,意为大汉之子,进门学学习两年后,发往地方为官做吏,考功后,确认从政水平,再进行下一步分配。

    而大试的头名,为“致君”,第二、三名为“国置”。

    卫然的目的,就是“国置”。

    致君不太可能,因为那需要天子与政事堂一起决定,其中多多少少会带有政治因素,这不是他能影响的。

    “安年可知,明岁朝廷科考的具体案文?”卫然也不遮掩自己的目的。

    卫韵呵呵一笑:“却是不知,此乃礼部吏部所撰之事,仲道可莫要为难我。”

    卫然点头:“合该如此,但安年应知,以科考之重,当届科考必然是万众瞩目,出了任何问题都是难以交代……”

    “什么交代?”卫韵好奇问道。

    卫然一噎。

    你丫的怎么可能不知道?